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十分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 新课程 培养目标 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05-01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只承载传授知识的功能,更应担负育人的责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具备育人的功能。教师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够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染和熏陶。
一、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探寻德育素材
(一)了解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数学发展史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科学家个人的奋斗史和一个时代数学研究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给学生讲述历史上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对世界数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我国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圆周率教学为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33]。当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国对圆周率的认识史后,再次对照这两个小数和两个分数,必然会在心中有所触动,这种由数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除了能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更能油然而生一种对数学的敬畏之心。
(二)巧编数学家小故事,树立正面榜样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有什么样的涂抹就会有什么样的图案和色彩。古今中外数学家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品行,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供学生阅读、品味,必然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面的榜样。
“立德树人”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数学家的轶事、故事之后,心灵深处便能沉淀出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内省式的自我悟道的功效与家长、老师的说教是有差别的。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编写一些数学家小时候学习的故事、数学家小时候的好品行的故事;而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他们介绍数学家的专业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故事。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让他们知道祖冲之从小就酷爱研究数学,还喜欢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些故事介绍会让学生知道,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数学“经历”,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获取知识、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形成品格、锻炼意志、锤炼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其在“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提升德育水平。
(一)经历问题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对未知的渴求和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华应龙老师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以“寻宝”游戏与学生展开交流:“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你的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学生随后在探寻宝物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未知到已知、由模糊到清晰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画图,不断追问自己:“宝物真的在这儿吗?”逐渐清晰地将圆的雏形显现眼前,当学生渐渐发现宝物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时,那种揭示了事物本质后的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这一过程的参与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对待一个问题不能只看表面,需要不停地追问,要有一种探寻到底的科学精神。只有坚持不懈地刨根问底,真相才会水落石出。课尾,华老师又追问道:“宝物难道就一定是在以地上这个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学生在思考之后发现,宝物还有可能在空中,也有可能在地下,最终会是在一个球体上。堪称完美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而学生的全面参与,使这种经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种素养的习得,会使学生在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借鉴。
(二)经历情绪调适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待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以及对待失败的坦然和豁达
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困难重重,障碍连连,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情绪起伏的过程,有焦虑、恐慌、茫然、无助,也有欣喜、兴奋、开心、幸福。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心智历练的大好机会,更是情商自我提高的过程。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起伏不定,教师应借助这一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情绪,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数学的探索之旅。
三、开展数学“实践”,规范学生言行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规范的道德行为、优良的道德习惯,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数学“实践”是学生手脑并用,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开展一次自我教育。
数学实践过程的开展,需要从计划的制订到活动的实施到活动的总结,这些过程都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就明确地知道“活动的实施是我要为之,而非他要为之”。学生参与计划的制订和修改,甚至详细地制订实践活动的规则,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主人公意识,也让其有一种责任担当。如果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小组共同完成,这一过程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育人功能应该是无痕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悄无声息地进行的。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在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的状态下,充分挖掘潜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徜徉在五彩缤纷的数学海洋中,让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奇幻之旅,体验数学之美,用数学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纯洁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进而形成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论文作者:赛青格日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德育论文; 过程中论文; 宝物论文; 教师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