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用于内瘘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_钟凌云,邹艳红

(重庆市中医院江北南桥寺院部 重庆 江北 400021)

【摘要】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肾衰行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治疗组在术前2h用耳穴探针点压耳部穴位找出相应配穴,用生王不留行籽和6*6mm橡皮胶以压丸法压贴在选用的穴位上,术后6~8h待麻醉剂作用逐渐消失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48h的VAS疼痛评分值,进行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组VAS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镇痛药物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耳穴埋豆对内瘘术后疼痛疗效确切,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率。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术后;疼痛;耳穴埋豆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79-02

肾脏有重吸收功能,许多体外给予的药物,也均以此方式排出[1]。慢性肾衰病人肾脏功能大幅下降,对于治疗所使用的药物排泄功能亦降低。耳穴埋豆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的使用,是用于处理内瘘术后局部疼痛的安全、经济,副作用较小的方法。本研究观察其对内瘘术后局部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全部病例来自2015年2月—2016年1月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行动静脉内瘘术的住院患者。其中A组男性2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50.1±10.0);B组男性2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45.9±10.4)岁,平均年龄为(51.0±10.6)。手术部位均选择前臂远端桡侧。按数字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与观察组(B组)各40例,治疗前一天两组均未使用镇痛类药物并全部排除耳穴埋豆禁忌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其差异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患者;(2)符合动静脉内瘘术手术指针患者;(3)对本次研究同意并表示配合患者。

1.2.2排除标准 (1)患者在术前24小时内有疼痛不适症状患者;(2)认知障碍患者。(3)术前均为使用镇痛药物。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2h对患者行耳穴埋豆治疗。

1.2.1材料 生王不留行籽和6*6mm橡皮胶。

1.2.2取穴部位 耳部穴位取腕、肘、神门、皮质下、耳尖、交感。

1.2.3埋豆方法 用耳穴探针点压耳部穴位找出相应穴位区域最敏感的痛点作为治疗的穴位。选定穴位后,以75%的酒精消毒脱脂,待干后将生王不留行籽用橡皮胶以压丸法贴在选好的穴位上。

1.2.4按压方法 每日常规按压2~3次,每次1~2min,术后感到疼痛时自行按压,每穴2~3次,每次30~40下,以耳穴局部酸胀或轻微疼痛感为佳,疼痛较剧烈时手法宜重[2]。耳穴留豆3d后取下。

1.2.5注意事项 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对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加强刺激强度,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行强刺激法。如出现胶布或药籽过敏,应及时通知医生将其取下。

1.3 评价指标

1.3.1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 从0开始到10,分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轻度疼痛(0~3分):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疼痛(4~6分):患者能忍受;重度疼痛(7~10分):疼痛难忍。分别记录患者术后6h、12h、24h、48h疼痛程度,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3.2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情况 患者发生剧烈疼痛一般在内瘘术后6~18h,此时间段多为夜间,护士在巡视病房中患者常表示疼痛难忍影响睡眠,请示医师后遵医嘱使用常规镇痛剂止痛。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使用镇痛类药物的患者的疼痛评估值不纳入本次比较。治疗组术后未使镇痛类药物患者36名,占治疗组总人数百分比为90%,对照组术后未使用镇痛类药物患者30名,占对照组总人数百分比为0.75%。在术前实施耳穴埋豆治疗后,两组均在术后各时间段进行VAS评分,用见表1。结果示A组在术后8h~12h疼痛评分低于B组,两组疼痛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24h疼痛评分A组低于B组,两组疼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h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治疗内瘘术后早期急性疼痛效果优于B组。

3.讨论

耳穴埋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耳与经络、人体生理,诊断和治疗的内容。如《灵柩·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柩·脉度篇》有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由此可见,古人很久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耳与人体经络、生理、脏腑功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经络内属脏腑,外联肢节,众多经络通聚于耳,构成了脏腑、经络、耳廓三者相通的关系。手术后由于局部组织受到手术的刺激和损伤,软组织和神经产生炎症反应和水肿,使软组织发生痉挛收缩;术后瘢痕组织形成刺激神经;加之病人精神紧张等因素均引起疼痛反应。术前2h实施耳穴埋豆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耳穴疗法调节神经平衡,镇痛止痛,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强身壮体等功能[4]。人体各脏腑器官及肢体部位在耳廓上都有相应代表区,根据耳穴的特异性取穴区选取相关脏腑及肢体关联穴位行埋豆治疗,可对耳部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以达到持续镇痛的效果。耳穴埋豆防治疼痛作用以运用广泛[5],特别在术后防治疼痛效果明显[6]。

目前,对于慢性肾衰行动静脉内瘘术的病人,术后最常使用的镇痛方法一般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药物。此类药物用于镇痛时可出现嗜睡,偶见眩晕、乏力、恶心和椎体外系症状,肾衰病人肾脏功能大幅下降,药物排泄功能亦减弱。耳穴埋豆采用耳穴埋豆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的使用,是一种安全、经济、方便的中医基础护理技术,重要的是易于被患者所接受,无创伤、无毒副作用,患者及家属皆能自行在埋豆部位处按压治疗以增强刺激,提高镇痛效果,符合临床实际,有较强实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33.

[2]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0-171.

[3]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11):483.

[4]吴杞.耳压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5-76.

[5]王敬,芦殿荣.耳穴埋豆干预骨转移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观察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电子版),2015,36(2):43-45.

[6]陈月峰,李龚.耳穴埋豆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4,6(4):1-3.

论文作者:钟凌云,邹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耳穴埋豆用于内瘘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_钟凌云,邹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