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我国城市定位中的几个误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国际大都市:我国城市定位中的几个误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一些城市定位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都市论文,中国论文,误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定位大趋势:国际化大都市

我国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始于80年代末,在90年代逐步形成一股新的潮流。199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同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海口城市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序幕。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对外开放呈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一大批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上海:二十一世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国际性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基本形成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开放态势;基本形成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基本形成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与国际中心城市相称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浦东作为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成为开放度最高、体制最新、设施最完善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区。

广州: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具有强烈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和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深圳:跻身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行列。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金融、高科技工业比较发达的、贸工技结合的、外向型的、多功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具有创汇农业的、环境优美的国际性大城市。到本世纪末,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设施能力的人均拥有量和装备技术水平要超过目前香港水平,达到国际性城市的要求。2010年要跻身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行列。

大连:20年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

武汉: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青岛:先一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把青岛作为本地区南门口的中心,集中力量,争取重点突破,特别是在港口开发、基础设施、大工业项目方面。大力发展以金融为重点、信息为先行的第三产业,使青岛成为本地区重要的金融、信息中心。

哈尔滨: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到本世纪末,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2000年起,再用一段时间,把哈尔滨建成经济外向化、金融国际化、交通网络化、城建现代化、产业高级化、城乡一体化的功能配套的国际经贸城市。

重庆:区域性国际经贸城市。到本世纪末,打好现代化基础和培育国际化意识。2000-2009年,发展现代化,打好国际基础。2010-2019年,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进程,把重庆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沈阳:2020年建成东北亚金融中心。从1995年到2000年,形成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网络。为形成东北亚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建立起立足沈阳、依托东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联系全世界的开放型、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成为东北亚区域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到2010年,建设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烟台: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到2010年,建成集交通、航运、工业加工、商贸金融、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据统计,眼下国内想跻身“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城市还有40多个。

国际化大都市:想说爱你不容易

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或称为“国际性大城市”、“全球性城市”的概念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之后,美国学者威尔夫和符里德曼又作出新的假说及理论上的概括。现在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主要标志概括起来就是: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主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区位优势、国际性的港口贸易、金融保险业、跨国公司集团化的一体化以及重大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国际化,都是构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要素。不久前有关国际组织在对世界公认的11个“世界城市”,以上述等16个项目内容进行评议时,除伦敦、纽约、东京等几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只具备国际性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显而易见,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与之相比,还有着很明显的差距。

国际化大都市有两个主要特点,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现代化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为主要标志。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全球最大的460家企业中美国占260家,其中前200家中美国占123家,前100家中美国占64家。这些高度集约的大企业,又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因此而诞生。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比重可达产业总量的60-80%。

综观世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过程,无不以城市职能国际化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建立跨国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掌握巨额的国际银行业务量,从而控制和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8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由于各国放宽金融限制,发展电讯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大大加速,世界范围的投资总额由1974年的8920亿美元增长到1986年的52000亿美元(不变价格),其中80%集中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国际化都市。尽管各个国家的金融和财政体制有所不同,但金融中心的集中是目前世界范围的普遍动向。日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东京则是日本首要的金融中心。伦敦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点,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银行网络。美国是接受外国资本最多的国家,所以也是外国银行进入国内最多的国家。大约有300家外国银行在美国设有600多个办事机构,包括代表处、代理机构、投资公司、附属机构以及分行。这些业务集中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休斯顿、旧金山等城市,其中设在纽约的最多,达380个。1985年,在美国的国际银行机构已达160家,总资产2610亿美元;其中100家设在纽约,总资产2010亿美元。

交通和通讯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两个主要标志。

另外,高度开放的城市经济政策是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国际化大都市应是以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和相应的人才优势,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中心。

因此,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很艰巨和复杂的,有的城市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如,首都北京已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把“建设成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预期目标定位在2040-2050年;上海正在落实“把上海建设成太平洋西岸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中央批示的系列研究工程,不少专家把使上海再现辉煌,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期限初步定在30年之后。

国际化大都市步入误区

不可否认,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与国际市场、国际惯例接轨的战略措施。但是,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不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与基础条件,与其他都市盲目攀比,求高求大,规划定位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这将导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并难以形成风格各异的大都市圈。

有些人不考虑当地的具体条件,缺乏必要的分析论证,一味追求“大工程”,动不动就要搞“国际性大都会”。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土面积只有1.3万平方公里,已经建成或准备建设的国际机场却多达六七个。现有新建机场的还贷尚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新的项目申请又已经提出。

华北某市现有人口不到30万,却在城市规划中确定要在本世纪内将该市建成“华北平原中心城市”、“一个新兴的国际大都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市决定在近几年建造30余座高楼,其中号称该省、该市的“最高楼”两幢,其它高楼也大都是十几层乃至几十层,在建造规格上,更是高标准地向国际水准看齐。

上海已经是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了,可苏州的规划也要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三四百万人口;广西北海现在只有常住人口30万,可规划却要达到600万,与之相去不远的钦州、防城也都要上规模、上档次,不知这种“拍脑袋”的规划有何根据。

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建成区面积都比北京小,而经济效益却比北京高出很多。北京建成区面积已达700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0亿美元;东京建成区514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却达5072.9亿美元,比北京高出84.5倍;汉城建成区605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410亿美元,比北京高出6.8倍。这些城市也并不因为占用土地面积少而环境效益差,反而比中国的一些城市环境好很多,凡是去过东京和汉城的同胞都有此感。这说明中国的一些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很低。可见,那种认为“只有城市空间规模扩大才是城市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此,对于发展城市空间规模,要有一定的限制。从目前中国的城市现状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外延化发展,而主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早在建国初期,国家就曾设想过城市的合理布局问题。1985年制订全国国土规划时又提出了城市布局的4条原则:一、城镇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工业和交通建设项目的布局紧密结合、同步协调进行;二、认真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及对城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建设方针,正确处理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结合;三、正确处理沿海、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关系,逐步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四、有利于发挥城市的多功能作用,促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分工。

所幸,我国有不少城市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上海市最近在修订自己的城市发展规划时主动提出不搞单一城市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做区域发展规划,并且要与长江下游发展规划相衔接,有些工业项目要向周边地区疏散。他们强调区域协调,不再搞小而全、大而全。郑州也宣布,不再提“建大郑州、全国商贸中心”,“建设国际商埠、东方芝加哥”之类的不着边际的口号。大连市提出城市发展的口号是“不求最大,供求最好”。

群雄逐鹿 看谁个率先问鼎

在国际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到底谁能主中国都市大厦之沉浮呢?1996年2月初,在国家建设部门主持召开的城市讨论会上,许多专家都认为那些条件优越的沿海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完全有可能建设成“国际化大城市”,其余城市还暂不具备条件。在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序上,专家们都倾向于优先建设上海、北京这两个城市。广州则结合香港1997年的回归祖国,与其资源互补、地区空间互补、经济实力互补,以使香港—深圳—广州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集群式的国际性城市地带。现实告诉我们,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都市联体构成的“金三角”已驶入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快车道,它们将领衔主演这一历史机遇赋予的角色。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北京”政治影响力和“北京”文化亲合力。北京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文化灿烂而悠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北京位居华北与环渤海的内核,是其区域经济的中心,特别是首都地位奠定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根基与地位。在我国所有的城市中,北京是移民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具有最核心的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国际事务处理功能,最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最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产业布局及享誉中外的都市风貌和旅游资源,这无疑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坚实基础。

上海,这个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出海口,是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早在19世纪后期,上海就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之珠”与“东方巴黎”,远东最大的金融、贸易、工商业和运输中心。1995年通过资金拆借,融资3000亿元人民币,已有180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上海开展业务。最近,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交易中心在上海开始运作。据悉,中央银行还确定选择上海先行选择外资银行做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同时与国际金融市场已初步接轨,正向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九五”期间,上海将基本形成国际贸易中心总体框架,并重点建设5个中心:订单和代理中心、中外企业聚集中心、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国际贸易信息交换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同时尽早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广州,位于祖国的南大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商业、金融发达、国际化程度较高,是外资、外商十分钟情的大都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城市圈已崛起于南粤大地,特别是广州大都市的高起点规划可谓气势恢宏,它已是中国第一家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的会员。而且一年两度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使世界性的经济交流达到高潮,已初步确立了其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逾970亿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经济综合实力雄踞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第2,提前5年实现了到本世纪末1.5万元的目标。金融业方面,广州已决定在“珠江新城”建成一片“金融区”。目前,全市金融网点总数超过2000家,密度已与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不相上下。而且广州地缘优势、侨乡优势、区位优势首屈一指,特别是“九七”香港回归后,将形成“香港—深圳—广州”国际大都市带,穗港合作关系必然将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穗港经贸、金融的衔接将促进华南地区与世界更充分地接轨。世界国际大都市组织的官员在对中国一些超大型城市考察比较后认定:在中国大陆,只有居于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广州,其周边才有可能迅速发展出大片相联的城市带,从而有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前景。

标签:;  ;  ;  ;  ;  

国际大都市:我国城市定位中的几个误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