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论文_戴明月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论文_戴明月

江苏晶雪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50

摘要:由于建筑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我国一些地区地震活动频发,给人们带来严重威胁,抗震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地保障人们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抗震防线

引言

当前背景下,由于我国遭受了几次较大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伤害,也带来了教训。这使得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把握设计要点,确定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工程造成的破坏。

1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处于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板块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地震现象更是常见。多年来,地震的发生,严重损伤了建筑物,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健康身体,甚至于,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标志性建筑,人口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对此,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然而,尽管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便人们做好防护工作。对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到来时,尽量拖延建筑物倒塌时间,为人们提供充裕的逃生时间,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重点。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加入,有效保障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寿命。当地震发生时,若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另外,在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工程的主要用途、所处地理位置等,以此进行抗震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抗震能力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另外,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抗震等级的实现性,为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建筑整体安全奠定基础,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总之,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地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2.1重视抗震防线的设置

通常来讲,抗震结构良好的工程多是由延性良好的数个分体系构成,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由延性框架、剪力墙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当某地区发生大型地震后,多会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数起余震,为建筑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1]。在建筑工程设计中,为预防地震以及余震带来的灾害,应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以此一层防线倒塌,第二层防线仍坚守,第二层防线倒塌,还有第三层防线保护人们的安全。相反,若仅设置一层防线,相关人员能够保障防线坚守完地震灾害,却很难保障其能够有效预防多次余震的危害,长时间余震,极易导致房屋倒塌,带来不必要的灾害。

2.2建筑结构结构构件设计

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柱的震害重于梁,角柱的震害高于中柱,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应严格遵守“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和加强角柱的原则,避免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发生柱先于梁破坏。在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建筑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增加厚度、配筋等,提高薄弱环节的强度,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3重视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在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明确要求大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以至于危及生命安全,这就是一般建筑设计中的性能设计目标。在建筑构件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保障,在同一楼层中,若主要耗能的构件屈服,其他抗震侧构件仍然具备较高弹性,以此保障工程屈服维持较长时间,为人们逃生提供安全保障[2]。总之,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科学对待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若构件不科学或整体性欠佳,应及时改正,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具体应用

3.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因为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比较不容易破坏。因此,在房屋结构设计中,为满足地震等级,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保障房屋平面与竖向构件的整齐,且房屋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一致;②在设计房屋结构的竖向时,房屋的重心应适当降低,避免错落设计方式的应用;③设计人员应严格把控房屋墙、柱、面的刚度与强度,保障房屋结构设计的整体性。在房屋设计中,若设计人员采用不规则设计方式,相关人员应以实际情况为主,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建筑工程抗震等级。

3.2房屋建筑的抗震防线设计

为避免建筑物局部缺陷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应对薄弱环节进行抗震设计。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框架作为薄弱环节,为避免其在地震中受损危害人们健康,可设置抗震墙,一旦框架受损,抗震墙可作为第二框架存在,减缓建筑倒塌时间。另外,可设置木质楼梯,因木材具有较大的延展性,可作为逃生通道使用,当地震发生时,为人们增加逃生机会。在人流量较多的建筑群中,如:高层住宅、商业大楼等中,应建立特殊通道,以便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3.3重视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有:砖混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结构进行施工,相关人员应保障,建筑工程必须满足抗震需求[3]。实际上,不同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相应不同,砖混结构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砖砌体,建筑工程主要以该种脆性材料构成,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钢结构指以钢材为主制成的结构。钢结构具有重量轻、承载力大、可靠性较高、能承受较大动力荷载、抗震性能好、安装方便、密封性较好等特点。混凝土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承载能力、抗震能力等较强,整体性好,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低,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中。在工程建筑中,若建筑工程设置在四川、台湾等地震多发区,选择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为建筑结构较好,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4明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只有明确抗震等级,才能不断向既定方向前进,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建筑抗震等级应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等因素确定。抗震等级的划分,体现了对不同抗震设防类别、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结构延性要求的不同。抗震等级高的建筑应该采取更为有效抗震措施。

3.5地理位置的合理选择

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工程建设位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的破坏。须知,地质运动是导致地震发生、建筑物损毁的主要原因,对此,选择抵抗地震能力较强的地质,设计建筑工程,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4]。在地理位置选择中,应遵循以下两点:①地质较为坚硬,承载能力较强,能够有效避免地震到来时的塌陷问题;②地势平坦、广阔的位置,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并为人们提供避难场所,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城市化的进程,高层建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主要建筑物,一旦发生地震,高层建筑极易坍塌,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对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充分考虑房屋结构的设计,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与建筑结构形式,明确建筑抗震等级,重视抗震防线设计,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长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14):27.

[2]孙治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居舍,2017(24):59.

[3]靳同良,王多祥.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探讨[J].甘肃冶金,2014,36(03):140-141.

[4]董丽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解析[J].山西建筑,2015,41(06):52-53.

论文作者:戴明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浅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论文_戴明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