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选择权要交给读者
阅读打卡不是新鲜事,如果说现在的阅读打卡与过去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当下的阅读打卡潮,已经由起初的分散群体现象变成社会现象——从小学生到青年朋友们,从职场白领到家庭主妇,一场阅读打卡潮流正在席卷而来。
比阅读打卡更早流行的,是运动打卡。阅读打卡从形式上几乎与运动打卡无异,只是内容上不同——运动打卡是为了锻炼身体,阅读打卡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但两者有一个共同处:都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将打卡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请众人监督之意,二是也有彰显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倾向之意。
但当阅读打卡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难免就会有变味的时候,就像有人为了增加微信运动步数,各种作弊攻略频出,运动不再是重点,占领朋友圈运动计数封面才是目的。不排除有些人的阅读打卡行为,和占领朋友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拍个照、录段短视频,秀一段时间之后便鸣锣收兵。
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
“时间管理”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重要,把闲暇时间用到哪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在人们的时间观念中没有给读书留出档期,大家是真的没空读书的。“以前下班后就会懒人躺,现在睡前总要记得来公众号打卡,阅读完当天该读的内容。虽说没完全跟上进度,但几个月下来还是好好看了几本书。”在公众号共读小程序的评论区,网友写下了这样的打卡阅读心得。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打卡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
阅读打卡有“强制”的色彩
强制自己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未尝是坏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乱,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强行在每天的时间里拿出半个小时用来读书,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坚持一段时间读书的话,阅读者真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读书是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回馈是巨大的。在讲究时间性价比的现代人看来,读书的乐趣与好处,是值得付出一点“宝贵”时间的。
首先建立专业制作团队,吸引专业人士投入到网络电影创作,电影爱好者也应向专业人士学习专业的影视制作经验与知识。互联网平台放宽了电影产业的播放平台,并不意味着无门栏,它仍需要专业人士开辟前路。如《山炮进城》就以院线电影为目标,专业制作与演员,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来。若电影从业者用匠心创作电影,网络电影也会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阅读打卡”是方式不是目的
真正爱书、爱阅读的人无需打卡,因为读书人不用强调阅读的仪式感,也无需通过阅读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读书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本能,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那样。阅读无需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更无需借助手机拍照录像并分享到朋友圈的方式,借用外力来督促自己,而是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放下。
2018年11月7日,商务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了《城乡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印发有利于落实《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确定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50个左右、骨干企业100家左右”的主要目标;有利于指导各地对开展城乡高效配送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与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检验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成果的重要依据。
阅读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倡导、阅读机构的推广、商业力量的辅助等协力完成的。目前不少校园都在推行阅读打卡,呼吁家长要求孩子参与阅读打卡行动,并将阅读打卡发送到朋友圈。尽管这种呼吁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强制,但家长们对来自老师与学校的要求,向来是没有抵抗力的,于是,阅读打卡成为不少孩子繁重家庭作业之外的又一压力来源。
通过对分数概念演变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可知分数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一明一暗两条发展脉络.明线,是指通过四种途径产生的分数定义的顺次发生:“部分/整体”→“测量”→“除法”→“集合论”;暗线,是指人们对数系扩充的认识:整数系→有理数系,如图1.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要不要阅读打卡,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必用打卡来把读书变成任务,阅读打卡的选择权,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阅读者自己手里。喜爱阅读,一定要出于对读书的热情与渴望,而不是为了贡献一个数据,为了数据而打卡,这不应是阅读推广的本意。这样的方式能形成积极而浓厚的读书氛围,给参与者以持续的激荡和启发,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这样有点半强制性的行为容易把读书变成一种负担,对于成人来说可以起到督促自己有计划地多读书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阅读反而成了一种约束,不利于培养他对读书的兴趣。
(文/韩浩月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