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 山东 烟台 264003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思维一体,将最合适的“教”与最准确的“学”结合起来。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经验 参与 反思
高中数学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很多活泼好动的孩子可能渐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不是没有用处的,相反,数学在我们人类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怎么平时学习时那么“笨”,那么不愿动脑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的情绪总格外的高涨,反应也灵敏不少。这说明每个人的内心都向往着快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我在数学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设定具体的情境能将学生快速带入状态,免去了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和示范。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把握程度提高都有好处,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他们的思维启发很有帮助。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打破思维定势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计算工具不断抽象化的升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打破以往的认知和解题思路,因为面对新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期待所有的问题都能从已知中找到答案。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一种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构造适当的函数,即构造函数法,然后利用相关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在一个含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需要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加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已知存在范围的量视为变量,而待求范围的量视为参数。
三、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是强调教师在于学生互动过程中,不能是单向的、强加的,要让学生们得到真正的体验,并且给出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内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四、充分的反思
在做题过后,一定要有充分的反思,包括出现的问题、自己的经验、错题总结、解题思路等,对于能力的提高都是很重要的。具体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具体可反思:1.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解法是如何分析而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2.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如何防止?3.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最合理?4.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何种结构特征(如数字、图形位置、重要词句、题型构造)?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5.结论正确吗?有无增、漏情况?符合题意吗?论证严密吗?6.解题过程中起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把握程度,弱化教学进度观念,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成。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论文作者:刘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解法论文; 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