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基础提高与新课程理念整合的能力--对2006年浙江省“科学”中学入学考试试卷分析的几点思考_中考论文

重基础促能力 接轨新课程理念——2006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试卷分析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中考论文,试卷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杭州、宁波、台州三个实验区的“科学”中考试卷由浙江省统一命题,现对此中考试卷进行评析,便于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一、试卷结构和内容分布

2006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试卷起点适当,有一定的难易梯度;题量适中,学生答题时间充裕;无偏题、怪题,也没有通过所谓的压轴题来提高区分度,试卷难度适中;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好的覆盖面。各学科内容的分值分别为(不考虑个别题目的综合因素):物理67分,化学59分,生物60分,地理14分。与去年相比,生物、地理内容比例略有上升。

二、试卷特点

今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试卷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和考纲为依据,根据“面向全体,联系实际,注重能力,适度开放”的命题原则,较好地体现教育部关于考试改革“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综观全卷,我觉得今年的“科学”中考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考“双基”不再死板机械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的中考试卷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将近85%,这部分知识分布在各类题型里,大多数是了解和理解层次的,但却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试题情境或一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停留在常识水平,仅凭经验就能答题;也不再是简单地照搬教科书上的概念,让学生只要背诵就能答题,而是将抽象、概括的课本知识分别和当代科技成果、学科背景、文学背景、生活背景、社会热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科学概念并不完全是抽象的。同时又体现了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试卷本身的可阅读性,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习”。

如试题6: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其化学式是,该物质属于()。

A.化合物 B.金属单质

C.氧化物D.非金属单质

分析:本题通过具体物质考查学生对化合物、氧化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概念理解,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火箭推进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而不是氢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试题19先介绍了当代的建筑奇迹——“人行天桥”,再引入物理知识,接着提出如果在建造过程中有一块质量为0.1千克的石子从观景台掉落谷底,则下落过程中石子的重力做功多大?

分析:高起点,低落点。给我们展示的往往是一些重大事件,科学前沿的重大发现,让我们感到高深莫测,但具体要求我们回答的问题仍然是基础知识,落点较低。

这些题目都彻底改变了直截了当考基础、考记忆的形式。

2.突出科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希望他们将科技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科技活动的意识。今年的中考有相当多试题来源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社会实践或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涉及环保、能源开发、医药、食品、卫生等。给人的强烈感觉就是:“科学就在身边”“学科学很有用”。

如试题11:以下被媒体曝光的事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工业石蜡给水果上蜡“美容”

B.用硫磺燃烧产生的气体熏蒸白木耳

C.把淀粉掺入奶粉,制造劣质奶粉

D.用工业酒精和水兑制假酒

分析:密切关注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社会问题与科学息息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试题17:某同学从资料上获悉,一些紫色的叶或花瓣浸出液具有类似石蕊试液的性质。如果他想知道紫色喇叭花是否具有这种性质,应把花瓣浸出液分别滴入下列哪组物质进行观察()。

A.食醋,碱性肥皂水B.食醋,酸奶

C.糖水,酸奶 D.食醋,食盐水

分析:学生对常用的酸碱指示剂较熟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相关信息,换一个角度考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克服学生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导向。

如试题39结合命题前发生的社会事件——魔术师大卫·布莱思在水族馆玻璃缸的水中生活了177小时,将理、化、生很自然地综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综合学科的内容,而且知识要求不高,但考查的知识面宽,有利于减少题量,又提高知识的覆盖面。

以上试题均可说明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走向实际,走向生活、生产和社会。

3.计算题力避难、繁、偏、怪

过去的计算题一般都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现在的计算题很少出现难题、繁题、偏题、怪题,也不会过于强调计算的难度,比较重视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如试题37(2):如果用73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①反应前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克?

②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有多少克?

试题39(4):布莱恩的身体体积约为70,他完全浸没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约为多少牛?

分析:这两道计算题都是最基本的计算,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强调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多强调接近生活实际,而不必再刻意去追求难度过大的计算题,也不能再要求学生死记,死套公式,死钻牛角尖。

4.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能力与素质是教学的核心,今年的中考试题从以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化,体现了考试内容改革的命题方向。试题以学科知识点为载体,精心设计了多个能力型试题,并对能力作了不同层次的考核。

(1)考查学生阅读、表达和图表分析能力

今年的“科学”中考试卷图文并茂,识图或根据图表回答问题的题目很多,简答题除25题外基本都是,实验探究题中的31题、33题、34题、35题,分析计算题中的37(1)、38(2),共有78分,占试卷总分的39%。

分析:这些题目的阅读量较大,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泛,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新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能力。

(2)考查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习“科学”所必需的重要能力,也是“科学”试卷中的重要内容。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本试卷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注重把实验考核、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试题22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试题28考查“豌豆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试题29考查“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试题33考查“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试题34研究“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源菌的数量”等等。

分析:这些题目的问题背景较简单,知识要求不高,但提供的思维空间却很广阔,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原理,还会读取、处理好信息并得出结论,同时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今年的中考试卷在题型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原有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题是我省今年“科学”中考卷的一个亮点,从31题到35题,共30分,占试卷总分的15%。但要设置一个考查完整探究过程的试题较困难,因此,考查的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探究能力。

如试题32,研究人体汗液的成分,展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本题的实验步骤等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要按照步骤解答即可,这对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欠缺,但这种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或实验过程的局部报告,来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实验故障或失败原因等的分析能力的试题,还是普遍被人们所看好的。

5.注重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试题中体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倡导,同时也可帮助学生获取一些认识和体验。

如试题2从“绿色奥运”引出的考查有关“绿色”的理念;

又如试题36(2)结合禽流感这一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预防传染病传播各措施的理解,让学生重视生活与科学的联系,认识到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在于保护自身,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和总体精神。

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教学中相应的对策

1,“双基”不扎实

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缺乏理解,再加上知识的迁移能力差,不能将新的情境抽象归纳到所学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

如21题有关青春期知识,学生概念不清或忘记相关内容;22题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学生缺少思考或根本不理解虚像的真正含义;38题出现蓄电池容量“15A·h”看似超纲,实则是适当地延伸了一点概念。

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注重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纯粹记忆型向分析型、应用型问题发展,从纯考查知识型问题向知识能力型问题发展,同时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强调活学活用而不靠死记硬背。

2.读图识图能力较差

如24题经纬网表示方法不会,33题作图不够准确等都源于对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不会处理。

建议: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习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知识构建过程,学习的能力是不可能传递给学生的,必须通过学生内部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乎时的教学中必须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读懂一般性的科普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3.书写不规范,计算能力差

如23(3)题在书写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时,未配平或将条件写成“燃烧”的比比皆是;30题“计算当皮肤潮湿时,两手间加多大电压就可能使人有触电感觉”,其实很简单,直接代入公式U=IR即可,但考生或审题不仔细,代入数据错误;或单位使用混乱,未换算直接将10mA代入。39(4)题计算魔术师大卫·布莱恩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也是直接利用公式,但考生却书写不规范,将ρ写成P,将g写成G,没有换算直接代入,或写成。这些都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

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能力、单位换算能力的培养、养成仔细计算,科学规范书写的习惯。

4.开放性题目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到位

如试题39(1):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什么作用直接提供的?最佳答案是“呼吸作用或异化作用”,但许多学生明知解题的意图,却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而出现许多类似但不准确的表达。又如试题35(2):甲、乙两同学正确选择三只羽毛球后,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让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提出一条建议。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或言简意赅到不知所云,或洋洋洒洒似是而非。

建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综合性和开放性教学,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重视科学术语的使用,要求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从生活走向科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科学”教学改革的又一方向,也是今年中考试题的鲜明特点。然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理论和实际严重脱离。

如试题5:下列电器中不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

A.电饭锅 B.微波炉 C.收音机 D.手机

如试题8:要使一株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可采用的繁殖方法是( )。

A.压条 D.扦插 C.嫁接 D.种子繁殖

送分没有送到家,原因是学生平时的学习跟实际生活不能“对接”,死记硬背的迹象太明显。

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打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人为隔阂,强调活学活用。

总而言之,中考试题力图体现的,就是我们新课程要求体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虽然,试题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它给我们今后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借鉴的方向。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善于分析试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科学”教学充满生机。

标签:;  ;  ;  

强调基础提高与新课程理念整合的能力--对2006年浙江省“科学”中学入学考试试卷分析的几点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