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出发点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体制改革论文,出发点论文,党和国家论文,标志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今天看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原则性构想,其直接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文化大革命”所进行的反思。
十年“文化大革命”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沉痛而又深刻的教训。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党很快地拨乱反正,并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国民经济形势,果断地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扭转濒临崩溃的经济形势来说,是极为必要的。然而,如何从政治上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也是邓小平同志一直思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0年8月,在回答一位外国记者关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的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可以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有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的那篇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这一讲话于1980年8月31日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成为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而也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这篇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设性纲领中,完全包含了邓小平同志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以及如何以此为教训来推进政治发展的主张。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他认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对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
在这篇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邓小平同志以科学的态度,详尽透彻地分析了党和国家在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方面的主要弊端,揭示了这些弊端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深刻地指出了这些弊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邓小平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既定政治体制之所以存在着种种弊端,是因为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例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所以,改革政治体制,对于从制度上根除“文化大革命”的隐患,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邓小平指出:“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除了从反思“文革”出发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之外,邓小平同志还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问题。在经历了七八年改革进程后的1986年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问题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特别关注。当时,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中,都强烈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一次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他明确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他还着重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已经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在以后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相对而言,经济体制的改革较为顺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不断地得到推进;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可以说一直在探索之中,以至于如邓小平同志“8·18”讲话中揭示的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端直到今天尚还没有得到有效根除,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现在的问题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效,而且事实上也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认识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又如何进一步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动力,并进而积极推进我国政治发展的问题?
固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归因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如干部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等。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如依然十分严重的党政干部腐败问题、不断出现的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问题、积重难返的民生问题等,其根源以及解决的路径等,实际上也已经很明显地涉及到了政治领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政治发展,我们将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也很难抑制这些问题的发生。因此,邓小平当年所强调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这篇具有历史性意义的“8·18”讲话,还必须对其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已经体会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不仅仅具有那种被动性的意义,即不仅仅是为了防范“文革”悲剧的重演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其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不仅包括了经济的方面,而且也包括了政治的方面;同样,人类追求美好的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了美好的经济生活,而且也包括了优良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已经成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离不开政治生活,而且也追求政治生活,特别是向往和追求优良的政治生活。人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我们所表述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逐步得到缓解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还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需求”,还存在着政治生活的需求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的需求与一定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矛盾。有物质文化的需求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政治生活的需求当能推动国家的政治发展。因此,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求,积极主动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的政治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
总而言之,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出发点或者说动力的思考,有必要进一步拓展视角,要从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的高度来认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意义。惟有如此,才能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来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积极努力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以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理念,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标签: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