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在电网改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依托智能技术的应用,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智能化电网运行系统可以提高电网的管理水平,保证电网安全的正常运行,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传统的继电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应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问题;机遇
引言:
为了保障电网供应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自动化与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基础是理论概念,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设备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保护对象,其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若是其在运行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那么就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鉴于继电保护的重要性,必须找出使其不稳定的原因,通过对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避免继电保护出现不稳定现象,杜绝其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阶段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电力的消耗越来越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供电危机的情况,这一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供电紧张的问题企业必须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与维护上加大力度。电力系统想要保证安全运行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防御保护手段,其中最重要的防御手段就是继电保护技术。能够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有力的保障。继电保护装置在电网出现故障时,将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的进行切除,同时发出警报,使相关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将故障问题发展并将故障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保证电网运行能够尽快的恢复正常。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使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使企业在电网故障方面受到的经济损失大大降低。所以,应该提高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的重视度,这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智能电网继电保护面临的问题分析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智能电网在政策和社会的需求下双重推动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在超特高压电网投运、大规模能源并网以及智能配用电等方面使用较广,因而在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电网的问题
“大电网”就是将我国能源和负荷呈逆向分布的态势,煤矿资源、水力资源以及风能型城市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这是自愿分布的大致区域,但是我国用电负荷比较集中的城市又分布在南部以及沿海地区,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相隔较远,这一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电网分布的特殊性,因而为了满足客观需求,国家电网采用了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超高压、特高压的输电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大和电网规模的复杂化,给电力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在运行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力系统有着较为庞大的系统,造成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很大,并且在大型互联电力系统增强电能输出的同时,对局部的扰动会产生对全部网络造成的故障威胁,因此对直流输电大容量、高利用率,社会综合效益明显的特征国家电力部门应重视起来。
(二)新能源电力的互补电源问题
我国总体上缺少像水电站和燃气电站这种能与新能源电力互补的可快速调节的电源。由于新能源电力稳定性差波动性大、难以稳定输出,再加上缺少足够的就地互补电源,就会引起已建成的新能源装机无法充分并网以及风电弃风这类现象;其次,新能源的接入会造成设备老化加快,因为发电煤耗增加为了达到电力供需平衡,燃煤机组需要频繁调整出力。
(三)配电网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的电力供应实行单向供应的方式,电力网络和用户之间很少有互动的环节,电力配电网络是一个直接面向用户、保证供电质量并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由于单向供电模式
造成负荷“峰谷”差额大,导致用电负荷率低而造成不利影响。随着资源的紧张,我国已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要提升输电效率,降低电力投资,就需要对电力网络进行整改,使用智能型的配电系统,不断加强电网系统和用户的互动交流环节,配电网的建设要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改变配电网的单电源向多电源的模式转变,并对控制技术和配网保护进行相对应的提升和调整。
三、智能电网建设给继电保护带来机遇
不能忽视智能电网的发展,为新型继电保护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平台。在信息采集方面,我国30多年前开始构建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截止目前我国所有500kV变电站和大部分220kV的变电站都安装了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并且广域测量系统(WMAS)已经初具规模。WAMS/PMU不仅能够实现广域电网的在线同步测量,而且数据的更新速度可缩短到几十毫秒,能够满足基于同步信息的继电保护功能。在信息通信方面,我国电网目前500kV及以上的光纤覆盖率达到了100%,220kV覆盖率为99.2%,110kV覆盖率为93%,形成了以光纤为主要介质,以分层分级自愈环网为主要特征的电力通信专网。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站内一次设备的数字化和二次装置的网络化,形成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提供更便捷地信息共享和操作。保护需要的高速、实时、可靠的信息通信条件已经具备。除各种电气量信息外,智能电网的信息平台还应该包括局放监测、覆冰监测、雷电监测等多种信息系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力系统的各项环节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我国智能电网在现阶段还处在于急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应该提高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技术的重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系统,促进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颖.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探讨[J].南方农机,2018,49(7):153-153.
[2]李思明,王宇翔.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面临的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8,363(31):167.
论文作者:董宇1,段强2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电网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智能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我国论文; 新能源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