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汉王中心中学
德国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也说:“语词的意义即用法” (或翻译成:在其使用中)。词是活的,它的意义只有在与别的字词联合“运动”时才能被体会得亲切而有味。也就是说,过程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一线教师都知道,老师和学生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有很多“活跃”的非预期性因素在里面。正确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活跃”的非预期性因素的课堂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有吸引力的,也必然是最有成效的。排斥教学过程本身存在的“活跃”因素,不注重教学过程,是导致同学们丧失英语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原因。
教学要注意过程,这本来就是最简单的道理,也不存在什么争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精力和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学校也是把最后的教学成绩排名当作对教师考评的主要依据。忽视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不正视学生的学习、甚至排斥学生们非预期性因素、追求“最终效益”的“革命传统课”,依然受到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追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认为,课程不再是静止的文本课程,而是学生们的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体验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经验的过程。重情感、轻评判;重会学、轻学会;重探究、轻记忆;重过程、轻结果,理应成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191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克伯屈应邀来华讲学。介绍了他的设计教学法。他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的活动过程。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定。例如,设计的活动为“建筑一座小屋”,这是社会生活中一项有价值的活动。首先提出为实现目的而定的种种需要,如绘制建筑图样,计算建筑所需材料,说明建筑特点,美化建筑物的装饰,等等,制定一个周详的计划;然后按计划一步步实施,实施计划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为了绘制建筑图样,学生要了解图画方面的知识;为了计算小屋所需要的材料,学生要学会有关的数学知识;为了说明小屋的特点,学生还要学会有关小屋的词汇。所有这些都为了一个目标展开。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强调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交际性和趣味性,很值得英语教师的借鉴。比如下面的一个英语短文:
Last week, I went to a 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but I did not enjoy 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 I couldn’t hear the actors. I turned round and looked at them angrily. but they 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 In the end, I could not bear it “I can’t hear a word!” I said angri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 “It’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我把故事大意告诉了同学们他们马上找到了需要掌握的词汇。与电影院有关的:theatre、seat、actor、enjoy 、play、interesting 等等。与句型有关的:(动词的过去式)went、had、was、did、were、could、turned、looked、said等等。全文的语法结构很明显,大部分句子都是一般过去时。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让学生们仔细品味英语的语法结构。比如,可以让学生先读懂大意,接着就让他们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
1) 一般疑问句
一般说来,仅用Yes 或 No来回答一个问题是不礼貌的,要指导学生注意听一般疑问句的第一个单词,在回答时还要用这个词:
Did the writer go to the theatre? Yes, he did.
Did the writer have a good seat? Yes, he did.
Was the play interesting? Yes, it was.
Did the writer have angry? Yes, he did.
Could he hear the actors? No, he couldn’t.
2) 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是以when、where、which、what、how等开头的疑问句。我们要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听懂这些疑问句,然后用简短的、较自然的回答方式,再逐步地要求他们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去品味英语的句子结构(这里特别强调一般过去时的结构)。
When did the writer go to the theatre?
(last week)
Last week, he went to the theatre.
Where did the writer go last week?
(the theatre)
He went to the theatre last week.
Who were sitting behind him?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him.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对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有了清晰的整体把握。根据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方法,我对同学们说,假如事情就是上周发生在我身上,请同学们问我一些问题。经过课前小组的合作讨论,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发言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
学生们是活人,他们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些什么,也不取决于教师讲了些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取决于学生们与教材、教师、同伴们及周围环境交往互动了什么。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师生和教材之间有充分的交往互动,学生们才能积极地投入学习、参与学习,才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经验。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谈论”英语的人,而是运用英语的人。
教师们不能老是让学生吞服大量的“维生素a片、c片、e片”,吃些“压缩饼干”,总是默写字词,背诵句子,抄写短语,做大量的练习。只要我们引导学生们去参与、注重、投入教学过程,注重品尝“新鲜水果”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学生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英语课堂的。在进入课堂之前,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点生活的经验。学生对英语新知识的理解,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的。也就是说,已有的经验是理解和掌握英语新知识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体原来经验的参与,新的课堂内容就无法被理解、内化。因此,注重教学过程还必须注重观察、体会、理解并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上课被局限于知识的罐装,教师专注于英语语法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忽视甚至排斥学生的直接经验——英语学习被看作是与学生经验毫无关系的活动。
要知道,教师强罐给学生的所谓语法知识、词汇要点,如果没有经过他们的生活经验的“内化”,就不能转变为行动和智慧。它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心理”发展。这样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毫无关系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大量的机械记忆,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感情上的负担。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理清体系,把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融进教材里,而不是抱怨教材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来搞课堂教学,才能抓住课堂,将课堂变成更新学生经验、掌握英语新知识的源泉。抛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奢谈教学过程的安排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学习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开始,我十分郁闷,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一次,我批评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我知道英语难学,但作业得完成啊!不会的地方可以问老师嘛!”“我做了,老师。”“做了,怎么不交?”“我忘在家里了。”“强词夺理,你什么时候做的?”“我不知道,我忘记了什么时候做的,但我知道我做过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能明白这两个时态的绝好机会。
是的,做过的事只要还记得做事的时间,就是一般过去时。不管是yesterday,last year,还是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wo months ago等。我想他的生活经验里一定有对过去事件的理解,于是就问他:“凡是做过的事,忘记了时间,怎么表达出这个意思呢?”他脱口而出:“我已经做过了,我刚刚做过,这不都可以吗?”学生们理解得多么好。
做过的事,如果忘记了时间或者不提及时间,就用现在完成时。这时的时间状语常常是不确定的过去时间,不管是already,just 还是before,yet等。这个同学很聪明,他自己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他说:“老师,我明白了,我回家把作业修改一下。”第二天,我一看,他的作业除了几个单词拼写错了,其余全部正确。他的英语学习进步得越来越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体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总之,英语课堂既不能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倾向,虽然在理论上很少为人接受,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仍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些值得我们去反思。英语教师必须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二要巧于安排课堂教学过程,从原来注重学习结果的误区转变到注重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上面来。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学生论文; 经验论文; 英语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学生们论文; 疑问句论文; 过程论文;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