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工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总称。在西方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已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研究中最著名的批判性、否定性话语,其含义超出了作为文化和经济形态的文化工业本身。但国内通常不采用“文化工业”的提法,而称为“文化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的出现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文化与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借鉴的角度看,文化工业论确有可取之处,其批判立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矛盾的认识,警惕文化的商品化倾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富有启迪。但文化工业论的反工业文明立场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格格不入,与我国文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悖。如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现代化为指向,我们对文化工业应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文化工业的复制性、批量化生产及其对艺术创新的消极影响,是文化工业论批判的核心。从生产方式讲,批量化、复制性、标准化是机器大生产与手工制作的区别所在。机器大工厂之所以必然代替手工作坊,就是因为机器生产具有批量复制的技术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大规模和社会化。技术因素历来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工业同样得益于技术进步。现代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日渐成为供人观赏之物,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满足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照相和电影就是明显的例子。机械复制作为一种技术,促进艺术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对艺术的消极影响不在于其复制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在于其迎合大众的商品拜物教倾向。作为一种快餐型、普及型和流行性的较浅层文化,大众文化广泛进入社会文化生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艺术的取代之势,增加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滑坡的危险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是有限度的。工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适用于大众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并不能批量生产和复制,其美学内涵、创造性、实践性和对传统的挑战意味,都是大众文化无以企及的。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大众文化高度发展的消费社会,艺术仍然与大众文化保持距离并充满活力。人们在追求简单明快的文化娱乐的同时,也充满对高雅艺术的审美需求。所谓“复制性”问题,本质上就是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解决“复制性”问题的出路不是把文化的生产从工厂拉回到作坊,而在于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事实上,经过政府、市场、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选择,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对立可以缓解,其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雅俗共赏是二者的共同追求。艺术为适应市场、扩大受众,要改变曲高和寡的状况。大众文化为适应社会需要,将不断提高审美品位,并有可能发展为新的艺术。比如,电影在发明之初,主要用以娱乐,现代电影既有娱乐的一面,但也被公认为综合艺术。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冲击值得警惕,但不能人为夸大,夸大这种影响,使二者对立起来,追求纯而又纯的艺术,是不切实际的。
文化工业是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使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从经济和社会中退出,一元的政治社会转变为二元的政治、经济社会。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文化强化了各自的独立性,公民权利得到尊重,文化走出权力藩篱。政治价值减弱,文化教育、审美和娱乐的价值突显出来,主要由少数政治精英掌握的文化权力转变为公民普遍享有的文化权利,文化获得较之从前大得多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是文化工业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工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工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消费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消费在人们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越大,文化工业的发展水平越高。
据报道,日本娱乐业中电子游戏的年产值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1999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索尼、迪尼斯、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等都把文化、媒体作为主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崛起,使文化更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文化走出殿堂,社会文化资源为社会大众共享,“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这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更新。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高新技术的运用、文化与经济的深入结合,导致了传统文化观念、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创造了大量崭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广播艺术、电脑艺术、网络艺术等,使文化发展获得了更广的空间。此外,文化产业在繁荣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艺术的传播和普及。艺术的内容虽不能采取大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但艺术可以借助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外壳,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促进艺术的普及。比如,古典音乐通过商业演出及影视、音像等载体,得到了广泛传播。
尽管对艺术、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文化产业或者说文化工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推动了文化自身的繁荣。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迫近,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将获得新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