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_李上华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_李上华

身份证号:44088319841202XXXX

摘要: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建筑施工技术也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尤其是应用广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技能要求。对此,笔者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作了分析,并就其控制要点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就当下而言,混凝土技术已然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无论建筑属于何种类型,均要求结构稳定、质量过硬。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切实提高混凝土技术操作技能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能够把握施工要点不断学习,以期运用高水平的混凝土技术打造安全优质的建筑工程。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混凝土质硬、耐久,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火性能,若与钢筋配合使用,还可节约施工成本、改善结构稳定性,因而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不过这一切是建立在系统、专业、规范的施工技术基础之上的,而且由于建筑混凝土工程量大工序多,施工周期长,有时还会涉及深基础和高处作业,加大了施工难度,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尤为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重视材料选择和配比设计

原材料的选择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凝土性能的高低,因此应基于设计图纸、建筑质量以及混凝土性能等要求选择指标合适的水泥、砂石料、外加剂等材料,并加强质量检验和控制。如用于混凝土拌和的水泥必须来源于正规、资质、信誉良好的厂家,根据生产时间和进场顺序存于洁净、干燥的仓库,既要注意先产先出,又要避免露天堆放,为防止压实情况的出现,要求堆放高度和存储时间分别控制在15层和3个月以内[1]。再如集料需结合实际要求选择适当的粒径和级配,并在存储期间注意含水率控制,若砂或者碎石、卵石中的淤泥、粘土比例分别高于3%和2%时则要予以清理直至达标。在保证混凝土原材料指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配比试验,一般情况下要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同时尽可能的缩减水泥用量,并适当加入一定的添加剂,以规避不良风险,经多次试验配比后选用最佳方案。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初凝时间处于2-4h的要求,还需在其抵达施工现场后加以取样测量,若其塌落度不合格,可借助减水剂优化配比设计,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

2.立足实际进行合理的浇筑

在确定混凝土配比方案合理、经济、高效后,严格根据物料种类、规格和用量进行配比和拌和,建议采用二次投料以改善混凝土强度,节约水泥用量,同时在泵送环节先后分别用和砂浆浸润泵管以防止泥浆损失,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混凝土塌落度低于180mm,并经不间断搅拌避免发生堵管。而混凝土浇筑方案则要从混凝土构件特点、浇筑时间和用量以及现场运输能力等方面考虑布料方式和浇筑顺序,像适用于小体积混凝土的全面逐层浇筑法,适用于大长度、大体积混凝土的斜层分段浇筑法,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分段分层浇筑法等,具体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浇筑方式[2]。通常在浇筑时应先合理布置料斗料管,洒水润湿浇筑面后保证新旧浇筑层可靠粘连,浇筑厚度可控制在50cm左右,为规避混凝土发生离析,一方面要控制其下落高度低于2m,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串通提高浇筑质量,且在上一层浇筑凝结完全后再开始第二层浇筑,必要时可设置后浇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混凝土振捣质量管理

在分层浇筑混凝土时需要配以合理的分层振捣,若振捣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的不仅是混凝土性能,还会对后续施工质量埋下隐患,故加强混凝土振捣质量管理非常重要。一般振捣经常选用插入式振捣棒,期间要注意保证插入点的均匀交错,可以使其与混凝土面垂直,也可在倾斜角度为40-50°的基础上进行斜插,然后在控制频率平稳的同时进行快插慢拔。为更好的融合上下两层混凝土,消除两者间隙,需在上一层混凝土振捣时下插振捣棒50cm左右,尽可能的使其达到上层浇筑层,且在振捣期间上下抽动振捣棒,不得触碰模板边缘或底部,不得过振或漏振,当混凝土表面无气泡、下沉不再明显时表示振动充分、振捣到位。对于浇筑的最后一层混凝土,应在其初凝前借助平板振动器加以振捣,以防因泌水引发干缩裂缝,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振捣需保证混凝土供应连续无间断,以免因冷锋降低混凝土施工质量。

4.重视混凝土施工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也是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工艺,如果养护不及时或者养护方式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混凝土实际性能。这是因为混凝土施工伴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水化热现象,容易因较大的内外温差造成混凝土开裂,显然不利于施工质量的保证,因此后期的科学养护是必须的、必要的。通常在技术混凝土浇筑作业12h内便应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如覆盖麻袋、草帘、湿砂等,并配以定期洒水保持表面湿润,至于养护时间则要视情况而定,如若混凝土由普通硅酸盐拌合而成,养护时间需大于7d;若由矿渣硅酸盐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拌和而成,养护时间不得低于14d;若对抗渗性能要求较高,则要进行21d以上的养护[3]。

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

在具体实践中,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不仅与技术工艺有关,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致使出现不同的质量缺陷,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中的裂缝、泌水等现象,因此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总结原因,然后经由适当的施工技术和控制措施加以改善或者规避。

如对于常见的裂缝问题,多与水泥的水化热反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失水性收缩、施工技术不当有因素有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裂缝问题的发生,具体可在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水泥的用量,或者选用优良的减水剂;施工期间加强温度测量与控制,包括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浇筑温度等,也可以在完成钢筋工程后布设冷却管,以免因温度过高引发温度裂缝;在养护期间注意定期洒水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相对湿润的状态,同时加强配比设计管理等,进而从多方面、多角度降低混凝土裂缝风险[4]。再者对于泌水现象,一般与浇筑振捣有关,如过度振捣或不充分振捣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泌水离析,因此需要借助合适的振捣方式和规范的振捣操作予以规避,以此保证不同层面的混凝土粘结良好,为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点在其施工方式的适用性、实际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专业要求的严格性,唯有如此混凝土技术的优势方能顺利彰显。故在混凝土施工技术过程中,材料选用、配比设计、浇筑振捣、后期养护等均应予以重视和落实,以此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宾.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9(13):160-162.

[2]陈靖,王振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2019(07):190-191.

[3]周敏.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9(07):147-148.

[4]张春晓.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12):105.

论文作者:李上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_李上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