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东北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分散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对接能力差、项目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加以调整,不断探索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以及优化布局,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展外向型农业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为妥善解决农业发展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采取的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顺应了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客观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我国各省区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而东北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稍晚于南方沿海及山东、河南等省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大大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为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东北各省区都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看,辽宁省在发展蔬菜、水果、花生、水稻的种植和渔业方面具有优势;吉林省在发展玉米、大豆、水稻的种植以及肉畜和禽类的养殖方面具有优势;黑龙江省在发展小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甜菜、烟叶的种植和奶牛饲养及林业方面有优势。此外,内蒙古一盟三市在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方面优势明显。

从吉林省的情况看,截止到2001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组织766个。其中,龙头企业393个,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固定资产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8.8亿元,净利润9.73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带动农户200多万户,专业生产基地105万公顷,畜禽饲养基地饲养总量达1.7亿头(只),形成了肉牛、肉鸡、玉米、参茸等较为完好的主导产业系列。目前,吉林省正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加紧建设玉米、大豆、水稻、杂粮杂豆、猪、牛、羊、禽等10大基地,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为了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吉林省先后于2002年7、8月在广州市和长春市成功地举办了2002中国吉林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展洽会,展出十大系列100个种类的1236个品种,树立了吉林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

为了强化产销衔接,解决农产品难卖和农民收入问题,吉林省大力推进“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订单农产品的种类由种植业发展到畜牧业,省内外360家企业参加到订单农业的行列,全年全省种植业订单合同落实面积为175.8万公顷,是2000年的2.1倍,占全省耕地面积43.3%。

黑龙江省自2000年以来,全省农业围绕绿色食品、奶牛、肉牛、生猪、林蛙、山野菜、马铃薯、亚麻等10个优势产业综合开发,上项目103个,其中龙头企业36个,种植和养殖基地项目61个,市场服务项目6个,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占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近70%,项目区优质粮食面积达80%以上。

辽宁省从20世纪90年代(1994年)便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尝试,2001年全省已建成商品粮、生猪、黄牛等生产基地100个,5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已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已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了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很好地促进了辽宁省农业由弱质、低利的产业向强质、高利的农业转化。

二、农业产业化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与我国南方发达省份相比,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水平还很低。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从总体上来看,1999年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一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比值分别只有0.29、0.48、0.37和0.48,远低于上海(4.58)、天津(2.91)、北京(1.91)、浙江(1.88)、广东(1.67)和江苏(1.36)等发达省市。

从黑龙江省的情况看,尽管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品牌杂、规模小、市场份额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2000年,全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6亿元,只相当于山东省的1/4,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7个,相当于山东省的1/5。品牌杂而多,仅大米品牌全省就达73个。具有全国驰名品牌的只有“完达山”一个,省内著名品牌66个,大多数品牌知名度小,市场份额不高,竞争力不强。

吉林和辽宁也有类似问题。例如,吉林省人参,生产销售的内耗现在也比较严重。一些人参产区都有它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各自为战,靠相互压价争夺市场,很难形成像美国花旗参、韩国高丽参那样的市场优势。生猪和玉米加工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

辽宁省的乡镇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加工业和制造业,规模小,又由于与传统工业结构上雷同,已经步履艰难,无法起到龙头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内部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能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以及运作这种机制的保障系统。

(三)农户分散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对接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初级产品多,真正质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少。面对当前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之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的可能,缺乏应变措施。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和大豆的主要产区,据统计,2001年吉林年产玉米1328.4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4%,黑龙江仅次于吉林和山东,年产玉米819.5万吨,占全国的7.18%。

入世后,玉米销售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从外销市场看,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每吨玉米价格1080~1100元人民币,而南方销区的美国玉米价格比国产每吨便宜100-150元人民币,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吉黑两省的玉米出口将后劲不足。而且从国内市场看,作为输向南方省区的玉米饲料,也会因为关税配额的增加(450~720万吨)和降低税率,被国外玉米的大量涌入而受冲击,使国内市场进一步萎缩。

入世后,吉林和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加工和贸易也将受到严重冲击。因为吉林省每年要有150万吨以上的大豆销往省外市场和出口创汇,而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基地,商品率达70%以上。但是,入世后,与美国相比,两省的大豆生产成本高于美国大豆,生产成本高10%-20%左右,含油率高2个百分点左右,大豆市场的销售价高于进口到岸价,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因此,入世后,东北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不多,项目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调查和区域优势分析不够,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其结果是产业趋同,企业雷同,区域重叠,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而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优、稀、珍品种则开发力度不够。例如吉林省有的地方不抓基础工作,虚拟产业化模式,出现一哄而起的现象,按照省里规划,在“九五”后3年建成600万头以上规模的生猪加工企业,并且集中布局在长春和四平周围,资金和市场竞争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玉米加工项目上大部分龙头企业以生产淀粉和酒精为主,产品趋同现象十分明显。

又如黑龙江省的玉米在1980年就出现了阶段性过剩,但品种质量较低,普通品种多,且玉米水分含量高,色泽差、商品质量低。而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适合于食品加工和工业加工的特用玉米,如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则较少。虽然形成了200万吨左右的深加工能力,但这些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对基地和农户尚未全面形成产业化经营的体系。

(五)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例如,辽宁省的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少,服务能力低。据统计,辽宁省每5031户农户拥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每2.7万户才有一个植保站,每5065户才拥有一个排灌站,每9584户拥有一个种子站,每5065户拥有一个农机站,每5282户拥有一个管电所。每4580户拥有一个严格的兽医站,每81户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7%,低于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省市。由于缺乏信息机构,产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普通的粮食作物比重过大,而饲料、蔬菜、花果、水产品及相应的农产品深加工比重较低。而这些正是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现实是由东北地区重型产业结构决定的

农业产业化一个实质性的突破,是冲破了只搞种植、养殖的传统格局,农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才使农业有了分享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即由于产业链的延长,在形式上出现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整化,在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整合。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关联度很小,工业无法延长农业产出链条,因而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从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看,虽然各省区都培育了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加工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没有形成较多的真正上档次、上规模的骨干龙头企业,因而当需要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在产、加、销全部生产环节上完成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过程时,这些龙头企业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带动同类资产、技术和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农业产业升级和市场开发的需要。

(二)合作经济不发达,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东北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从东北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看,东北地区是长期受计划经济“重工轻农”政策影响的重灾区。可想而知,农民的产权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薄弱,市场参与能力差,尚不具备独立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反映的能力,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势单力薄,交易方式落后,谈判地位低。不仅入市难,而且保护自身利益也很难,多数农户对龙头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和依赖关系,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不能分享加工增殖和销售利润。因此,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之间缺少一种科学规范的“组织链”,形不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长此以往,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可能导致短命。

(三)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滞后,政府职能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首先,东北各省区出现的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建设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并往往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促其发展。因而违背了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使市场分割、彼此间失去了经济上的比较优势,进而产生了资源配置的无序和浪费。

其次,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缺乏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由于目前农业产业的利润较低,工商企业注入农业产业的动力不足,政府的管理体制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上,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因而造成各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在建设中由于缺乏资金造成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按期投产,不利于抢占市场。还可能失去市场。

为切实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1.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从而改变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受“重工轻农”体制制约而形成的弱质低效的农业状况。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加上我国农业低成本的特点,只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取得突破,农业成为高效农业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东北各省政府应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给农业以必要的制度倾斜,纠正长期“重工轻农”制度的后遗症。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重点放在发挥农业是一个潜在的、高效产业的优势上,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型企业,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彻底改变农村工业不发达,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的状况。为此,应通过鼓励、吸引城市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特别是促进城市粮、油、棉、糖以及其他以农牧初级产业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东北农业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地上报一批起点高、生产规模大、产品销路好、经济效益好的资源开发项目来改造农业,形成产业化的龙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为,这些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基础好、市场开发能力强,可以形成重量级龙头企业,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的资金不足、投资分散、技术开发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弱以及市场信息反映不灵等问题。还能以技术起点高、经营规模大、相对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已有的市场渠道,加上大量吸收比较低廉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联接更多的分散农户等,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工商和金融资本的带动,可以把农业教育、科研、金融、投资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出口等纳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之中。这不仅促进了农村工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了一、二产业间的关联度,而且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市场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2.不断探索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目前,东北各省区农村产业化进程中已出现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带动型、基地带动型、科技服务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必须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其向紧密型发展。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实现基础是相互之间的原料与产品销路,无论企业与农户采取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相互自愿的原则。企业与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解决双方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让农民初级原料的农畜产品的生产费用和合理利润剩余得到合理补偿,并统筹协调好企业在农产品加工和商品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增殖利润在企业与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主体、自愿互助基础上产生的行业协会,按照合作制原则构建的农民自由联合组织合作社,作为农民进入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等方面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3.推进农业产业化要与优化布局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发展市场农业,即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使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因此,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发展特色经济就成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决条件。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上应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进行,紧紧围绕市场,切忌盲目调整,造成新的农产品过剩。如吉林省在中部实施的“一替三增”计划,即振兴大豆工程,用大豆替换玉米,增加优质小麦、杂粮和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玉米过剩的问题。黑龙江则根据本省省情,在加工和转化增殖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群体,特别是发展饲料加工业、变卖玉米为卖饲料,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特色玉米,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改善品质,提高商品玉米的竞争力。

在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方面,东北各省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实现区域布局合理化。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猪;丘陵地区突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小杂粮和牛羊;山区重点发展果、茶、药、特(产)和草食畜禽;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海藻、贝类等水产品;城市郊区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重点发展“菜篮子”产品。产后应在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储运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安全、营养、可口、方便、美观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延伸效益。

4.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社会化水平。

信息灵活是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中取胜的法宝。首先,东北各省区政府应加大信息服务建设,组织建设农业商品信息网,让农户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的变化;其次,应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业技术队伍,提高素质、拓宽服务领域,向产前拓宽、向产后延伸,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服务,增强服务功能;第三,鼓励龙头企业、农业与科研、大专院校联合攻关,通过给信息、给技术、建基地、搞示范、抓流通,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第四,城市的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的服务功能要向农村延伸,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提供全程服务;第五,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应组建集筹划、信息、项目、资金技术、加工、储运、经营、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实体。

5.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外向型农业、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结合起来。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还必须顺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按照WTO的准入规则,按照国际标准经营农业,才能使农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从根本上突破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取向雷同,无序竞争造成的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农业增加值低的瓶颈问题。

为此,东北地区应借助地处东北亚中心,与俄、日、韩、朝、蒙等国家开发国际贸易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拓展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空间,发展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绿色产品。特别是目前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年增长率将达到20%-30%,甚至50%的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东北地区由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开发绿色食品的优势,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在东北地区大力推广无公害国际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设施栽培(育养)和保护地栽培(育养),减少农药使用,注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净化农田土壤环境,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条件。同时,要扶持、兴办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外向型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推动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并成为带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龙头,在树立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档次、抢占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