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农产品物流任重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于冬菊[2](2020)在《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惠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蔬菜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蔬菜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倡导,并且能够使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头保持良好稳定的状态。2019年2月5日起施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涵盖了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政府督促地方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对食品安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愈发明显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蔬菜产业逐渐由“大”变“强”,并进一步由“强”变为“更强”的目标,成为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聚焦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以生产、加工、运输等系列环节为主的蔬菜产品供应链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障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蔬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造成的压力,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管理受到学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研究,将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相结合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发展前景良好。目前虽有相关探讨,但大多集中于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甚少,如何保障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一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且目前业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以寿光市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博弈论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博弈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设“自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风险可控、共赢共享、群众满意”的蔬菜产品质量,同时提高蔬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设“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整体管理体系,并针对四个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操作性阐述。即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预警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和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合作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理论、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和博弈理论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并深刻剖析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寿光市为例,通过对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反映寿光市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情况的指标体系。(2)深入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明确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流程。其次,确定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并设计出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次,确定各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方法,并结合预警模型计算总风险值。最后建立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3)深入研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对蔬菜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分析,围绕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设计三类调查问卷,并分别针对蔬菜生产商、蔬菜运输商、蔬菜销售商及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将蔬菜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经营者的诚信状况公开共享,消除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4)根据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不足和需求,设计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完整的蔬菜供应链闭环,达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明确,有效保证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5)运用博弈分析法探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了解蔬菜供应链的现状,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从质量博弈的角度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分析。在明确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主体基础上,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根据博弈模型得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设计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丰富了供应链、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目前关于蔬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我国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需要优化,然而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不系统不深入,缺少“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跨界融合。因此,本研究系统全面地探索了以寿光市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关键原因及影响机理,以蔬菜供应链为主体,进行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和优化,设计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弥补了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不足。(2)以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聚焦于单个企业如何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以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拓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并且引入了质量生态的视角。在供应链视角下,全面质量管理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中,而是贯穿蔬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本研究将PDCA循环的思想在供应链情境下发展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体系框架。(3)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可追溯都强调信息的透明共享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即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少有研究将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整合研究。本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信号博弈模型指导下的合作联盟打通。(4)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丰富了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以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从供应链协调契约、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管理、闭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决策行为研究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开始关注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但集成程度不够,本研究立足蔬菜行业,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供应链管理中运作管理、安全效率、合作等领域的集成优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整合的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警系统、过程系统、追溯系统和合作博弈四个部分,对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构建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对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的重要性进行阐释,指出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其次,明确如何设计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原则并且进行设计。再次,对蔬菜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对蔬菜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赋值,结合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总风险值。最后,使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得以形成,该体系将包括三种模式,即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预警管理;(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应着眼于蔬菜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立足于供应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从而确保消费者所购买到的蔬菜是安全可靠的;(3)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了生产者、政府、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市场等,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失灵。政府和市场都应该有所作为,如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提供蔬菜质量安全虚假信息的个人和企业,加强对蔬菜种植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进而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政策保障;(4)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需要优化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建立以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的追溯系统,实时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协同,实现传统蔬菜供应链向有机低碳的新型蔬菜供应链模式转变。本研究立足于目前现实问题,将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效率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统筹纳入考虑之中,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和整合。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农业部门等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以便其进行蔬菜产品政策的制定,并最终为蔬菜产业供应链管理在部分地区的引入提供实证支持。
吕丹[3](2020)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普及之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借助电子商务的交易便捷、信息互联等特性,有效减少了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的繁冗环节,拓宽了农产品的价格空间,推动了农业高质量生产与标准化建设进程。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食物多样性与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利用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及农村地区相融合的扶持政策,力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水平,相较于普通农户更具备开拓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能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但有助于扩大“农产品进城”的规模,而且还能发挥带动作用以推动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然而,有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不足五成,且其中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举步维艰。就在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电商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情形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缘何仍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一项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此提出的解题思路是:首先,深入剖析擎肘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根本原因,甄别和区分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决定性条件;然后,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与收入变动的关系,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作用机理,其目的是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增长着手,探讨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源动力;随后,进一步明晰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程度的增收效应;最后,综合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条件和增收效应两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广泛而深入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即“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是本研究需要深入而系统阐释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这一研究目标,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收入变动测度—增收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将全文布局如下: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研究的缘起、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旨在阐明选题的研究目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性;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理论与文献史进行梳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第二部分(第4、5章)回答“甄别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的问题。通过对理性行为理论、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等技术采纳理论的整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开展实证分析,明晰影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的关键要素。第三部分(第6章)回答“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异质性”“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等问题。从技术踏车理论和数字经济特征视角,设定收入决定方程,分别测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收入变动方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社员或签约农户收入变动关系;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的内在转化“黑箱”。第四部分(第7章)回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吸收程度的增收效应”这一问题,解释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增收效应异质性。基于IT吸收理论,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概念,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根据不同电子商务吸收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各阶段的增收效应。第五部分(第8章)结合前文研究结论,针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以及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增收效应的各因素,提出形成“采纳→增收→采纳”动力循环的对策建议。通过开展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具有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人才、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资金以及政策扶持等要素,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条件。其中,对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其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因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则更看重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等因素。(2)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投入,将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收入的增加,但现阶段还不及对土地面积、劳动力、品牌建设等要素投入所产生的增收效果显着。不过,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正向影响,将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加深而同步增长。特别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高级阶段,网络规模效应将逐步得到释放,边际成本递减也会显着增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比资金投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更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于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主观认同感,相比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为显着。(4)流通渠道、交易费用和信息互联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动态能力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环境动态性会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发挥作用。(5)农产品电子商务适销性、物流条件、粉丝社群、入驻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等因素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不同阶段中,均对增收效应产生了显着影响。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获得收入增长的根本条件,但是,针对所处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各阶段,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是获得增收的关键一环。(6)只有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才能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扩大增收效应的根本是要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即从本质上而言,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针对电子商务采纳理论无法较好地解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产品的属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征等因素纳入理论范畴,延伸了技术采纳理论的适用边界,较为全面地提供了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决策机理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电子商务应用动态能力提升→产生增收效应→更广泛、更深入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动力循环机制。(2)针对现有研究多以单一农户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分类开展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各主体之间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的差异特征。(3)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过程中收入变动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引入IT吸收理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之后,不同发展程度所呈现的增收效应阶段性差异进行阐释,明晰了各阶段的资源配置对增收的作用强度。(4)从实践层面,探索性地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以提升增收效应的建议,其中,对于“电子商务适应化”的解释为科学地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供了创新思路。
杨昌鑫[4](2020)在《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北部湾陆海结合部(以下简称“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当前陆海结合部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路径进行探讨,提出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2019年发布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当前农业发展提出的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等目标,明确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内部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侧重点和路径有所不同,必须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统筹农业资源,推进农业发展内部协调。北部湾陆海结合部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随着我国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其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诸多机遇,也分析了区域内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农业发展方式等弊端,主张将环北部湾沿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根据其地理空间特点和当前陆海融合发展的趋势,有效推动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带农业融合,带动中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北部湾陆海结合部重要节点作用,逐步实现西部地区与东盟等国家或地区农业分工协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结合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农业资源统筹、中国与东盟等国家农业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促进陆海结合部农业发展与外部环境协调。在借鉴荷兰和台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农产品质量监管与标准化认证体系协同、资源环境养护、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产业链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创新、品牌协作共建、产业内外布局优化等对策措施,推动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筱[5](2020)在《山东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物流发展则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山东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区,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化,传统的农业物流模式必须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水平。本文首先通过到山东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研究了其农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对其现有的分散农户型、流通企业型、中介组织型、生产基地+收购商型、生产基地+核心果蔬生产公司产销一体化型、农户与商超对接型和智慧物流等七种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再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出其物流运作模式是智慧物流;然后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与农产品果蔬产业链相匹配的智慧物流运作模式,并设计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的功能框架结构;最后制定一系列措施确保智慧物流运作模式成功实施。
齐智鑫[6](2019)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粮改饲”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国实行“粮改饲”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了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但牧草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牧草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担负着巨大的肉类需求压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化原有生产、加工环节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流通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草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现阶段农业保障因素及国际农产品通用交易手段,提出将“保险+期货”模式应用于草产品交易的构想。借鉴美、日等国农业海外投资经验,提出一种供求双方参与度高、互信共赢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想。首先,这种交易模式利用期货工具、保险工具及供应链金融工具规避供求双方的风险;其次,该交易模式通过国际贸易通用的期货工具形成草产品国内外行情,进而促进现货生产,有利于草牧业实体经济发展;再次,该交易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模式选择,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增加“阵地”。本文通过介绍大宗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引申到大宗草产品的交易手段,尝试利用农产品交易的成熟经验解决草产品交易的问题;从美国农业保障出发对比我国农业保障,找出一种既符合WTO农业补贴要求,又可以保障农民收入的助农措施;从美国农产品交易模式与我国农产品交易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美国的优势、提炼可供借鉴的长处,找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不足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美国牧草的交易形式和生产、加工、流通方式,为未来中国草产业发展探究新的交易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寻找优化解决的思路;通过介绍美国谷仓电梯交易模式,展现谷物交易中电梯交易模式在农民与期货市场间发挥的纽带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归纳世界主要需草国的国际布局,为中国草牧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通过概括现阶段人民群众肉类需求特点,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回顾国内外农业收入保险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2014年至今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构想大宗牧草“保险+期货”交易模式,并提出“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设想;通过期货品种筛选和牧草期货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苜蓿具备期货上市条件。结合国家现阶段一带一路合作情况,最终提出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全球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及交易中心的构想。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开展,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有助于草牧业协同效率提高,合作共赢的草贸易也必然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胡江虹[7](2019)在《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居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发展和完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的农产品供需情况及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分析,认为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整体规划、技术标准和监督管理缺失、信息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失衡是制约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从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构建完善的行业标准和加强监管、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及支持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和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冷链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等5个方面提出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化建议。
丛轶[8](2019)在《辽宁省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人们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得了财富,改变了生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产生巨大影响,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营销具有时域性、富媒体、互动性、个性化、成长性、整合性、超前性、低成本高效性、时效性等特点,制定和实施高效的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剂。目前,辽宁省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当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因此急需针对分析出的问题,发挥政府的管理和辅助作用,从多方面帮助企业实施有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升策略。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希望能为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直复营销等理论为基础,对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重点探究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的提升。第一,基于文献综述,拟定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重点;第二,总结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特点,从互动性、时效性、低成本高效率等层面分析网络营销特点;第三,对阜新市农产品销售现状进行分析,从政府重视程度、传统销售、线上销售等方面分析农产品基本情况及销售现状;第四,设计并实施农产品企业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五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现有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总结出相关问题。从政府政策、营销渠道、专业人才、品牌建设、物流体系层面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为完善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借鉴,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健全政府支持政策、丰富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吸引知识青年返乡、发挥政府在品牌建设中支持引导作用、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体系等针对性意见建议。
张双[9](2019)在《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速了农产品消费升级,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向。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领域的改进,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流通基础差、效率低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矛盾集中于农产品流通。物流是实现农产品流通、完成农产品转化成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必要环节,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能加速农产品周转、保持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增加农产品价值,最终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坚实保障,因此成为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对象。基于相关理论与数据分析表明物流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对经济越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越明显。当前农产品物流需求大,但当前低水平低效率的农产品物流已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对农产品流通、农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现实价值,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利用2007-2016年面板数据探究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空间特征,分为两个层面:(1)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利用面板数据对除西藏外的30省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DEA模型,分析各省以及以省为单位的东、中、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空间特征,发现大部分省份未达到DEA有效,农产品物流效率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东部地区对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最高,年均农产品物流效率上升;中、西部地区分别由于技术进步指数和纯技术效率制约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2)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物流资源要素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产品物流效率为显着负相关,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信息化程度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为显着正相关,物流运输线路长度对东、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为显着正相关。基于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明确物流资源要素利用程度,对不同区域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出差异化建议。
吴锦[10](2019)在《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电商企业加快了向农村地区拓展的步伐,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且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思维,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应用相关的网络效应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总结了乐昌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做法,即打牢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大力培育电商主体、积极做好电商发展的配套措施、促进电商抱团发展、发挥电商协会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揭示了乐昌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即农村上网人群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间较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产品质量和成本难以控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紧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从政府、社会、企业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从政府、产业、企业方面提出了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推进标准化建设和实施品牌战略、夯实基础打造产业链等进一步促进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发展农产品物流任重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2 博弈理论 |
2.1.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4 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 |
2.1.5 质量生态理论 |
2.2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
2.2.1 食品安全的界定 |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
2.2.3 食品追溯系统 |
2.2.4 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CCP) |
2.3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
2.3.1 供应链界定、特征与管理研究 |
2.3.2 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 |
2.4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与管理的研究 |
2.4.1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 |
2.4.2 关于蔬菜供应链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
3.1 理论框架 |
3.2 构建目标 |
3.3 构建思路 |
3.4 构建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
4.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方法 |
4.1.2 指标设计与开发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2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2.1 数据分析方法 |
4.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2.3 对比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验 |
4.2.4 各因素层对目标层合成权重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预警系统分析 |
5.1 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
5.1.1 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
5.1.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工作流程 |
5.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5.2.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5.2.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 |
5.3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
5.3.1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 |
5.3.2 综合评估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
5.4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
5.4.1 日常监测系统 |
5.4.2 组织保障系统 |
5.4.3 制度保障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分析 |
6.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6.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生产管理系统 |
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6.2.2 投入品污染治理系统 |
6.2.3 技术研发与应用 |
6.2.4 产品认证与质量标准 |
6.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流通管理系统 |
6.3.1 运输与存储系统 |
6.3.2 分级质量检测系统 |
6.4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消费保护系统 |
6.4.1 终端消费市场中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 |
6.4.2 消费者保护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追溯系统分析 |
7.1 追溯系统的结构 |
7.1.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参与主体 |
7.1.2 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 |
7.2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
7.2.1 基于频射识别技术的信息采集 |
7.2.2 追溯链条信息处理结构 |
7.3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构建 |
7.3.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7.3.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
7.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系统分析 |
8.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合作主体 |
8.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
8.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 |
8.3.1 信号博弈模型描述 |
8.3.2 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
8.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分析结论 |
8.4 蔬菜供应链合作联盟构建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2.2 电子商务采纳 |
1.2.3 增收效应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理论基础 |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增收的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 |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 |
2.2.3 农民增收内涵 |
2.2.4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现状分析 |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3.1.1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 |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 |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因素梳理及量表设计 |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技术因素 |
4.1.2 内部因素 |
4.1.3 外部因素 |
4.1.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 |
4.1.5 控制变量设定 |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
4.2.1 初始量表设计 |
4.2.2 调查问卷设计 |
4.2.3 调查问卷前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本数据来源 |
5.1.1 样本地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
5.1.2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采集方法 |
5.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SEM分析 |
5.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2 实证分析与假说检验 |
5.2.3 检验结果分析 |
5.3 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组间恒等性检验和多群组SEM分析 |
5.3.2 多群组SEM实证结果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效应分析 |
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关系 |
6.1.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收入变动分析 |
6.1.2 变量选取与样本统计 |
6.1.3 收入影响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1.4 研究结论 |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分析 |
6.2.1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模型构建 |
6.2.2 变量测量与数据统计 |
6.2.3 增收机理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 |
6.2.4 研究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吸收的增收效应分析 |
7.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增收效应的理论分析 |
7.1.1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内涵 |
7.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程度的划分 |
7.1.3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
7.2 研究设计 |
7.2.1 变量设定 |
7.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因子分析 |
7.3.2 模型检验 |
7.3.3 研究结论 |
7.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案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的对策与措施 |
8.1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思路 |
8.2 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 |
8.2.1 客观条件方面 |
8.2.2 主观意识方面 |
8.3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电子商务的措施 |
8.3.1 政府部门应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机制 |
8.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着力提升电子商务动态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9.2.1 研究不足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前沿与简要评述 |
1.3.1 国外研究前沿 |
1.3.2 国内研究前沿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 |
2.1.2 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 |
2.1.3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发展概况与高质量发展基础、机遇和瓶颈 |
3.1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3.2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
3.2.1 农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标准化建设工作常态化 |
3.2.2 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
3.2.3 农业生产能力改善,生产效率逐渐提高 |
3.2.4 生产经营队伍不断壮大,经营管理者素质有所提高 |
3.2.5 农产品结构持续调整,农产品贸易优势不断累积 |
3.3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
3.3.1 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
3.3.2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目标 |
3.3.3 内陆与沿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升级 |
3.3.4 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3.4 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
3.4.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4.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
3.4.3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
3.4.4 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
3.4.5 农产品贸易优势不明显 |
4 国内外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
4.1 台湾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 |
4.2 荷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 |
5 推进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发展 |
5.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标准化认证体系协同建设 |
5.1.2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养护 |
5.2 综合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
5.2.1 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
5.2.2 积极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 |
5.3 推进农业生产与流通现代化建设 |
5.3.1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3.2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
5.4 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建设 |
5.4.1 引导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
5.4.2 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5.5 强化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 |
5.5.1 推进农业品牌协作共建 |
5.5.2 优化产业内外布局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山东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农业智慧物流困境 |
1.1.2 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与物流的政策支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及相关理论 |
2.1 现代农业 |
2.1.1 现代农业界定 |
2.1.2 现代农业园区 |
2.2 物流理论 |
2.2.1 物流相关概念 |
2.2.2 物流环节 |
2.2.3 农产品(果蔬)物流特点 |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物流运作现状 |
3.1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3.2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现有的物流运作模式 |
3.3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所依赖的基础设施 |
3.3.1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的物流运作模式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 |
3.3.2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的农业物流集散设施 |
3.3.3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
3.4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物流运作市场环境分析 |
3.5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物流运作存在的问题 |
3.5.1 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低 |
3.5.2 物流标准化低 |
3.5.3 智慧物流技能人才少 |
3.5.4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不足 |
3.5.5 供应链的节点问题 |
3.5.6 物流主体不成熟缺乏龙头型的企业 |
3.5.7 物流成本偏高 |
3.5.8 缺乏第三方物流 |
第四章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
4.1 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原则 |
4.2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
4.2.1 分散农户型 |
4.2.2 流通企业型 |
4.2.3 中介组织型 |
4.2.4 生产基地+收购商型 |
4.2.5 农户与商超对接型 |
4.2.6 生产基地+核心果蔬生产公司产销一体化型 |
4.2.7 智慧物流型 |
4.3 层次分析法 |
4.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3.2 建立判断矩阵 |
4.3.3 一致性检验 |
第五章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规划与设计 |
5.1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规划 |
5.2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设计 |
5.1.1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技术架构 |
5.1.2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体系 |
5.3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功能 |
5.3.1 现代农业示范区功能架构 |
5.3.2 智慧物流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平台功能架构 |
5.3.3 智慧物流港信息功能 |
5.3.4 市场销售需求系统功能 |
第六章 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的保障措施 |
6.1 制定有关智慧物流的发展规划和加大投资 |
6.2 积极培养智慧物流专业人才 |
6.3 加快智慧物流的建设 |
6.4 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加强智慧物流港的建设 |
6.5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 |
6.6 资源整合问题 |
6.7 完善智慧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
6.8 培养新型的物流组织 |
6.9 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2.1 智慧物流中的风险管理需继续研究 |
7.2.2 智慧物流中的收益分配未进行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6)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数据来源 |
1.2.5 技术路线 |
1.2.6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宗商品、农产品及草产品流通概述 |
2.1 大宗商品 |
2.1.1 我国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
2.1.2 国外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
2.1.3 我国商品草交易历史 |
2.1.4 国外大宗草产品交易 |
2.2 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 |
2.3 大宗商品电商交易 |
2.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 |
2.5 期货交易 |
2.5.1 国外期货交易发展 |
2.5.2 国内期货交易发展 |
2.5.3 期货市场的功能 |
2.6 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障 |
2.6.1 美国农业保险 |
2.6.2 我国农业保险 |
2.7 拍卖交易 |
2.8 保险+期货 |
3 美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交易及主要饲草进口国国际布局 |
3.1 美国农产品交易 |
3.1.1 合同农业销售 |
3.1.2 合作社销售 |
3.1.3 现货销售 |
3.1.4 期货销售 |
3.1.5 美国的农产品仓储及谷物电梯交易 |
3.2 美国草产品交易 |
3.2.1 美国草产品国内交易 |
3.2.2 美国草产品国际贸易 |
3.3 饲料饲草大型进口国全球布局 |
3.3.1 阿联酋的饲料饲草布局 |
3.3.2 日本的饲料饲草布局 |
3.3.3 沙特阿拉伯的饲料饲草布局 |
4 我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生产交易及我国饲草全球布局 |
4.1 农产品现货交易 |
4.2 农产品订单交易 |
4.3 农产品合作社交易 |
4.4 农产品期货交易 |
4.5 草产品交易 |
4.5.1 草交易现状 |
4.5.2 以X牧草公司交易模式发展谈我国草产品交易 |
4.6 拍卖交易 |
4.7 中国饲草全球布局 |
5 我国肉类需求、粮食安全与饲草贸易的关系 |
5.1 我国肉类需求 |
5.1.1 我国肉类需求产生的原因 |
5.1.2 我国肉类需求遇到的问题 |
5.2 我国粮食安全到饲料安全 |
5.3 依托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草贸易发展食草型动物养殖 |
6 新型牧草交易模式——“保险+期货” |
6.1 保险+期货 |
6.1.1 开展“保险+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
6.1.2 “保险+期货”可行性 |
6.2 “保险+期货”研究进展 |
6.3 牧草“保险+期货”交易初探 |
6.3.1 牧草“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构想 |
6.3.2 牧草期货品种筛选及可行性实证研究 |
6.4 牧草拍卖模式 |
7 基于“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布局 |
7.1 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
7.2 USDA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
7.3 中欧班列与我国粮食安全布局 |
7.4 基于“一带一路”的共赢牧草贸易 |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创新点 |
8.4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西安市农产品供需情况分析 |
2.1 西安市农产品供应情况分析 |
2.2 西安市农产品需求情况分析 |
3 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
3.1 冷链物流运输设备现状 |
3.2 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现状 |
3.3 冷链物流公司现状 |
4 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
4.1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2 农产品冷链物流缺乏整体规划 |
4.3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监督管理缺位 |
4.4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
4.5 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
4.6 农产品冷链竞争失衡, 整体竞争力不足 |
5 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化建议 |
5.1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 |
5.2 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加强行业监管 |
5.3 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
5.4 大力扶持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
5.5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促进冷链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
6 结语 |
(8)辽宁省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网络营销概念界定 |
2.2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特点 |
2.2.1 互动性 |
2.2.2 时效性 |
2.2.3 低成本高效率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交易成本理论 |
2.3.2 供应链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2.3.4 直复营销理论 |
第三章 阜新市农产品销售现状 |
3.1 阜新市农产品基本概况 |
3.2 阜新市农产品销售现状 |
3.2.1 阜新市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销售 |
3.2.2 阜新市农产品销售存在传统的方式 |
3.2.3 阜新市农产品线上销售现状 |
第四章 问卷有效性检验及调查结果 |
4.1 问卷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相关内容介绍 |
4.1.3 调查过程 |
4.2 数据获取 |
4.3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3.1 有关认知特征问题项的效度检验 |
4.3.2 有关认知特征问题项的信度检验 |
4.4 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
5.1 政府政策不全面 |
5.2 网络营销渠道不完善 |
5.3 网络营销人才欠缺 |
5.4 网络营销中农产品品牌没有显现 |
5.5 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
第六章 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升对策研究 |
6.1 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扶持政策 |
6.1.1 加强监督评价体系 |
6.1.2 资金扶持政策 |
6.2 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 |
6.2.1 改进门户网站 |
6.2.2 完善微信渠道 |
6.2.3 直播和短视频 |
6.2.4 团购 |
6.2.5 入驻农产品电商平台或地方特色馆 |
6.3 培养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的专业人员 |
6.3.1 联合阜新市科研院校培养网络营销人员 |
6.3.2 制定激励政策来吸引知识青年返乡服务 |
6.4 发挥政府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品牌建设的作用 |
6.4.1 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宣传品牌 |
6.4.2 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政策 |
6.5 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物流配送体系 |
6.5.1 增加配送资源实现企业物流效率提升 |
6.5.2 采取差异化的配送模式 |
6.5.3 加速信息服务建设塑造双向物流信息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阜新市农产品企业名称 |
致谢 |
(9)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分析框架 |
1.5 创新点 |
2 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 |
2.1.2 物流 |
2.1.3 农产品物流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物流经济学 |
2.2.2 流通经济学 |
2.2.3 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
2.2.4 效率理论 |
3 农产品物流现状与问题 |
3.1 农产品物流现状 |
3.1.1 农产品生产与消费 |
3.1.2 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 |
3.1.3 农产品物流主体现状 |
3.1.4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3.2 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 |
4.1 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
4.2 DEA模型介绍 |
4.2.1 CCR模型 |
4.2.2 BCC模型 |
4.2.3 超效率DEA模型 |
4.3 DEA评价体系构建 |
4.3.1 指标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4.3.3 农产品物流静态效率特征 |
4.3.4 农产品物流动态效率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 |
5.1 指标选取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介绍 |
5.2.2 模型建立 |
5.3 模型检验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建议 |
6.1 转变固定资产投资方向 |
6.2 打造人力资源优势 |
6.3 加大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
6.4 提高信息化程度 |
6.5 促进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2.1.1 电子商务概念 |
2.1.2 农村电子商务的界定 |
2.2 农村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网络效应理论 |
3 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 乐昌市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
3.2 乐昌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做法 |
3.2.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好 |
3.2.2 龙头带动村民做电商 |
3.2.3 基础配套最后一公里 |
3.2.4 平台合作促资源共享 |
3.2.5 协会架设电商高速路 |
3.2.6 多渠道培养电商人才 |
3.2.7 电商知识宣传力度大 |
4 乐昌市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乐昌市农村电商发展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问卷调查结果 |
4.2 乐昌市农村电商发展存在问题 |
4.2.1 上网人群文化水平低 |
4.2.2 农村电子商务起步晚 |
4.2.3 电商经营状况不乐观 |
4.2.4 影响电商经营短板多 |
4.2.5 产品质量成本难控制 |
4.2.6 电商专业人才较缺乏 |
4.2.7 政府相关服务须加强 |
4.2.8 乡村基础设施仍落后 |
4.3 乐昌市农村电商发展问题产生原因 |
4.3.1 政府层面 |
4.3.2 社会层面 |
4.3.3 企业层面 |
5 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5.1.1 美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5.1.2 韩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5.1.3 日本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5.2 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经验 |
5.2.1 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5.2.2 “中农网”农业第三方电商发展模式 |
5.2.3 国内其他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经验 |
5.3 农村电商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乐昌市的启示 |
5.3.1 重视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
5.3.2 优化农业电商服务环境 |
5.3.3 构建农村产品物流体系 |
5.3.4 促进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 |
6 乐昌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策建议 |
6.1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 |
6.1.1 健全农村电商发展政策支撑 |
6.1.2 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监管 |
6.1.3 积极宣传教育提高电商意识 |
6.1.4 扩大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支持 |
6.1.5 推进电商发展配套设施建设 |
6.2 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
6.2.1 深化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 |
6.2.2 培育农产品品牌多元化发展体系 |
6.3 夯实基础打造电商产业链 |
6.3.1 构建本地电商体系 |
6.3.2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
6.3.3 壮大电商人才队伍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下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
四、发展农产品物流任重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于冬菊. 山东大学, 2020(09)
-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采纳及其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吕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北部湾陆海结合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杨昌鑫.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山东潍坊固堤农业示范区智慧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 黄筱.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D]. 齐智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西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化建议[J]. 胡江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4)
- [8]辽宁省阜新市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丛轶.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乐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吴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