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日本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私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6)12-0049-04
日本的高等教育是国公私立并举,以私立高等教育为主的结构体系。截至2004年8月的数字统计,私立四年制大学和私立短期大学的学校数占日本高校总数的81.6%,在校生数占74.8%。[1]可见,深入研究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以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成因,以期对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有所启示。
一、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科类、地区布局及管理等结构,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主要对私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及地区布局结构加以探讨。
1.层次结构
日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第二层次是指四年制大学;第三层次是指研究生院。私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基本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但是,在每一层次上,私立高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等方面,与国公立高校相比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见表1)
从表1看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特点是,私立高等教育在从低至高的三个层次中所占的比重依次降低。第一层次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私立短期大学占91.7%,但是高等专门学校是一个特例,主要以国立为主,私立部分只占 3.9%;第二层次的四年制私立大学比重低于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的比例,占73.4%;第三层次中,私立大学中设置研究生院的学校数所占比重最大,占72.3%,可是,在校生数只占 34.4%,与国立大学的60.2%相比差异较大。不仅如此,如果对研究生院层次进一步分析的话,即区分为硕士、博士课程看,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相比,在入学人数和在学人数上差异仍较大(见表2),表明在硕士和博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国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并且层次越高,这种差异越明显。
2.科类结构
按照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分类,日本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主要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保健、商船、家政、教育、艺术及其他十一类。而不同层次、不同科类的在校生人数分布不同。(见表3)
从表中看出,现代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科类结构的特点表现在:
在四年制大学层面,私立大学的种类中没有设置商船专业,这与公立大学一致,而国立大学11个科类齐全。同时,从各种类的构成比例上看,私立大学与国公立大学也存在差别。私立大学中社会科学比重最大,占45%,人文科学占18%,第三位是工学占14%。而国立大学的工学第一位,占30%,其次是社会科学,占17%,教育占16%。公立大学的前三位依次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学。
在短期大学层面,私立短期大学的教育科类比重最大,占29.8%,其次为家政占22.3%,人文和社科,各占14%和 12.3%。国立短期大学只有社会、工学、保健和艺术四个专业,且保健占有绝对优势,艺术类最少,只占3.2%。公立短期大学从高至低依次是保健、家政和人文科学。
3.地区布局结构
按照日本的都道府县可以把日本划分为六大地区:即北海道·东北地区、关东·甲信越地区、北陸·东海地区、近畿地区、中国·四国地区、九州·冲绳地区。
在学校的分布上,总体看四年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在各地区的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国公立学校的地区分布差异不大。具体说,在四年制大学层面上,关东、近畿两地区的私立大学所占比例高达近60%,而处于日本南北两端的北海道东北地区和九州冲绳地区,所占比率却极低,二者仅占19.4%。在短期大学层面上,关东和近畿地区的私立短期大学所占的比例最高,约占56%,其他地区分布则较均匀。(见表 4)
从不同地区的在校生人数上看,私立高校与国公立高校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点。其中,在四年制大学层面上:私立大学的人数主要集中在关东和近畿地区,占73%,其他地区仅占 23%。而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人数在关东和近畿地区占近 50%,其他地区占50%。在短期大学层面上,私立短期大学的人数有58%的学生集中在关东和近畿地区。国立短期大学的人数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关东地区,占52%,公立短期大学主要集中在关东、北海道和中国地区,占71%。(见表5)
可见,日本私立大学及短大在地区布局上其学校数和在校生数与国公立大学及短大存在明显差异,即:私立大学设置及在校生人数主要都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而国公立大学分布差异不如私立大学明显。
综上所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其一,在层次结构上,私立高校的学校数都明显高于国公立高校数,在学人数上,四年制私立大学和私立短期大学比国公立高校的人数多,但是在硕士、博士层次上却低于国立大学的在学人数;其二,在科类结构上,四年制私立大学以人文社科为主,私立短期大学以教育、家政为主,主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其三,在地区分布上,四年制私立大学的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二、成因分析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征,与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私立高校为了自身生存的合理选择。
1.外部原因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经历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是不断地接受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在明治初期,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只有专门学校一个层次。据统计,1872年日本共有私立专门学校9所[2],而且没有被认可。因为当时日本国家主义的天皇制正在形成,各级政府急需大批的人才,为了满足这种政治上的需求,导致了日本的高等教育也是以国家主义为主导,即以1886年的《帝国大学令》的颁布为标志,比较重视国立大学(当时称帝国大学)的建设,并建立了东京帝国大学等。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阶层。在科类结构上,“在明治初创时期,法律规定所有的私立学校一概停留在专门学校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当时的私立高校只能拥有单个学科专业。并且到1913年私立专门学校已发展到56所,其中只有1所农业专门学校和1所工业专门学校,其余全部为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科的学校。[3]可见这一时期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专业,主要是以法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为主,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后。
1903年,明治政府颁布《专门学校令》,专门学校被认可。此后不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加之专门学校要求升格为本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经过筛选,以早稻田为首的29所专门学校先后升格为私立本科大学。同时,随着1918年《大学令》的颁布,早稻田大学率先在法律上取得了作为大学的合法地位。随后,庆应义塾等多所大学相继被认可。这样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中的第二层次基本形成,且规模不断扩大。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第三级研究生院的形成,以早稻田大学1902年开设独立的研究生院为标志,随后庆应义塾大学于1906年也设置研究生院,但是,此时主要开设硕士课程。博士课程是在1953年由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同时开设的,这样,私立高等学校的第三层次得以丰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的国家政体发生了巨变,导致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以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废除了帝国大学体制,提倡实用、专门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从而使私立高等学校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层次结构上,对旧制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中,旧制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中,质量或条件好的改为新制本科大学,而质量或条件不好的暂时改称为短期大学等。这样截至1950年,包括28所旧制私立大学在内,日本共诞生105所新制私立大学,并有149所私立短期大学得到了认可。[4]由于短期大学中私立的比例占有绝大多数,因而,标志着私立高等学校结构中的第一层次形成。在种类结构上,短期大学设学科或专攻部,计有:文学、语言、图书馆、经济学、商学、理学、工学、农学、水产学、家政、教育、体育、社会事业、福利卫生、艺术和新闻等学科,其中主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家政的学生为多,而主修工学和农学的学生最少。[5]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及战后日本婴儿出生率的激增等,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日本政府于1956年颁布了《大学设置法》,规定了大学设置的最低标准,使私立大学的设置变得非常容易。因此,私立大学迅速膨胀。在1955年至 1970年间,日本大学的学校数共增加了154所,其中私立大学增加了152所;短期大学增加了215所,其中私立短期大学增加了210所;大学的在学人数增加了88.4万人,其中私立大学增加了73.5万人;短期大学在学人数增加了18.5万人,其中私立短期大学增加了17.4万人。[6]这样,第二层次得到扩充的同时,私立短期大学也成为了第一层次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的第二产业也迅速发展,导致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极度匮乏,于是日本政府于1961年修订了《学校教育法》,开始设置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工业所需的技术人员,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工科为主。尽管私立高校所占比例很小,但是从类型上丰富了第一层次。在这一时期,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科类结构仍以文科为主,同时为适应产业界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工科的设置在不断增加。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步入稳步增长阶段。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急需各种经过训练的专门实业技术人才,为此,日本政府于1975年修订《学校教育法》,确定了专修学校的法律地位,在限制四年制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修学校。专修学校中80%以上的学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私立,这样更进一步加强了第一层次。[7]至此,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基本形成。在专业设置上,专修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适应性、职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专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与社会福利、商务与外语、服务与家政、文化教养等八大类。从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看,工业、医疗和商务专业位居前三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老龄化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共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表现在种类结构上,开始增设大量综合学部及相关的情报、环境、社会福利、护理等学科。
在地区分布上,由于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对私立大学的设置与发展,曾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没有加以限制,致使私立大学的设置主要都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反,在国立和公立大学的设置上,文部省和地方政府却考虑了学校的布局问题,如,日本政府战后规定每一个府县要设立一所新的国立大学,使国立大学的布局比较合理,没有造成不同地区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结构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达到了如今的状态。其外部的主要原因是不断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的结果。
2.内部原因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除了受上述的外部原因影响外,还与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有关。即为了追求生存必须对自身发展做出准确定位。
任何一所私立学校,其生存的最大问题都是经费问题。在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次是政府的资助、社会各界的捐赠、校办企业创收等等。因此为了自身良好的运营与发展,必须考虑经费的收支问题。这样无形之中对其结构就产生了影响。如,在层次结构上,私立大学的研究生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科研经费不足所至;在科类结构上,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是因为理工类的专业设置需大量经费,而人文和社会科学所需经费较少。在地区布局上,私立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也是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生源,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营。
三、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1.在层次结构上
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包括了三个层次,从专科一直到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第一层次是目前日本私立高校发展的基础,包括三种类型,强调职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第二层次是日本私立高校的重点和主体,曾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层次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数量较少。这种层次结构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为日本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的现状是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层次极少,研究生层次为空白。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专科层次应该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重点,而且学校类型要多样化,应该定位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实用的高级技术人员。对本科层次的发展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能盲目扩充、升格,人才培养方向上主要应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同时尝试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少数研究型人才。可见,当前如何合理定位每一层次,找出各层次的发展特色乃是我国民办高校层次结构发展的关键所在。
2.在种类结构上
日本私立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进行,与国公立高校的专业设置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局面。私立大学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国立大学主要以工学为主,短期私立大学以教育、家政为主。同时每一所私立大学还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学科,如早稻田大学的文学、政治经济学,庆应大学的商学、医学,上智大学的外语教育,一桥大学的商业经营,明治大学的法律教育等,都在日本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甚至名扬国外。我国的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考虑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因为经费问题,也主要以文科专业设置为主,这与日本私立高校具有相同性。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合理定位,专业设置上存在趋同现象,与一般公立学校没有明显的区别,大多数学校缺乏特色专业的设置。这也恰恰是我国民办高校科类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在地区布局上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现状可以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布局发展提供警示作用。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虽经过政府的不断调整,但是布局上仍存在很大差别。在发达地区不论是学校数还是学生数都占较高的比重。而相对偏远的地区,如北海道、四国和冲绳等比例很低,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尽管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但是收效不大。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布局上,虽然,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浙江、江西等省市,且已初具规模,其他省份或地区的民办高校还处于零散状态,但是,由于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样国家有必要加强政策引导,在民办高校的布局上应该全国通盘考虑,有可能、也应该能够形成合理的地区布局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人们对私立高等教育的需求。
收稿日期:200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