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科基础学科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综合性论文,学科论文,新路子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文科基础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文科教育发展的新趋向。使这一工作既能很好地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传承、相衔接,符合中国的现实与国情,又能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需要,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课题。
一、培养文科基础学科综合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上重视文科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国家加大了对文科的投入,这对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甚至相抵触的现象,也日显严重和突出。具体表现为:一、从培养模式上看,传统的偏于心智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的技能化要求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衔接的机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甚明确;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科知识的单一化倾向,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陈旧,既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一专多能的要求,也违背了文科各学科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向;三、从教学方法上看,忽视学生个性、师生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互动的以教为主的培养方式,尤其不利于具有创造力和发展潜能的学术型人才的成长。
人类在实现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的同时,正面临着由物质文明的飞跃发展而引发的一系列人的自身完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而研究、探寻并试图很好地解决人在现代社会所面对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是时代赋予文科教育的一项新的使命。文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必须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单科独进的倾向,打破人为设置在各学科之间的障碍,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倡文、史、哲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在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起点、较扎实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实现向各自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的开拓,走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路子。
二、文史哲实验班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特色
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了首届文史哲实验班。本着“培养目标高”、“培养模式新”这一培养文科基础学科综合性人才模式的基本思路,我们对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具体设想是:对文史哲实验班中有条件的学生实行本科、硕士、博士连续培养,全部教育在8年中完成。8年又分4个阶段,即本科一二年级两年集中培养,本科三四年级两年分专业培养、硕士两年、博士两年,依据知识面宽与窄、深与浅,循序地、逐层次地向前推进。其中,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生情况,实行阶段淘汰与分流制。
为保证这一设想得以实现,我们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
第一,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上革新挖潜。本科一二年级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通识课,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外语等;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古代汉语、美学等。与普通的单科生相区别,我们不仅大大增加了文史哲实验班的知识信息量,尤其重视学科方法论的传授,开设了逻辑与论辩、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学导论、史学导论、哲学导论等课程,旨在揭示文学、史学、哲学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规律,并重点剖析各学科当代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使学生既有史的方面的宽阔视野,又能及时把握当代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的信息。结合“三论”的开设,学校邀请校内外的著名学者,为实验班学生举行了“人文科学著名教授系列讲座”,事实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眼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不少学生反映,参加这种活动不仅有幸目睹学术前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人品、文品产生很深的感悟。与实验班的培养模式相配套,教材建设也已启动,一批学科特点鲜明、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教材正在积极地酝酿、构想或编撰之中。
第二,与教学工作相适应,教学管理严把招生关,狠抓学风关,抓实学生管理关,营造求实向上的良好学习环境。
第三,在本科三四年级以及硕士生、博士生阶段教学设计上,突出创新意识,步骤力求合理、均衡和稳健。我校首届文史哲实验班马上就要进入三年级,面临着如何分系和如何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问题。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学生按原计划实施分系,同时对确实具有某一专业秉赋、且能在该专业上有较大发展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实行“微调”。学生回到各系之后,原则上仍然单独设班,实行导师制,根据各系条件,安排一位导师带三到四名学生。导师制,一是为日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专业基础,二是发现与积极鼓励学生的专业兴趣,使之在兼顾“博”的同时,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和充分的学术发展。同时,在实行导师制的基础上,努力摸索硕、博连读的经验,逐步地把本科、硕、博三个阶段趋于合理地连为一体,循序渐进,前后照应,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改革中应当注意和处理的几个基本关系
21世纪的文科基础学科人才的综合性培养,绝不意味着简单地与经济建设相适应,而摒弃我们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宗旨、目的。在进行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关系应予特别注意和正确处理:
其一,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固然是对文科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但也不能因重视综合性而忽视了专业性。目前的文史哲实验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博而不专的现象。我们体会是,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学有专攻与具备宏阔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是能否办好文史哲实验班的关键。如何摆正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科学安排二者的比例,使之有一个合适的知识容量对比,对解决上述难题是尤其重要的。
其二,厚基础与高质量相结合。“厚基础”指的是过硬、扎实的学术功底,“高质量”要求学生对文史哲尤其是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状况了如指掌。现在,我们着重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学生的基础学习,派出在各个学术领域有所成就的骨干教师,以自己的良好学风言传身教。实践证明,这一措施是得力的,行之有效的。二是经常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另外在学生中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小组,创办了学生的学术刊物《文史哲学苑》。厚基础与高质量的融汇贯通,对人才的综合性培养起到了显著作用。
其三,大胆培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班级的建制上,我们对文史哲实验班实行单独建班;在学校教室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他们拨出一个专用教室;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图书借阅优先于一般本科生。但大胆培养绝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要让这些同学懂得,对他们只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却没有特殊的权力。有教师反映说,实验班的学生懂事、向上、品行敦厚;实验班的学习空气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