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福建圆土楼的美学与特征论文_ 胡承征,李鎨翰,洪兴华,洪晓倩

胡承征 李鎨翰 洪兴华 洪晓倩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福建漳州

摘要:本文主要以建筑美学的视角挖掘传统福建民居形式之一——福建圆土楼所蕴含的美学原则与外部特征及其背后寓意,并加以提取和总结,希望其美学与特征对现代福建生土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福建圆土楼 美学 特征

一、引言

福建圆土楼作为福建土楼众多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无论是形式、代表性、研究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至今为止,对其历史、夯筑技艺、建筑形式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学者和建筑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对其建筑美学的探究还未成系统,为此笔者仅以自己对于土楼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列出福建圆土楼主要的美学与特征。因能力与知识有限,恐内容与价值也有限,仅希望能以此文为福建圆土楼的多方面立体的研究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二、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被称作为汉族五大民居样式之一,以其强大持久的生命力、独特的审美形式以及建筑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民居篇章中极为精彩的一页,被人们盛誉为“世界建筑奇葩”、“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以及“南中国土楼长城”等,而随着福建土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其不仅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更是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福建土楼的起源,比较主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东晋以来,中原地区常年受外族入侵,战火连年,社会生活动荡不安,导致中原地区士大夫家族举族南迁。进入闽西地区的客家人由于当地地形复杂险恶且民风剽悍,为保护族人安全逐渐演变出土圆楼这种全族聚居的传奇的民居形式;第二种说法是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犯,至嘉靖时倭寇与中国海盗联合起来对闽、浙沿海地区大肆侵扰,沿海居民不得不后退至山区举族合力建造土楼以抵御山贼和倭寇。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保护族人寻求生存与延续而选择了土楼这种尺度巨大的民居形式;不同点是“客家土楼”的观点强调土楼起源于中原文化,其形式与形制受中原传统民居影响。究竟福建土楼是起源于汉人南迁还是闽南原住民为抵御山匪和倭寇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目前对福建土楼的研究

1957年4月,张步骞、朱鸣泉、胡占烈发表了《福建永定县客家住宅》,其上刊载了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式,这是最早的关于福建土褛的学术研究文章。上世纪80年代,黄汉民先生发现闽南南靖地区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土楼,发表《福建民居的传统特色与地方风格》。1981年,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延安召开,虽然会议的主题为窑洞这种传统的民居形式,但是传统生土建筑的重要性已经被当时国内的建筑学界所意识到,推动了国内对传统生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生土建筑引起重视也是由于我国的生土建筑因为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已经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建筑师相继要求来华考察。1981年由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将举办生土建筑展览会,为此,比利时建筑师Stevens应中国建筑学会的邀请于当年四月份访问了中国,并到西安、新疆考察了生土建筑。1986年,以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为首的日本居住建筑考察团一行十二人,参观了裕隆楼并发表了福建土楼的研究报告《中国民居研究——客家的方形、环形土楼》。进入21世纪,对于福建土楼的研究不限于对其历史和如何保护的研究,着眼于夯土技艺,生土材料的性能与改善这类技术类研究不断涌现,为福建土楼以及生土建筑焕发新时代的生命力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四、福建圆土楼的美学与特征

(一)福建圆土楼的美学

1、单元重复的美学

圆土楼在形制上多以中心为辐射,祖堂居中或正对大门,1、2层为厨房和储藏,3层以上居住。无论是“单元式”布局还是“内廊式”布局,圆土楼不仅按空间类型和使用功能平均分配各层空间,而且将每层房间大小布置设计的完全相同。一方面体现了土楼这种民居形式各家各户平等的宗族观念,在外观上也导致其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形式。首先在外立面上底层为厚实的夯土墙,上层则出现等距排列且大小相同的“梯型”外窗,整个外立面自下往上从基座到屋顶都呈现出重复、均等的韵律;再看其内部空间,以中心为轴,各家各户自下往上从房间布局、门窗位置、立柱位置五一不体现着重复的美学原则,使得其形成了福建圆楼独有的内外和谐统一、稳定且富有节奏感的美学特征。

正如熊明教授在《建筑美学纲要》中曾指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就是“多样化的统一”,没有多样化就显得单调呆板,缺乏统一则杂乱无章。前者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更谈不上激发心理快感的‘美',而后者则让人们迷失,甚至感到厌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对比的美学

(1)尺度对比

圆土楼的外观宏伟而壮观,人们在第一次亲眼所见时往往被其朴实、高大的外观所震撼。但是近看不难发现,出于防御和功能的限制,土楼的门窗相较于其巨大的体量往往显得很小,尤其是二层以上所开的小窗,相对于土楼本身几乎可以简化为一个个排列的小洞。这种夸张的尺度对比对于初见土楼的人来说恰恰更具有视觉张力和吸引力。而土楼的门相较于窗则有更多一层的处理,也许是建造土楼的先辈门也发现土楼的大门相较于楼身而言略显“小气”,所以在真正的大门外再刷一圈白色涂料,两侧大多有承载家族精神品质的对联,顶部则书写楼名。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土楼大门,从远处看不仅与墙身尺度匹配,也更加大气和壮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空间对比

远看圆土楼,除了宏伟壮观的第一感觉,联想其防御的功能往往给人一种封闭和“拒外”的空间和心理感受;而进入其大门则是开阔的天井,巨大的中心广场或祖堂,可以说相较于土楼的日常使用空间,土楼内部大部分空间都是公共空间,无论是祖堂抑或是内部场院从空间感受和使用功能上来讲都是开放的,自由的。这也使得土楼内外的空间有着极为鲜明的对比,带着好奇心第一次走入土楼的人多半会因为其内部的空间而眼前一亮,巨大的内部空间和巨型屋顶所围合的天际线,仿佛土楼的内部自成一片天地,毫无拥挤和闭塞之感。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外拙内巧”的美学

福建圆土楼整体上有和谐统一的韵律美,给人一种朴素粗糙的质感,但是其细节和装饰也不乏精致和考究的设计。如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在简单中寓有精致、朴素中透露华美,是中国民居建筑“外拙内巧”的典范。土圆楼的细部处理,主要体现在外墙、屋檐、门窗、祖堂的修饰以及柱身上。圆楼的屋顶是随着墙身环绕的,给人厚重而庄严的感觉,大门因为作为入口性质的突出,主要以坚实为主,装饰也朴素大方。外墙则是厚实的夯土墙,不着任何艳丽的色彩只显出泥土的本色,其墙身在历史发展中也逐渐变得古老而斑驳,敦实的形象给人一种粗朴自然之感。处于中轴线上的祖堂,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重要场所,因其重要地位而成为重点装饰的对象,古朴的木石雕刻和典雅的壁画寓意丰富、巧妙。在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中蕴藏着精致、美观的装饰……这些丰富多样的细部处理,形成了福建圆楼“粗中有细”的装饰美学。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福建圆土楼的特征

1、三段式外观

提到福建圆土楼,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它那经典的“穿鞋戴帽”的三段式形象,所谓的“穿鞋戴帽”指的就是土楼底部往往都有一个石砌的大基座,其上则是土楼的夯土墙身,往往3至4层的层高,再上则是其长长挑出的屋檐。这样的处理简单明了,不仅在功能上回应了地域气候以及夯土墙身的材料特性,也形成了福建圆土楼经典的三段式外观,成为圆土楼这种民居形式最为人所赞叹的外观特征。

2、独特的空间氛围

(1)通透与封闭的空间对比

前文福建圆土楼对比的美学篇幅中已提到,圆土楼其外部给人一种封闭、坚固的空间与心理感受;而内部则自成一片天地,大部分空间都是公共空间,开阔而自由。这种空间氛围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暗交替的空间秩序

明暗交替的空间秩序这一特征,主要针对“单元式”布局的福建圆土楼,以平和县的龙见楼为例。区别于“内通廊”式圆土楼,“单元式”圆土楼每个开间自自下往上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两个单元之间完全被隔断,互不相通,每家每户皆有独立的入口。自大门进入经过前院、前厅、天井、后厅、卧房,其中前院和天井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这也形成了单元式土楼特有的明暗交替的空间感受,由于圆土楼的空间特点,靠近圆心处开间越发狭窄和局促,所以从大门进入,空间感觉依建筑布局形式依次出现“明-暗-明-暗”这种明暗交替的空间秩序。

(3)楼群之间的灰空间

我们通常认为单一的建筑其形成的空间为其内部空间,外部则是自然环境,不受建筑控制,但是被其影响。但是群体建筑所形成的空间除去内部限定的空间之外,其相互之间所控制的外部空间也可视作为整个群体的内部空间。而中国的传统民居又往往以聚落的形式出现,土楼也不例外。以聚落形式存在的土楼,两两之间会形成颇具美感和意蕴的灰空间。由于建筑尺度巨大,土楼天生具有一种神秘的仪式感,这来源于我们往往对于大尺度的东西会心生敬畏,再加上其充满几何感的方圆体量,整个外部灰空间不仅震撼而且充满禅意。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土木结合的受力结构

土楼主体为夯土,不仅作为维护结构,同时也作为受力的主体。对土楼的建造和受力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水平向主要依靠尺度巨大的夯土墙受力,为了满足安全和防御的使用要求,墙身往往很厚;而其垂直方向则由夯土墙和木构架共同受力,土楼外墙由下至上每层厚度减少,呈“台阶”式递减,这样每层的地面靠外墙一段可直接放置在土墙上,另一端则由其由下至上的梁柱体系来承载。这样也就形成了圆土楼别具一格的土木混合承重体系。

4、特殊需求催生的防御系统

(1)入口防火系统

福建圆土楼作为宗族聚居的民居形式,为保护族人不受伤害,对防御力要求很高,其通常只有单一出口,这也导致其大门成为整个圆楼的防御重点,因此充满智慧的前人也发明了相应的防火系统以防火攻。首先从门本身改善,用铁皮将其包裹,不仅提高强度,也使得其短时间内不会被火点燃烧毁;其次,福建圆楼有其独特的灭火系统,夯筑时大门正上方会在墙内放置打通的竹筒,一直通到二层并在二层内侧墙壁上留出灌水孔洞,一旦有人以火攻门则可以从二层往竹筒中灌水以达到灭火的作用。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墙体防御系统

福建圆土楼以土夯筑,为追求防御力与稳定性,其外墙往往自上而下渐渐变宽,这也导致其一层下部墙体十分厚实,有的甚至超过1米以上。为保证墙体的坚固和完整性,圆楼的一层不开窗,为连续的厚实土墙,二层以上开小窗,小窗从里面上看为常见的矩形,但是研究其剖面不难发现其剖面形式为靠外小而靠内大的“梯形”。这样外小内大的开窗形式是为了满足楼内的居民在遇敌是便于从土楼内部向外观察和攻击,同时也便于保护自身安全。可以说土楼的墙体防御系统从整体到细节无一不体现前人的智慧,也是特殊的年代与背景下土楼内居民寻求家族延续的最有利的保障。

五、结语

在实地走访乃至撰写此文的过程中,每每有新的想法和发现都让我激动不已,对于福建土楼的研究从上世纪就开始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对其内在价值的挖掘却远远没有走到尽头。这朵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奇葩”仍然有许多秘密和“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与发现。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0.

[2]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胡承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李鎨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洪兴华,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洪晓倩,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

论文作者: 胡承征,李鎨翰,洪兴华,洪晓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简析福建圆土楼的美学与特征论文_ 胡承征,李鎨翰,洪兴华,洪晓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