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孤僻幼儿走出心理困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孤僻论文,困扰论文,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纲要》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启蒙者,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据了解,大多的教师与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幼儿是否吃饱、是否安全、是否会说英语会说儿歌、是否听话、是否乖巧等等。“心理健康”像是一道远处的风景,看着它,想着它,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它。只要你是一名有心者,就会不难发现,幼儿园除了许多聪明漂亮、活泼可爱、乖巧听话的“小精灵”外,也存在着不少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在想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走近孤僻幼儿
在我所任教的十几年里,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孩子:整天低着头,不爱说话,不爱活动,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甚至对吃饭都没有兴趣,别人玩时他在一边静静独坐,你与他交谈,他不是摇头就是点头,最多能说一两句话,对教师和同伴好像有一种抵触情绪,看起来令人心痛又着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家庭:
其一,父母不和谐导致幼儿性格孤僻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对得起孩子了”,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性格不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争强斗狠,结果往往是苦了孩子。我在大班时有一个孩子,父亲因为母亲生了个女儿,一直难以接受,成天不回家,回家也很少与妻子、孩子说话;母亲由于父亲的常年冷淡,对女儿也不理不睬,甚至有些怨恨,成天把离婚挂在嘴边。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灵常年与父母很少沟通,精神受压抑,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则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合群。
其二,教育方式不得当剥夺了幼儿童年时的快乐
有的家长恨不能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一上幼儿园就会写字,不用上学就会认读《新华字典》,把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训练的和一个小大人一样。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特色班,如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搞得筋疲力尽,失去学习的兴趣。且有的家长稍不满意就对孩子施暴,孩子情绪总在烦恼中,情感受到压抑。胆小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与他认为能干的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三,独生子女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当前家庭结构由多子女家庭变成了独生子女家庭,城镇居民又大多深居高楼,互相来往较少。我班今年有一名幼儿从小由奶奶看管,奶奶腿脚不好,据妈妈说从来没带孩子下过楼,在家也不让孩子跑、跳,家长没有注意到这点,觉得这样孩子会很听话,岂不知这样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缺少小伙伴,常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也会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二、探究帮助措施
性格的不健全,必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的不健康有时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我们能给予孩子厚爱,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爱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特别是这些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重新找回活泼烂漫天性的义务。
1.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孤僻幼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开班初期仔细观察班里的每一个幼儿,是否与其他幼儿有不同的地方,并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分析孩子形成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原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以免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2.营造轻松的环境
当孩子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每个孩子都会觉得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孤僻幼儿,更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应当考虑让他尽快适应群体生活。首先是教师亲切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几乎每一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蔼、爱笑的教师,像妈妈的教师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其次是师幼关系。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者,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每天多抱一抱孩子,亲一亲孩子,和孩子同唱同跳,同“疯”同乐,与孩子融为一团,无拘无束地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自由、无拘无束,从而心情愉快,并逐步地敞开心灵接受他人。我们要善于营造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如至家中,感觉轻松、自由,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向往、喜爱幼儿园生活,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帮助孤僻幼儿走出第一步。
3.多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幼儿园,最受教师关注的是那些聪明、活跃、乖巧听话的幼儿,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会导致孤僻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让他们当好孩子领取大红花、饭前当报餐员、户外活动时当小排头、引导他们在活动区扮演角色回答问题、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擦桌子分勺子等等。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孩子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
4.用爱心感化幼儿
幼苗需要爱心浇灌,孤僻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老师们都认为:孤僻幼儿恰恰又十分固执,不会轻易顺从,不太容易改变。我们必须摸清他们的脾气、喜好,首先得投其所好,再慢慢地加以引导,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以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我曾带过一个孤僻的女孩,开始来时整天抿着嘴、低着头,不让抱,与她说话理都不理,早来晚回,一副“独行侠”的模样。我们几个同班教师一商量,干脆少说话,多行动:头发乱了给她梳,出汗了帮她擦,给她剪指甲、系鞋带,经常伴以爱抚的动作,摸摸头,拉拉手,常从家里给她带小食品、小玩具,每天一样小礼物。总之给了她比其他幼儿更多的关爱,当她第一次主动地大声叫“老师”时,我们都激动地抱着她转了好几个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是啊,老师的爱有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应当用爱心去感化孤僻的孩子,换回他们纯真的笑容,帮助他们搬走人生的第一块绊脚石。
5.家园配合是幼儿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幼儿园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作。幼儿孤僻早期自家中形成,帮助孩子走出“自我”,我们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是让家长认识到孤僻、不合群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必须引起家长重视,让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多与孩子交流,多活动,多让孩子表现,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逐步地敞开心扉;二是与家长共探育儿经,改变不科学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三是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特别是户外活动,要知道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剂,支持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欢乐无处不在。
让我们与家长共同努力,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关心帮助孤僻幼儿,播撒爱的种子,让未来的国际人才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