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眼科 黑龙江林口 1576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 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1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098-0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及致盲性,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容易因长期眼压过稿导致视神经受损,引起视力下降[1]。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其能够有效眼压进行控制,然而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我院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单眼发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为(51.86±7.46)岁;发病眼:右眼12例,左眼1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平均眼压(17.11±4.22)mmHg。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52.56±7.71)岁;发病眼:右眼12例,左眼1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平均眼压(17.20±4.11)mmHg。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眼及眼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小梁切除术 术前麻醉,以穹窿为基底作结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切除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并对虹膜组织做相应切除,缝合巩膜瓣,做好术后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改良符合小梁切除术 术前麻醉,术中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作巩膜瓣,将丝裂霉素棉垫放置于巩膜瓣与结膜瓣下约3min,然后采用平衡液对巩膜瓣及结膜瓣下手术区域进行反复冲洗,于颞侧角膜缘内1mm处,穿刺刀保持15°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后,切除瓣下的小梁组织,并对虹膜周边小梁组织进行切除,回复虹膜。缝合巩膜瓣两侧后缘,穿出结膜瓣预留结线,缝合结膜瓣,结扎时将预留的结线系成可调整型,并将其留置于患者的结膜囊内,术后可依据患者房水的渗漏情况对可调整线进行适当调节,必要时可从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重建前房。
1.3 术后处理[2]
术后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感染等药物治疗。严密观察术眼前情况,应用裂隙灯显微镜下查看滤过泡、结膜切口、前房深度,并检查眼压、瞳孔、视力、角膜、眼底等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对于眼压低伴前房浅者,局部应用阿托品眼膏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加压包扎;对于眼压大于20mmHg者,局部按摩眼球,若按摩后眼内压仍较高,适当松解调解线;若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满意,术后5~15d内可拆除缝合线。院外随访12个月。第1~2个月每周复查一次,第2~3个月每2周复查一次,以后每月复查一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眼压控制标准,完全控制眼压在21mmHg范围内,部分控制眼压超过21mmHg,控制失效:眼压超过21mmHg,术后需要1~2种的降眼压药物,且术后需要应用2种以上降眼压药物。
2.结果
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1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对照组前房发生率为16.6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7.50%。两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有效滤过,控制和降低眼压,预防和减少滤过过畅、浅前房、低眼压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早期滤过过强,加之成纤维细胞增生瘢痕形成和胶原物形成等,可造成滤过道阻塞及晚期滤过泡纤维包裹等并发症。且处理复杂,增加手术失败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优势为[3]:(1)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能有效干扰成纤维细胞DNA和RNA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移行,防止手术区形成新生血管,并对睫状突细胞的功能形成抑制,减少房水生成量,防止滤过通道瘢痕形成,确保滤过通道的通畅性。(2)可调整缝线的设置,避免术后巩膜瓣缝线难以调控,松紧程度失当,从而防止术后早期房水滤过强,避免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科学掌握好丝裂霉素C棉片的应用时间,术后依据病情适时拆除可调节缝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1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对照组前房发生率为16.6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7.50%。两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通过对结膜瓣切口位置改良、前房穿刺的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应用、丝裂霉素的应用保证术中及术后的安全性,减少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率,主动有效干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抑制滤过道瘢痕化,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先洞.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7):117-118.
[2]张丽翠.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27-29.
[3]孙庆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6):55-56.
论文作者:王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眼压论文; 小梁论文; 青光眼论文; 术后论文; 原发性论文; 滤过论文; 切除术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