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症56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症56例临床分析

一、脑卒中后抑郁5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清旭[1](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提出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张霜梅[2](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雷彬[3](2020)在《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卒中后情绪障碍是脑卒中人群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降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临床中早期发现识别、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卒中后情绪障碍极其重要。针对卒中后情绪障碍,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具有良好效果,但其副作用无法有效规避;非药物疗法种类繁多,安全性较好,但其疗效尚不确切,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明确其治疗效果。且关于预防方面的报道研究甚少。目的观察五行音乐对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评估五行音乐对于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的情绪状况、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72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五行音乐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五行音乐和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经过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评估两组患者情绪状况(HAMA、HAMD)、中医症候量表,治疗前、4周时和8周时评估神经功能情况(NIH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Brunnstrom评定、简化的Fulg-meyer功能评定),比较两组各时间点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情绪状况:治疗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HAMD评分等级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无抑郁显着多于对照组;HAMA评分等级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着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尔焦虑量表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8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8周后,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和Fulg-meyer评分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肢、下肢Brunnstrom评分、Fulg-meyer评分提高无显着差异(P<0.05)。5.中医症状:组间比较,8周治疗结束后,“悲伤欲哭”、“善太息”、“气短”、“自汗”、“胸闷”、“纳呆”症状,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且具有显着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易生闷气”、“善太息”、“神疲乏力”、“腹胀”症状,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显着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治疗8周后,五行音乐尚未有效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但五行音乐能够降低卒中患者潜在的抑郁程度以及情绪障碍水平。2.经过8周治疗后,五行音乐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未发生情绪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无显着改善。3.在8周的治疗周期内,五行音乐可能改善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肝郁脾虚症候。

黄婉琳[4](2019)在《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检索、评价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或随机对照试验,构建基于西医指南与中医文献证据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阅读,自制“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修改后,形成该部分最终问卷。应用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四家三甲医院及一家社区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58名神经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2.系统地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站与数据库,筛选并评价卒中后抑郁相关指南的质量,对纳入的指南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整合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相关的推荐意见。3.系统地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并评价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系统评价或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形成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相关的推荐意见文本,并通过专家会议法对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相关的推荐意见强度进行判断,最终形成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推荐意见。4.将推荐意见汇总形成将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初稿,并通过专家会议法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通过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适用性调查,分析方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通过对58名神经内科注册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观察、识别、评估、干预、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知晓度低,执行现状较差;临床缺乏明确的、科学的、统一的卒中后抑郁护理操作规范或护理实践方案,下一步应充分考虑国内卒中后抑郁护理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循证证据,构建适合我国临床环境现况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2.通过系统地检索各指南网站与电子数据库,共获得204部指南,最终纳入7篇卒中后抑郁护理相关指南,整理出39条推荐意见。3.通过检索各中英文数据库,研究者未检索到符合纳排标准的相关系统评价。进一步检索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纳入15篇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整理出4条推荐意见。通过专家会议法,借鉴GRADE标准,4条推荐意见强度判断均为弱推荐。4.将上述43条推荐意见汇总形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初稿,结合13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形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终稿,共包含31条推荐意见。5.通过15位神经内科护士、医生、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的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方案整体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评分均超过80%;调查对象对不同模块干预内容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结论1.目前临床缺乏明确、科学、统一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应整合西医护理与中医护理的相关证据,构建基于循证的护理实践方案,以指导临床护士操作,提升护理实践质量。2.《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是基于我国卒中后抑郁护理实践现况、最佳证据、相关循证资源及医疗护理专家的意见形成的护理实践方案。

陈珈好[5](2019)在《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现代期刊临床选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针灸用于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报道中提及的选穴规律,总结针灸用于对卒中后抑郁症进行治疗的选穴规律,同时提出了常用腧穴及经络的使用频率优选规律谱。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主要中文检索词:“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脑梗塞”、“脑卒中”、“针灸”、“腹针”以及“电针”,同时包括“灸”、“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2月的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取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研究共参考174篇文献,根据文献内容的发布时间可以了解到,近31年来相关文献内容在不断增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这一内容,2017年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最多。针灸处方348条,选用腧穴149个,腧穴使用总频次2587次,百会、太冲和内关被使用次数位列前三,其支持度分别为52.9%(184/348)、49.4%(172/348)和45.4%(158/348)。文献数据库中主穴有134个,总频次为1862,配穴有97个,使用总频次达725次。将所有穴位按照使用总频次排序,其中排名前十的穴位分别为百会、太冲、内关、三阴交、神门、足三里、四神聪、合谷、印堂、神庭。使用频次排列在前十位的主穴,依次为百会、太冲、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印堂、神庭、合谷、足三里,居前五的配穴分别为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丰隆、太冲。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以置信度和支持度为标准,排为第一的配伍组合为百会和印堂,支持度表明这个配伍组合出现在348条针灸配方中,使用频率达32.3%;置信度表明在有印堂穴的针灸处方中,百会穴的出现频率为73.1%。在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时,针灸治疗主要选择下肢部、头面颈项部及上肢部的腧穴,其中腧穴使用率分别为30.9%(800/2587)、29.9%(773/2587)和23.1%(597/2587);用穴个数最多的部位为头面颈项部,共使用该部位腧穴42个。在针灸处方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位于头面颈项部、上肢部和下肢部,支持度达91.1%(317/348)。针灸处方中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正经,并且包含5个经外奇穴,分别为四神聪(104次)、太阳(10次)、安眠(10次)、玉液(3次)、金津(3次),上述5穴总使用频次为131次,使用频率约占5.1%。阳经、阴经使用频率分别约为56.0%(1450/2587)和38.9%(1006/2587),督脉使用总频次远高于任脉,是任脉的3.8倍。由高到低将同名经使用频率排序为:督脉21.3%,阳明经17.4%,厥阴经16.6%,太阳经10.5%,少阳经9.9%,少阴经9.6%,太阴经8.4%,任脉6.3%。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处方中重视特定穴运用,尤重交会穴的使用。特定穴使用率为80.7%。将穴位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头面颈项和下肢部的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在所有部位交会穴使用频次的73.6%。从数据挖掘系统的角度分析可知,按照五输穴中不同腧穴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分为:井穴3.2%、荥穴6.7%、输穴52.3%、经穴6.7%、合穴31.1%。原穴以阴经使用为主。结论:本研究严格遵照标准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获得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体现了针灸用于对卒中后抑郁症进行治疗的穴位,多数为百会、太冲、内关、三阴交以及神门,经络反应于督脉、膀胱经、肝经。腧穴多以上下配穴等配伍方式应用;在针灸处方中,阳经比阴经用的多,其运用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足三阴经腧穴配伍为主。通过查阅诸多文献,为本文针灸对卒中后抑郁症进行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黄庆嘉[6](2018)在《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益肾解郁方对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解郁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HAMD、MESSS、BI评分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AMD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下降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SSS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MES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ESSS评分下降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I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呈上升趋势,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I评分增加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试验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解郁方能够降低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黄广兴[7](2017)在《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多元评价思维,全面评价现有的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同类型抗抑郁药临床运用现状,分析针灸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针灸与不同类型西药的疗效差异,为医疗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运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结合图书馆手工检索的方式详细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出符合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设置纳入、排除标准,运用NoteExpress3.0软件进行文献筛查结合阅读全文的方式进行,从文献发表年份、试验研究类型、AMSTAR条目、PRISMA声明、文献数据组同质性比较、文献发表偏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质量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2.运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结合图书馆手工检索的方式详细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针刺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献,运用NoteExpress3.0软件进行文献筛查结合阅读全文的方式筛查,参考Cochrane5.1.0手册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于文献中针刺与不同西药对比、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结果数据输入RevMan5.3软件进行合成效应量统计分析。结果:1.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质量研究分析,从形成的文献雷达图中发现:张伟(2014)和詹杰(2016)的文献质量评价较好;张建博(2009)的文献质量评价最低,其中,AMSTAR条目评分和PRISMA声明评分造成了文献雷达图质量表现低下。2.纳入Meta分析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1)随机方法:正确运用随机方法分组的有34篇(所占比例为35%),出现随机字样的有42篇(所占比例为43.3%),未描述随机方法的有10篇(所占比例为10.31%),不正确随机方法分组的有15篇(所占比例为15.46%)。(2)分配隐藏:有3篇文献(所占比例为3.09%)运用分配隐藏,其余文献不清楚。(3)盲法运用:有1篇(所占比例为1.03%)文献明确使用单盲,有2篇(所占比例为2.06%)文献出现盲法字样,其余均未有相关描述。有5篇(所占比例为5.15%)文献对评价者正确使用盲法。(4)结果数据完整性:纳入的12篇文献全部都给出了完整报告。(5)选择性报告结果:有84篇(所占比例为86.6%)文献没有进行选择性报告,其余13篇(所占比例为13.4%)文献出现选择性报告。(6)其他偏倚来源:所有的文献都未描述。3.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7篇临床研究文献,将纳入的文献分成两种对照模式进行分析,分别是:针刺与西药对比,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在针刺对比西药这一模式中又分为针刺与氟西汀、针刺与黛力新、针刺与阿米替林、针刺与西酞普兰、针刺与帕罗西汀、针刺与多虑平6个对照形式;对于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的模式中,又分为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4个对照形式。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结果数据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发现此次研究用到的结局指标有:MESSS量表评分,BI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TESS副反应量表,临床疗效比较,Asberg(SERS量表评分)副反应量表评分,CGI评分,SDS(zung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查看结果发现以下7项Meta分析结果没有表现出差异:针刺与氟西汀中的NIHSS量表评分,针刺与帕罗西汀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中的TESS副反应量表,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分,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中的HAMD量表评分;其他Meta分析结果均表现出针刺疗法对于不同西药或多或少的疗效差异性。结论:1.多元文献质量评价研究表明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质量良莠不齐,临床研究文献质量不高,这都要求今后进行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时需要遵循AMSTAR条目和PRISMA声明,临床研究也要严格遵循相关方法学质量要求,以提高临床研究的客观、严谨和文章刊发报告的可靠、真实。2.Meta分析显示:针刺疗法是干预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法。3.Meta分析结果中出现针刺与氟西汀中的NIHSS量表评分,针刺与帕罗西汀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中的TESS副反应量表,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分,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都没有表现出差异性。

薛海兵[8](2015)在《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大脑前额皮质、下丘脑组织中NE、DA和5-HT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四关”组穴治疗PS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经三次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PSD组、四关组和氟西汀组5组。除正常组外,其余所有大鼠均采用在Koizumi基础上改良的方法制备左侧MCAO模型,除正常组和脑卒中组外,其余大鼠则在脑卒中造模成功7天后再用孤养加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方法制备PSD模型。造模成功及分组完成后,正常组、脑卒中组、PSD组不予治疗,四关组予电针“四关”组穴治疗,20分钟/次/日,连续21天;氟西汀组予氟西汀溶液以2.33mg/(kg·d)的量灌胃治疗,连续21天。对各组大鼠,都在统一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神经功能、糖水消耗及敞箱实验评定,21天后处死大鼠取脑,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脑前额皮质、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结果:1、经PSD造模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增加(P<0.01),水平木棒时间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四关”组穴和氟西汀灌胃均能明显减少其神经功能评分和增加水平木棒时间(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四关组疗效持续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1),四关组起效也更快;2、经PSD造模后,大鼠的糖水消耗比值、爬行格子数、直立次数均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四关”组穴和氟西汀灌胃均能明显增加其糖水消耗比值、爬行格子数和直立次数(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在增加糖水消耗比值上表现出无明显差异(P>0.05),但四关组在增加爬行格子数和直立次数方面持续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1),四关组起效也更快(P<0.01);3、经PSD造模后,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5-HT的含量和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均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电针“四关”组穴能同时明显升高各含量(P<0.01),而氟西汀只能明显升高两脑组织中的5-HT含量(P<0.01),且两者在升高5-HT含量上疗效相当(P>0.05),但均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电针“四关”组穴能同时明显增加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5-HT的含量和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这可能是其能明显改善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相关抑郁行为表现且其疗效较氟西汀更优的作用机制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钱海霞,白雪[10](2012)在《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情感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阻碍了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中医药能有效防治卒中后的情感障碍,明显减轻西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二、脑卒中后抑郁5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后抑郁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5 观察中止标准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疗程
        2.4.3 观察方法
        2.4.4 观察指标
        2.4.5 疗效评定标准
        2.4.6 不良事件
        2.4.7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患者依从性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2.6.3 意外情况处理
    2.7 伦理原则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2 临床数据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通督调神针法
        3.2.1 督脉
        3.2.2 通督调神针法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结语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3.3.2 麦粒灸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3)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病机制
        3.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音乐疗法和五行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
        1. 音乐疗法的应用
        2.音乐治疗的机制探讨
        3. 音乐疗法治疗疾病
        4. 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和设计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概况
    2.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中医认识
    3. 五行音乐的认识
    4. 五行音乐对于卒中患者的作用
    5.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预防
    6. 五行音乐疗法存在的问题
    7. 体会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前言
    1 文献回顾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相关概念定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
    1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2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第三部分 卒中后抑郁相关证据综合
    1 卒中后抑郁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证据综合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证据综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四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形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
    附录2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
    附录3 AGREEⅡ指南质量评价表
    附录4 OQAQ 系统评价质量评价表
    附录5 RCT 研究偏倚风险评估表
    附录6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推荐意见强度的判断依据
    附录7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终稿
    附录8
    附录9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现状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0 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附录11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5)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现代期刊临床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关于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1 卒中后抑郁症的概述
        1.2 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3 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
        1.4 西医对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治疗
    2 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症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3 中医对抑郁症的相关治疗
    3 针灸干预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3.1 毫针法
        3.2 电针
        3.3 腹针
        3.4 头针
        3.5 耳针
        3.6 梅花针
        3.7 眼针疗法
        3.8 针药并用
    4 其他疗法
        4.1 灸法
        4.2 推拿疗法
        4.3 中药疗法
        4.4 拔罐疗法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检索结果
    2 数据处理
        2.1 数据规范化处理
        2.2 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情况
        3.2 腧穴运用分析结果
        3.3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3.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结果
        3.4.1 腧穴-部位使用分析结果
        3.4.2 腧穴部位配伍分析结果
        3.5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
        3.6 特定穴关联分析结果
讨论
    1 腧穴的运用及配伍
    2 腧穴-部位关联
    3 腧穴-经络关联
    4 特定穴的运用及配伍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观察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评价标准 6
    观察方法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临床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安全性分析 4
    病例脱落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
    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3
    临床疗效及观察指标分析 4
    益肾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理论基础 5
    益肾解郁方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药方剂
        二、针灸
        三、中药结合针灸
        四、中医特色疗法
        五、小结
    第二节 中风后抑郁症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一、西药
        二、西药结合针灸
        三、心理疗法
        四、音乐疗法
        五、小结
    第三节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
        二、艾灸
        三、小结
第二章 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质量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针刺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Meta分析结果
        四、Meta分析结果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探讨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四节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META分析纳入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目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3 实验各组干预措施
    2.4 实验动物取材
    2.5 实验观测指标及指标观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1.1 大鼠存活与死亡情况
    1.2 各组大鼠外在表现
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定情况
    2.1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2.2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水平木棒时间变化情况
3 各组大鼠抑郁行为学指标评定情况
    3.1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糖水消耗比值变化情况
    3.2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敞箱实验变化情况
4 各组大鼠不同脑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4.1 各组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4.2 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依据及相关指标选择依据
    1.1 选择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依据
    1.2 选择电针疗法治疗PSD的依据
    1.3 选择“四关”组穴的依据
    1.4 选择盐酸氟西汀作为对照的依据
    1.5 选择PSD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1.6 选择单胺类神经递质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
    1.7 选择糖水实验和敞箱实验的依据
2 实验结果分析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3.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图表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1.2 卒中后焦虑的病因病机
    1.3 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病因病机
    1.4 卒中后躁狂的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复方治疗
        2.1.1 疏肝解郁法
        2.1.2 清热开郁法
        2.1.3 化痰泄浊法
        2.1.4 益肾调气法
        2.1.5 养心安神法
        2.1.6 温阳散寒法
        2.1.7 养阴润燥法
        2.1.8 活血化瘀法
    2.2 单味药物研究
        2.2.1 远志
        2.2.2 石菖蒲
    2.3 针灸
        2.3.1 通督醒脑法
        2.3.2 疏肝解郁法
        2.3.3 电针
        2.3.4 其他针法
    2.4 其他疗法
3 小结

四、脑卒中后抑郁5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五行音乐预防卒中恢复期患者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D]. 雷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D]. 黄婉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现代期刊临床选穴规律研究[D]. 陈珈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庆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黄广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D]. 薛海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 钱海霞,白雪. 河南中医, 2012(12)

标签:;  ;  ;  ;  ;  

脑卒中后抑郁症5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