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生活”课堂建设_政治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生活”课堂建设_政治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政治论文,生命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 ,滋润着广大政治教师的心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触及每个学生的 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粗俗、 自私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应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 上,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人性的光辉里。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提升 学生生命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生命自由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 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他们虽不成 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 解。为此,教师应思考怎样的课堂语言才最适合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怎样的课堂情 境才最令学生思绪飞扬?怎样的活动方式才最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我国的民族”是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可是,课程改革实验中, 某位教师的这节课却令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上课前,他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我国 民族关系有关的读物、图片资料。上课时,他巧妙构思,有创意地将整个教学的流程分 成三大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少数民族沧桑历史”“少数民族辉煌明天”,每一 板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归 根到底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凭借精炼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体态语言进行点拨、诱 导、激励和促进。

第一个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四个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 ”,将全组集体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在“导游”充满稚气的语言描述 下,将壮、回、维吾尔等一个个少数民族的区域特点、语言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 、心理特征等情况尽显课堂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的资料,大家听起来格外有兴致。 期间不时有同学向“导游”发问,诸如:“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统一为什么始终是主流?”“国家普遍使用普通话,为什么我 国还要提倡尊重少数民族语言习惯?”“国家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依据是什么?” 由于是学习过程中随机涌现的问题,不仅“导游”有些语塞,就连老师对有些问题也难 以明确解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可喜的,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 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何种方法获取答案。

第二板块“少数民族的沧桑历史”,展示少数民族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 仍由学生自己介绍。有的小组专门搜集了大量历史图片,有的小组搜集了许多文字资料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大家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了一定 程度的提升。

第三板块“少数民族辉煌明天”,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 去了,全国各族人民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那么,能否从政治 、经济、哲学角度畅谈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呢?”各个学习 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发言中,有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 的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有的认为“应从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的认为“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 展”;还有学生认为“应从内、外因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 比较充分的资料支撑,这表明学生尝试运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观这节政治课,学生始终处在浓厚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辩论,以全新的学 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 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将视野投放在广域的空 间,迁移语文、地理,历史、时政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而赋予了课程以全新的含义。

二、追求教育的真谛,促进生命智慧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 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良 信成功的底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1.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

在现实课堂上我们见到这样的情境:某政治课上,教师正对着一群站着的学生大发雷 霆:“你们几个怎么每次作业都出错?到底怎么回事?”学生看着满纸是“×”的作业, 茫然无以应对。最后教师总结道:“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态度马虎,希望以后不要再 出现这种错误。”相类似的情况还有,如:有的教师喜欢喊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有 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耐心,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有的教师禁止 学生在课堂上插嘴;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 平等的思想。某位教师在导入“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时,非常注重这一思想。

师:你们购买东西有索取发票的习惯吗?昨天下午我去了趟电子市场,买回了一个价格 较低的MP3盘。(向学生出示MP3盘)它体积小、容量大,使用起来很方便。当时售货员给 了我两个价格:不开发票——238元,开发票——250元。你们说我该付238元呢,还是 付“二百五”?

生:“二百五”。(笑声)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我该付“二百五”?

生:付了250元,万一今后这个盘有质量问题,你可以凭这张发票向商家索赔。

师:你是说拿到发票就等于获得了消费者的索赔权是吗?看来你的维权意识很强。(笑)

生:商家向你开具发票后,他就必须向税务部门上缴一定的税款,这样就可以有效防 止国家税收的流失。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尽一份公民依法纳税 的义务。我愿做这“二百五”,我拿到发票了(向学生出示发票)。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 依法纳税。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与学生迅速形成了一种“我—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 这种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 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 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整个一生。

2.创设睿智选择的课堂

现实生活中,表现成人感、胜任感和自尊的正当方式很多,一些学生却偏偏要选择抽 烟、酗酒、斗殴、犯罪;满足好奇心、控制欲的正当途径很多,一些学生却只愿选择对 电子游戏的沉溺;在许多解决生活危机的可选择途径面前,某些学生却偏偏只选择轻生 ……为什么学生会作出非理性的、不正确的选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学生单一的 、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 》中曾打过这样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 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 虚弱的孩子也去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元气,他到明天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说不 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丝毫可选择性,其结果是十分 有害的。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学生对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 作用难以理解,某位教师通过以下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作业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 青年人开车在郊外的马路上,当到达一个公交站台时,他停下了车。因为他发现,站台 上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着车;一个是急需救助的病危中的老人;一个是曾经对他有过 救命之恩的医生;一个是他一生中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找不到的生命的另一半 。因为他的车,只能带一个人。带谁呢?他犹豫着……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发言,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引发了其他学生强烈 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道: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所谓对与错,当 然在选择时也应当尽量选择最优的方案。但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一种价值观在指导着人 们的行动,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当你需要作出决定时,指导你抉择。通过老 师的分析,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育必先肯定人是自由的,有权选择怎么做,包括接受或拒绝所教的东西。教育的最 大力量在于学生自己,教师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向前走 。

3.创设真理辨析的课堂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是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经常发现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 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充满灵 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 考和辩证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而要增加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某位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国老太太一生 省吃俭用,到了60岁终于存了足够的钱,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在20 岁时就贷款购买了一套住房,以后逐月还贷,到了60岁终于还清了住房债务。接着教师 以“贷款购房和攒钱购房究竟哪种消费观点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正反双方引经据 典,争得面红耳赤。经过激烈辩论,教师点评,双方统一了认识:应当具体分析这两种 购买住房方式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贷款购房有利于改善自己的 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对于消费者来说,属于“适度的超前消费”“花 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进来,培 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

当然,选择具有一定价值的辩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种种疑 虑让学生辩论:职工下岗是由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 存款储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现有制度下腐败现象 是否无法根治;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否意味着政治多元化;在现代社会,竞争与 合作哪个更重要。在一堂又一堂的辩论课上,学生之间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有了质疑批判的胆量,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意,有了标新立异的观点,相 信柏拉图的那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钥匙。

4.创设多元生成的课堂

相对于传统知识传授的“刚性”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一种“柔性”课堂, 这种“柔性”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 层面来看待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和问题,避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所谓生成性 ,就是课堂教学内容能给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创 造性的活动。

某位教师在教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为了讲清“矛盾的含义”这个重点,设置 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大家都学过一篇《项链》的文章吧?请问从故事情节来看 ,我们如何来评价主人翁玛蒂尔德?”有的学生认为她爱慕虚荣;有的认为她是真假不 分;有的认为她贪图享受。老师接着问:“难道主人翁玛蒂尔德就一无是处了,有无值 得肯定的?如果让你们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是否有新的发现呢?”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 生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想打扮得漂亮 一点去参加舞会,这是人之常情。”有的学生说:“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玛蒂尔德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她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也 是无可厚非的,不能说是追求享受。”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之后,苦苦 奋斗了十年才还清了债务,表现了她对人讲诚信。”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在丢了项 链之后,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着坚韧的吃苦精神。”经过热烈讨论,学生独特的见 解在得到教师首肯后,教师点题指出这就是辩证统一的观点,运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 这一堂课,尽管耗费了一定的时间,教后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但值得肯定的是,学生的 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深刻理解本框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多行道上思考 并解决问题,达到思如泉涌的地步。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从 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创设生命体验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而是在活动、亲历中体 验的学习。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确实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应当思索的问题。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节水的必要;体验污染,方 知环保的重要;参加军训,体验军人的艰苦,更加热爱我们的钢铁长城;听了企业家的 创业史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体验中,学生的认识才能得以提升,情感才能得以激发。

在教学“商业保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感到较为抽象,如果单纯就书本到书本是远 远不够的。某位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了如下的学习步骤;

第一,调查。利用周六时间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有请教家长的,有走访邻 居的,有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也有上网下载资料或通过QQ请教网友的……很快,学生 就有了结果。

第二,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提供了自己家人和邻居参加保险的实例,有的出示 了从报纸上剪下的保险公司理赔的案例,有的列举了家中、学校、马路上看到或可能遇 到的意外事故,有的从网上下载了一组组有关“天灾人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损失的资料……

第三,评议。商业保险的种类有哪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何区别?参加保险对本人 、家庭、企业、人民、社会有什么好处?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保险是基于人 民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参加保险比不参加保险好,早参加比晚参加好。

第四,作业。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项家庭投资计划。如有可能让学生宣 读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家一起来评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生 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飞速发展,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各种形式和渠道所传 播的鲜活的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各种政治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与社会的命运 。

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促进生命和谐地发展

我国一位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梁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在我国的中小 学,你想了解某班哪位同学学习成绩最好,只要到这个班一问,不到10秒钟,准能找到 答案,全班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两个同学的名字,而大多数学生与这个问题无关。 但在日本,情况就大不相同。这位教师曾到日本一所学校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这个班仅 有35人,却用了20分钟时间,也没有找到“班里谁学习最好”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 当问到“哪一位同学学习最好”时,学生就问“哪一门”,当回答“语文”时,他们又 问“哪一方面”,当回答“阅读”时,他们又问“哪个年代,谁的散文”,尽管经过十 几个回合的问答,梁老师仍未弄清这个班到底哪几位学生的语文学得最好。梁老师不得 不对语文这一学科做了分解,画了一张表,最后,有31名学生在“语文学得好”的调查 表上“榜上有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梁老师深入课堂,结果发现:当某位学生郎诵 有进步时,教师就会及时鼓励——不仅表扬他读得好,而且用欣赏他的口吻说出他哪些 句子读得特别好,与以往相比,在哪些方面有进步。课后与这位老师交谈,老师非常自 豪地说:“我的学生个个都有才,每个都很棒。”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新课程实施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 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如果一堂课没有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那就谈不上实施 新课程。

1.提倡分层评价

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是不 合理的。因此,要求教师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这需要进行分层评价。如对优等生可 从使用理论的精当性、理论分析的逻辑性、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方面评价;而对于后进 生可从是否大胆发言、意思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一般评价语如:“说话的声音很响亮 ,如果说得连贯一些就更好了”“大家听他的语言多简洁呀!”往往中等生、后进生也 会冒出几句精彩的话语,那就不妨这样说;“说得多好呀!请你再大声说一遍,让每个 同学都听得清楚。”

2.倡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传统的评价机制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课堂上要改变这种状况 ,除了单独让老师评价外,也该让学生去评头论足。不仅要评价欠缺的地方,更要评价 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不需要学生的泛泛而论“很好!”“很有感情!”而要引导学 生说出更细致、更具体的内心真实感受。

当然,评价学生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去分析、综合,作出有 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评价。

标签:;  ;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生活”课堂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