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职业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07-0104-04
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生源、办学资源、师资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院校特色与质量正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期待中的高等职业院校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办学局面并未出现,在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双重驱动下,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趋同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为什么会日益趋同?趋同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带来何种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将高等院校的特色办学作为未来十年的规划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采用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趋同现象,探寻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出路。
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趋同现象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分化与趋同是相伴而生的两个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院校类型从单一走向分化,在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尚未形成之时,院校趋同现象最易发生。瑞斯曼(David Riesman)于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了“大学组织趋同”的概念,认为“追求学术卓越方面的努力”,促使层级位置底层和中层的大学组织模仿处于顶层位置的大学组织,结果组织之间的形式和特征差异越发模糊。马丁·特罗(Martin Trow)也指出,竞争导致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而竞争诱发的模仿却导致了院校之间的趋同。组织趋同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大可不必将其看作“洪水猛兽”,而需要理性分析趋同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院校发展带来的影响。
所谓“趋同”,意指共同性的增加。高等职业院校趋同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组织架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同质化倾向。趋同部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的要求;但也存在非理性趋同的现象,如发展初期对本科院校的集体模仿,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类似等。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其短暂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设初期和发展期。建设初期为了获得生存合法性并实现规模的急速扩张,“高等性”主导这一时期的高职院校发展,纷纷效仿本科院校办学,“本科压缩饼干式”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高职院校发展趋于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特性的找寻,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更加突出“职业性”要素,由此形成新的共同性。趋同在组织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是不同的:建设初期,高等职业院校的趋同有利于形成为各个院校共同认可的规范和制度,通过对同类成功高校的模仿性趋同有利于提升一般院校的办学效率,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趋同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后,特色将成为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过度趋同将会限制院校特色的形成,削弱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负面影响将会凸显。
二、高等职业院校趋同现象解释
(一)解释框架:新制度学派关于组织趋同的基本观点
1977年,迈耶、罗恩(Meyer & Rowan)发表了《制度化的组织:作为象征符号和礼仪的正式结构》,开创了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学派,该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各种组织都有如此相似的结构?”新制度学派关于组织趋同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机制”(Mechanism of legitimacy)是新制度学派解释组织趋同的逻辑基础,是对基于“效率机制”研究组织行为范式的超越。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制约和规范。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三大要素:法规体系、规范体系和文化认知体系。法规体系制定法律和规章并监督其施行;规范体系提供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和标准;文化认知体系包含人们所普遍被接受的观念;“合法性机制”即是建立在这三大要素基础上的。
所谓“合法性”,是指“建立在被法律认可、符合社会规范标准并为社会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基础之上的一种权威关系,获得合法性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合法性机制”,就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的一种制度力量。对于组织发展而言,合法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进而更好地获取各类资源。
2.组织趋同机制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n & Powell)进一步指出,制度通过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间接影响组织行为,提出组织趋同的三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强迫性机制(coercive),即组织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法律和许可共同构成了组织生存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第二种机制是模仿机制(mimetic),即各个组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模仿可以分为竞争性模仿和制度性模仿;第三种机制是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即诱使或迫使组织采取与社会共享观念、共享思维一致的形式和做法,以获得社会的承认。
3.组织趋同的发展阶段
托尔博特和朱克(Tolbert & Zucker)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研究组织趋同现象,提出在组织发展不同阶段的趋同机制有所差异:在组织发展初期,影响组织行为的机制是“理性选择机制”,组织通过竞争模仿和理性选择来决定是否采用某种制度;当某种制度在被“广泛接受”,成为社会事实之后就会转化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力量,“合法性机制”会迫使其他组织接受采纳。
(二)高等职业院校趋同现象解释
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看,趋同现象的发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动机:寻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合法性;通过模仿优秀院校获得竞争力。
1.为了获得合法性的强迫性趋同
获得合法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合法性的获得来自于3个方面:法规体系的合法性、规范体系的合法性和文化认知体系的合法性。为了获得发展的合法性和社会认可,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制度环境允许的行为,由此形成类似的组织结构和办学行为趋同。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尤其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符合政策法规的办学行为,方能获得法规体系的合法性;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专门组织,如校长联席会议和教指委等组织,也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规则和要求,高职院校会选择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办学行为,获得业界认同;第三,社会观念是影响高职办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社会认同感,高职院校会采取符合社会观念的办学行为,以获得社会认同。
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初期,获取合法性的趋同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合法性机制迫使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更加规范,有利于获得办学资源;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基于规范办学的趋同将会形成积极的正面形象,进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2.为了获得竞争力的模仿性趋同
这一类趋同行为主要表现为模仿。通过模仿成功的高职院校来减少办学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由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是许多高职院校模仿性趋同的重要原因。
第一,减少办学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并未形成成熟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经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初期危机四伏:包括生源危机、经费危机、认同危机等等。在面临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提高时,组织都会复制其他成功组织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趋同。发展初期,本科院校是高职院校模仿的主要对象,而模仿的主要对象是办学相对成功的高职院校。
第二,追求更好的办学标准。高职院校趋同的总体趋势是追求更好的标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学习与经验交流非常普遍,这是基于一种初衷:学习成功办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这与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初衷是一致的,通过示范与学习,提升高职整体办学水平。
第三,竞争社会资源。高职院校能够获取的资源有限,有限的资源诱发了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社会资源的获得通常会提出相应的规则与要求,各院校为了争取相同的资源,会修正其策略,符合资源获取的规则与要求,以求最有效地取得资源,由此引发了为获得资源竞争优势的趋同行为。
三、高等职业院校过度趋同的消极影响
作为院校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高职院校趋同对于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效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正在出现“过度趋同,特色缺失”的势头,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会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过度趋同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趋同,没有体现学校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缺乏创新。下文从趋同机制入手,分析过度趋同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强迫性趋同机制的消极影响
强迫性趋同机制体现了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强制性、规范性要求,由此引起的高等职业院校趋同主要受到政府力量的制约。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教育评估、资源分配等途径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如果制度环境本身存在不完善,将会通过趋同机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产生消极影响。
1.管理制度
过于刚性的管理制度影响院校自主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以高等院校管理制度为蓝本,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的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和具体,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统一的管理模式将束缚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发展和形成。
2.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03年国家启动了第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于当时大量新建、升格、合并组建院校的规范办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评估方案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大量量化指标过于刚性,评价标准单一,导致高职院校出现不同程度的趋同。针对第一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以及效果是否能够达到“强化特色”的目的,拭目以待。
3.资源分配方式
社会资源的流动有其规律性,有一种趋势是“马太效应”,社会资源流向强有力的组织和群体,使得强者越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体现了类似的资源分配方式,这种方式将会极大挫伤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非示范性高职坚持其办学特色的积极性。示范性高职院校,原本在资源分配中就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点资助容易造成非示范院校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放弃自身优势,一切向示范院校看齐,进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无序竞争和过分趋同。
(二)模仿性趋同机制的消极影响
出于追求更好、获得更多资源的考虑,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模仿行为,形成了模仿性趋同机制。模仿性趋同,对于提升学院的办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过度也会引发负面问题。
1.容易造成路径依赖
模仿性趋同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模仿成功院校来减少办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院校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会减轻组织动荡,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模仿性机制的思路是寻求一致性,而非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这将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陷入趋同的路径依赖,丧失特色发展的主动性和意识。
2.注重短期行为
为了应对评估或资源分配项目,有的高职院校往往企图以几个特色项目来提升学校知名度。特色项目的模仿比较容易操作,热衷通过短期项目的突击建设来带动院校整体发展,将会使高职院校办学陷入误区。
3.受制于集体共识
新制度学派肯定了组织的理性选择机制,也肯定了集体理性的存在,一旦集体共识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制度力量后,组织的理性选择机制将会让位于基于集体共识的强迫性趋同机制。但是,有些情况下集体共识并非等同于集体理性,基于非理性集体共识的强迫性趋同将会对组织发展方向产生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发展中形成了诸多集体共识,部分共识已转化为制度力量进而促使办学趋同,对高职院校集体中的“少数派”、“个性化”声音缺乏足够的重视。集体共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束缚个体院校的理性选择;第二,一旦集体共识并非基于集体理性而出现方向偏差,将会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四、建议
当下正在热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办学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分析和解决办学趋同问题为发展特色的创建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高等职业院校趋同是制度环境与院校行为互动的结果,需要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高职院校自主进行理性选择,进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政府角色和定位。政策导向上,应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和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在确保基本办学水平标准的基础上,鼓励院校的创新和特色发展;改革资源分配方式,给予高职院校全面充分的资源支持。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提高理性选择与决策的能力。鼓励高职院校之间成功经验的积极交流,鼓励基于理性选择的学习;鼓励高职院校结合地域、行业、校情,打造学校特色;进行长远的特色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注重学校特色发展制度的长期建设与完善。
收稿日期:2010-04-15
标签: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