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之一,在进行种植时相关技术的控制不得不严格,以求提升玉米单株质量,提升玉米产量,满足社会对玉米的需求。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
前言
玉米的经济产值在我国经济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种植区域在我国分布也比较广泛,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玉米成长的整个阶段,很多因素可能导致玉米减产,其中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注重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确保玉米种植产量稳增不减。
1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分析
1.1局部侵染类
局部侵染类病虫害是玉米经常性发病的种类之一,例如其中黑粉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黑粉病发病区:主要发病于玉米的茎、叶片、玉米穗、玉米须、生根等部位。黑粉病发病症状:菌瘿的出现是黑粉病发病的主要特征,早期主要呈现淡紫色或者淡红色菌瘿,之后菌瘿会发生劈裂,释放出大量的黑色袍子,侵染周围的玉米组织,使得玉米植株出现变形等情况。玉米黑粉病危害:玉米植株发生黑粉病之后会大量消耗植株的营养,使得玉米空杆导致玉米出现倒伏,降低玉米产量[1]。
1.2病毒侵染类
病毒侵染类也是玉米植株经常性病发的一种疾病,例如其中最为常见的矮花叶病。矮花叶病发病区:矮花叶病多发于玉米植株生育阶段,且多发于叶片部位。矮花叶病发病症状:大多数病毒由蚜虫传播所致。发病早期由于蚜虫啃食新叶使得新叶部分位置颜色褪去,呈现点状,之后点状不断扩散,扩展到整个叶片。后期发病的叶肉表现为黄色,在整个叶片上形成黄色条纹。极个别玉米植株发病后,呈现紫色或者红色的条纹,最终整颗玉米植株干枯死亡。矮花叶病发病危害:当玉米植株发生矮花叶病会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使得玉米植株无法抽穗或玉米穗不实、玉米粒不够饱满、玉米的发芽率大大降低等情况出现,严重影响了玉米植株产量。
1.3大斑病
大斑病是除了上述两类玉米疾病之外,玉米植株经常性发病的一种疾病。大斑发病区域: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病于玉米的叶面部位,严重时可能扩展到叶鞘、苞叶等部位。大斑病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早期主要表现在叶面底部,表现为青灰色的小斑点,之后灰色小斑点不断扩展,迅速向玉米植株发病的叶面铺展。后期斑点扩展到整个玉米的叶脉区域,大斑颜色变为深褐色,中间位置稍淡于边缘区域。大斑病后期除了斑点颜色变化之外,病斑逐渐出现纵裂现象。遇到过于潮湿的情况,斑点上还可能出现灰黑色发霉物质。大斑病发病危害: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片枯焦,影响玉米植株光合作用,对玉米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1从玉米种子选择入手
相关技术人员在玉米种子选择上要选择优质抗病虫害的种子,为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先天保障。首先,播种前需要注重种子质量控制。在玉米种植之前需要注重种子控制,从正规渠道购买,确保玉米种子质量,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在种子购买上要审查出售单位的资质,确保采购渠道的正规。其次,待种植区域清理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玉米种植之前需要对待种植区域进行清理,避免一些有害物质留存在种植区域,对玉米植株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再次,要注重科学播种。待种子选定之后,选择适宜的时间适宜的方式科学播种。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具体气温情况制定,一般播种时要保障外部环境温度稳定在15℃左右,播种深度为7.2cm左右,保持土壤Ph值为6.2左右,每亩玉米种子重量3.5kg左右,确保科学的植株间距科学播种以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2]。
2.2科学的玉米植株田间管理
相关技术人员要做好玉米植株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玉米植株质量,为玉米产量提升提供保障。首先,需要关注植株的检查工作。相关人员在管理中要做好相关玉米植株检查工作,方便及时发现玉米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预防病虫害,确保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其次,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要进行合理施肥。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玉米贪肥一味生长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在肥料选择上可选用农家肥,绿色环保提升玉米品质。再次,及时对玉米植株病虫害进行治理。一旦发现玉米植株出现病虫害,要第一时间对病虫害发病区域进行处理,摘除已经发生病虫害的玉米植株组织,避免病虫害进一步扩大,对玉米产量造成更加不利影响。
2.3针对性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关技术人员在玉米植株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做到针对性防治,根据病虫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确保玉米植株的生长正常。例如在黑粉病、矮花叶病、大斑病防治措施方面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首先,防治玉米黑粉病要科学。在玉米黑粉病预防方面可以利用免疫因子相关物质,对植株进行喷洒,利用免疫因子阻断黑粉病扩散生长,起到预防治疗的目的。在喷洒免疫因子同时注重玉米植株洪涝控制,避免玉米植株过于旱涝影响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
其次,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相关人员在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方面可采用蚜虫防治与药剂防治两种方式,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为玉米产量提升提供保障。在蚜虫防治上相关人员可以针对蚜虫发病率比较高的阶段进行集中预防。例如,我国蚜虫病害大多发生在五月上旬左右,相关人员可以集中在五月上旬进行蚜虫防治处理,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相关人员在矮花叶病药剂防治方面,可以用850倍40.0%氧化乐果乳油液或者350倍50.0%抗压威液,在玉米的叶片上进行喷洒,相关人员在喷洒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频率,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
再次,要做好大斑病防治工作。相关人员要做好大斑病防治除了加强田间管理之外,还可以选择相应的有效预防手段。可以选择药剂预防手段,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保障玉米质量与产量的有效提升。相关人员可以利用510倍50.0%多灵菌液,610倍50.0%甲基硫菌灵液,810倍75.0%百菌清液,810倍25.0%基菌灵液等,每8-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3次,即可有效预防玉米病虫害,提升玉米植株产量[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相关人员在防治中可以注重方式的选择,为玉米质量提升与产量提升提供保障。相关人员可从种子选择、科学的玉米植株田间管理、针对性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方面全面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提升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王冬雪,陈桂芬,李英伦,et al.基于GA-RBF融合算法的玉米病虫害产量损失预测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09):263-266.
[2]张凤芸[1].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7(7).
[3]付军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4):95-95.
论文作者:黄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玉米论文; 植株论文; 病虫害论文; 黑粉病论文; 花叶论文; 产量论文; 蚜虫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