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橄榄寨完全小学 袁永能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创设有效课堂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备受各位教师的青睐,但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情境 学习兴趣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指导教师不滥用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这个小专题的宗旨。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依据情境学习和情境认知理论,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技能,针对某些知识点,运用多种教具、媒体,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多方面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这种形式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五、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悟。
适宜的情境一般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设计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根据可替代的观点和背景去检测自己的观点,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应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过去的经验等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只有让情境合理地浸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才能酝酿出语文的韵味。创设情境决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更不是为了揍热闹而乱搞一通。好的课堂情境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涌动生活的灵性。因此,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儿童进入情境。
论文作者:袁永能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要有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