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林《汉书音义》辑佚

苏林《汉书音义》辑佚

殷榕[1]2004年在《苏林《汉书音义》辑佚》文中指出苏林《汉书音义》是唐以前《汉书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久已亡佚。 苏林《汉书音义》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向为学者所重视。清朝末年杨守敬曾经辑佚此书,今已基本亡佚,仅存四条;民国时期彭仲铎、岑仲勉也一度整理此书,但均未得以流传。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没有得以保存的情况下,对苏林《汉书音义》进行的辑佚与研究。 本文爬梳宋、元以前古文献百馀种,辑得苏林《汉书音义》佚文共485条,经详细考证,分归于今本《汉书》的被释语句下,并根据《汉书》卷次与语句出现的先后依次排列,以供学者们研究之用。据作者所知,本文是自彭仲铎、岑仲勉后首次对苏林《汉书音义》所作的全面整理,并有一定心得,所以本文应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在研究中,本文较为全面地收集了古今学者研究苏林的前期成果,并予以介绍、补充;通过辑佚,探讨苏林音注的特点,这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万献初[2]2015年在《苏林、韦昭《汉书》“音义”考辨》文中提出选取叁国时代魏苏林和吴韦昭的"《汉书》音义"音注为材料,清理音注形式及其内容,排比数据及其分布,疏辨源流,比较异同,分析各自的音注特点,阐明其价值与贡献,尤其重视阐发音义关系,"因音辨义"与"以义正音"相结合,揭示隐含的语音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陆骏元[3]2017年在《清代《汉书》研究的趋向——对颜师古《注》定位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颜师古《汉书注》历来被士人称誉为“班固功臣”,至清代始有争论。否定颜《注》价值之学者认为颜师古攘窃前人之说,凡颜氏自注者均无可观,意欲别立新注以代之;肯定颜《注》之学者延续唐以来“功臣”之说,以为后人考订《汉书》不能出颜氏范围,当用力于补正颜《注》。正反论辩之焦点,在于是否继续承认颜《注》解释《汉书》之主体地位。清代《汉书》学研究在正反的摆荡中发展,最终催生出王先谦《汉书补注》,并形塑了有清一代《汉书》研究的面貌。清儒对颜《注》评价的分歧,隐含着学风变迁、时代风尚、研究范式、领域差异、考证心态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吾人由上述各端重新检视此一争论,通过厘清各方意见,省思清代《汉书》学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 苏林《汉书音义》辑佚[D]. 殷榕. 武汉大学. 2004

[2]. 苏林、韦昭《汉书》“音义”考辨[J]. 万献初. 中文学术前沿. 2015

[3]. 清代《汉书》研究的趋向——对颜师古《注》定位的反思[J]. 陆骏元.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7

标签:;  ;  ;  

苏林《汉书音义》辑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