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学者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基于《旅游学刊》的载文研究论文

中国旅游学者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基于《旅游学刊》的载文研究

刘方方1,王 辉2,徐红罡1,3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珠海519082;2.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1;3.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 女性旅游学者逐渐崭露头角,但与男性学者在学术产出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然而该方面研究缺乏关注。文章利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2000—2016年《旅游学刊》载文作为样本,对学术成果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女性旅游学者即将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主要群体;女性旅游学者的发文数量比例低于男性学者;目前定量方法已成为中国旅游研究中的主流,擅长定性研究的女性学者在实证主义范式下较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女性旅游学者和男性旅游学者关注的话题差异较大,前者倾向于关注旅游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后者倾向于关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旅游学科发展、就业性别歧视、学业认真程度、旅游教育的性别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研究实践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容忽视。总体来说,男性在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女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快速增长到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女性学者;旅游;学术产出;性别差异;文献计量

引言

性别指属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一系列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1]。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两者之间的冲突使性别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关键词。根据2012年世界发展报告(WDR),性别被定义为社会建构的性别规范和思想理念,决定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举止[2]。性别差异是指两性间身心各方面的显著差异,多指性向、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心理差异。社会和文化对有关男女的角色分工和行为方式都有不同的期待和规范,赋予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气质特征,两性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都是由社会文化造成[3],因此性别差异是社会建构的。

近年来女性旅游学者崭露头角,她们在旅游研究领域逐渐崛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女性学者与男性学者仍然存在巨大差异甚至不平等。已有研究和数据报告表明,女性在全球学术中作为知识领袖代表性不足,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这种显著的代表性不足在时间和领导力类型上一直持续[4]

在旅游学术领域,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旅游教育的发展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得到很大程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学者进入旅游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女性学生和女性教师的数量已经超过男性,但是,在专业头衔以及院系行政职务中,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5]。目前,国外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学术领域中女性学者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女性学者在旅游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以及国际旅游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的数量均少于男性,表现出女性学者表征不足的现象[6]。目前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对于非洲和亚洲的研究相对缺乏[7],另一方面,现有研究更多的是揭示旅游研究中性别差异的现象,对于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关注不够。鉴于此,本文关注中国情境下旅游学术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由于学术产出是学术领域中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本研究把学术产出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揭示旅游学术领域中性别差异的深层原因。

学术论文是最为常见并且最为主流的学术产出形式,同时也是高校等科研机构考核人才时重要参考指标[8]。作为目前中国旅游学界公认的高水准的旅游学术期刊,国内很多学者通过分析《旅游学刊》上发表的文献来研究旅游中国的旅游学术发展[9-10]。本文以2000—2016年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文献为对象,针对文献数量、作者结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题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目前针对旅游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文献多聚焦于不同性别的学者发表文献的数量、发表文献的被引用次数等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结果,较少关注引起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本文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在《旅游学刊》上发表过文章的13 位学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进一步探究引起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学术的性别景观

旅游中的性别景观比比皆是,从旅游从业人员中女性的比重,到旅游目的地营销材料中语言和意象对男性和异性恋视角的迎合[11]。同样地,旅游学术领域中也存在不同层次的性别景观,从课程、教学方法实践、职业前景和抱负,到歌颂该领域顶级研究人员的方式[12]。如Pritchard 和Morgan 分析了旅游学术领域中的性别和行为发现,就12个主流旅游期刊的编辑委员、3 个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旅游教授职位以及旅游学者的引用指标3 个方面而言,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情况[13]。Xu等研究了中国旅游学术中性别问题中的女性意识,发现中国女性学者数量多于男性,然而女性在高级管理和高级学术岗位地位明显低于男性[14]。这与其他国家类似,无疑反映了旅游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现状。

具体而言,定量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根据对《旅游学刊》文献以及作者信息的收集,本文对文章的作者结构、作者数量以及文献的数量、文献采用的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关于国内旅游研究中方法的界定,本研究参考张宏梅和陆林[31]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方法划分,把所有文献(不包括综述类文献)划分为传统定性方法、现代定性方法、定性定量结合、基础统计分析、复杂统计分析5类① 由于期刊图件数量限制,如需具体统计结果可与作者联系。 。为了分析不同性别学者研究内容的差异,本文利用Citespace[32]对不同性别的旅游学者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频次和共现分析。在Citespace 的分析中,考虑到一篇文献的形成,首作者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首作者的性别对文章进行性别划分,最终共得到男性学者发表文献1341 篇,女性作者发表文献887 篇。采用Citespace进行分析时,对男性学者文献和女性学者文献进行相同的阈值(阈值=1)处理,最后男性学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共得到节点3033个,连线5819条,女性学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得到节点2259 个,连线4071 条。由于阈值过低时关键词共现图节点过多,在文章中不便呈现,本研究中关键词共现图为阈值调整后的分析结果(男性阈值=3,女性阈值=2)。

1.2 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学术产出是学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学者职称评定、获取基金项目、教学任务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17-20]。学术产出上的差异最终决定研究人员在相应学术领域中的地位高低,一般来说,高产的学者在职位晋升上速度更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学科均存在女性学者缺位的现象,女性学者的数量普遍少于男性,在犯罪学研究领域,女性学者的数量仅为总体的26%[18];此外,男性的学术产量高于女性,王西民和崔百胜对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学术产出分析发现,样本内女性学者的学术成果仅占学术成果总量的21.6%[21]。在高等职称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在荷兰,“the higher the rank in academia, the lower the number of women”[22]。因此学术产出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2000年—2016年,中国旅游研究方法经历了以传统定性方法为基础的经验主义向以现代定性和复杂定量方法为基础的实证主义范式和后实证主义范式的转变。如图3所示,在2000年—2006年,传统定性方法是旅游研究中主流,这一时期的旅游研究中有75.7%均采用该方法。从2007年开始,采用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比例大幅下降,并且持续保持下降的趋势;到2016年,采用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占比仅为2006年的1/5。伴随着传统定性方法使用比例的下降,复杂定量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采用,从2007年开始成为国内的旅游学者最常使用的方法。在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中,除了基础定量外,男性学者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学者① 由于期刊图件数量限制,如需具体统计结果可与作者联系。 。

此外,性别感知对于女性的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性别感知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的,它是指一种意识,即认识到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形成了他/她与世界的关系[28],性别意识较强的人对于性别作为社会建构的成果具有较强的认知和洞察力[29]。已有研究表明,较强的性别感知可以帮助女性发展自己的职业[28],它促使女性意识到相对于男性较低的社会地位和较弱的权力,从而提升女性的独立意识,并鼓励她们通过集体行动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30]。很多研究表明,人们普遍缺乏性别感知,并且有学者认为,缺乏性别感知说明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性别中的权力关系,但是会选择拒绝、忽视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均衡的结果。

目前对于不同性别学者学术产出的衡量多是基于数量上的对比,即文献发表的数量、文献的被引量等,而就一篇论文的完成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关注学术产出的数量而忽略过程的评价会遗失重要信息;另外,很多研究都证明性别在学术产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关于性别是如何影响学术产出的探讨较少,因此本研究把学术产出具化为文献的数目、文献的作者及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别探讨其中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究性别在不同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旅游学刊》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检验旅游学术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然后,对刊文的部分旅游学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并进行主题归纳,进一步验证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在探究旅游学术中的性别不平等时,学者大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方法。Ek 和Larson 通过对2013—2016年期刊Anatolia 分析,采用混合方法揭示了旅游学术中的大男子主义以及他们的职业成就如何被描述、特征化和展现[15]。该研究得到3 点结论:首先,通过定量分析,表明这些被倡导的特征大部分是欧美男性的特征体现,而不仅仅是旅游学界中的男性。第二,大部分倡导的特征是描绘男性的,来自非西方国家的女性和男性特征代表性不足。第三,通过定性分析,他们阐释了Stephen的四根隐喻是怎样与旅游学者中大男子主义的表现相关联的,尤其是其中强烈平行的三者——形式主义的根隐喻中大男子主义被刻画为“非凡的先锋”,有机体说的根隐喻中将大男子主义展示为“引导导师”,机制的根隐喻中将大男子主义描述为“关键操作者”,其负责旅游研究的初始创新。类似地,Basurto-Barcia 和 Ricaurte-Quijano 利用混合研究方法,定量方法用来描绘旅游学术中教学、研究和领导者位置中的性别不平衡,定性方法用来研究4 个高等教育机构中9 个女性讲师,从她们的观点来查明这些女性获得学术工作和领导位置的机会,经历的性别歧视、性别偏见和职业发展。定量结果表明女性受雇于教育和研究职位比男性更多,但女性教师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旅游女性学生的比例[16]。这个发现验证了女性主义文献中“管漏现象”。有意思的是,受访女性并不全部认为她们在研究和教学中的就业遇到了结构性障碍。反过来,受访女性感知的障碍源于个人能动性,比如母亲和妻子牺牲她们的职业为了在她们个人生活和工作/学术研究之间获得平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发现爱情、家庭关系和责任对女性职业抱负和选择的影响。鉴于以上文献,本文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干工作玉英没得说,扎实稳当一帆风顺。可她的婚事就曲折了。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她总难两全,心中装满了对亲人的歉疚。

就定性方法而言,为了尽可能丰富受访者的类型,本文选取样本中的部分学者共13 位进行访谈,其中男性4位,女性9位,包括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年龄跨度涵盖60后、70后和80后(表1)。针对定量研究中的结果,访谈他们对中国旅游学术产出中的性别差异的看法,并且对她们的学术路径、合作者、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向的选择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解,了解女性旅游学者的性别意识,从而进一步探究引起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样本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旅游学刊》2000年至2016年刊载的学术论文(根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自2000年起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需附加基金和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单位、职称等信息),并剔除其中的旅游发展笔谈、会议纪要与通知、会议综述与摘要、旅游业信息等文章。最终得到的文章作者也是此次研究分析的重点,进一步核对作者的信息,鉴于有的文章作者多于3 位时,其文章有时不提供除前3 个作者以外的信息,因此在这一步筛选时,删除前3个作者性别信息提供不全的文献,最终共得到研究类文献和综述类文献2228 篇(表2),女性作者1055 名,男性作者1246名。考虑到在文献的作者中,第一作者对文献的贡献最大,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把首作者是男性的文献归为男性学者主导的文章,首作者是女性的文献归为女性学者主导的文章。如表2所示,在不同作者结构的文献中,首作者是男性的文献数量均大于首作者是女性的文献数量。

3 研究发现

3.1 作者年龄结构的性别差异

从年龄分布上来讲,中国女性旅游学者比男性旅游学者更年轻化。图1是不同性别作者的年龄结构,60后、70后和80后是目前从事旅游研究最大的群体,但是这3 个群体的性别结构存在较大的失衡。60 后中,男性学者比女性学者多180 人;70 后中,男性比女性多67 人;而在80 后中,女性学者的数目实现了反超,比男性旅游学者多138人,即便是刚刚开始进入学术领域的90后,女性旅游学者也比男性旅游学者多51人。该结果说明,在旅游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进入学术领域,并超过从事旅游研究的男性数量,这不仅符合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中的男女结构,也符合目前中国各高校旅游专业以及旅游类研究机构中的男女结构。

表1 受访人信息
Tab.1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表2 2000—2016年《旅游学刊》文献的作者结构
Tab.2 Authorship structure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ourism Tribune from 2000 to 2016

图1 不同性别旅游学者的年龄结构
Fig.1 Age distribution of male and female authors

上述结果表明,旅游研究领域与旅游产业一样是一个逐渐性别化的领域,女性即将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主要群体,可从旅游学科发展、就业的性别歧视、学业认真程度3方面进行解释。首先,这与中国高等教育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1949年以来,在“男女平等”思想的推动下,教育的性别差异快速缩小[33]。回顾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热销,我国旅游教育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大量的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34]。1998年,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招收研究生[35]。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了典型的管理学专业,也成了大众认知中的“文科”类专业,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科类专业男女性别差异十分明显,通常男性报考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多选择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文科类专业,因此,从旅游管理的招生结构来看,女生的数量要远远高于男生。几乎所有受访者所在学院都存在这个现象,“ 我们学院,男生的比例只有20%”(M2)。其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也经常会受到性别歧视,男生往往比女生更容易找到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中女生读研究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最后,就学业认真程度而言,因为面临的压力不同,高校中的女生学习往往比男生认真,在研究生考试时,女生更容易考取好成绩而被录取。“女生更认真”(F9)。

3.2 文献发表数量比例的性别差异

从男女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的对比来看① 由于期刊图件数量限制,如需具体统计结果可与作者联系。 ,女性旅游学者和男性旅游学者关注的话题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首先,男性旅游学者关注的话题比女性学者要广,在Citespace 中以同样的阈值处理,男性学者研究中共现的关键词数量将近是女性学者的两倍,女性学者研究中的关键词的频次也少于男性;其次,男性旅游学者更关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如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规划等;而女性旅游学者更关注旅游发展的社会问题,如真实性、社区参与等;最后,从关键词频次以及其首次出现的年份(表3)来看,男性与女性除了关注的研究话题有很大差异外,女性旅游学者一般会跟随男性学者的研究话题,例如“旅游业”这一关键词在男性旅游学者中最早出现于2000年,而在女性旅游学者则最早出现在2003年,“社区参与”也是同样的情况。男性旅游学者也比女性学者更早地发现新的研究话题,而女性旅游学者则在男性学者之后开始相应的研究。

从访谈结果来看,女性学者在提高学术产出时面临比较大的障碍。一方面,女性学者的学术生命周期短暂,容易脱离学术研究领域,即便是进入学术领域的女性,其波动性也比较强。顺利进入旅游研究的女性,由于要负担比男性更重的家庭责任和生育责任,在学术研究的时间付出和精力付出不足大大制约了女性学术产出。“你看我们学院其实有的女老师,从结婚到抚育孩子长大到三、四岁这样一个阶段,其实大多数(女老师)这个阶段都没有什么产出的,基本上都是产出为零,甚至几年不发一篇文章”(F8)。另一方面,女性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不够强的进取心也会影响女性的学术产出。“男性与女性面对的社会压力不同,男性要负担起养家的经济责任,女性在职业上的压力没有男性大,男性会更功利”(F7)。“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评绩效,然后政策还没有下来,那她们(一些女老师)就会觉得说如果是对她们要求低的话,她们就不(提前)退休了,如果对她们要求高的话她们就(提前)退休了”(F8)。

图2 2000—2016年不同作者结构发表的文献比例
Fig.2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s published by different author structures

旅游学术产出的性别结构既受旅游教育中性别结构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导师带学生发表文章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表现出一种“学术依附关系”,这种模式下的合作,导师作为第一作者的比例较高。根据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在早期男性导师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导师的数量,但在学生结构中,女学生的数量高于男学生的数量。并且导师带学生的合作模式在学生毕业之后依然存在,“我毕业的前几年和导师组的合作还挺多,发文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读博期间的研究在毕业之后才会发出来”(F3)。学术合作的性别因素比较明显,虽然很多学者表示在选择合作者时,并不会考虑性别因素,但是女性在男性面前并不具备性别优势,有的男性学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会尽可能避免选择女性。“这个中国文化圈里边,传统上来说,就是男女之间就很少接触,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尽管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文化基因沉淀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在交往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会注意一些这些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比如现在频频传出的这种,比如性骚扰是吧,还是会担心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M3)。

3.3 旅游研究方法的性别差异

影响学术产出的因素是学者们首要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缺乏指导、报酬低、女性对学术缺乏兴趣、家庭责任、工作的时间长度以及赋予女性传统角色的思想(认为女性应该有较低的职业愿景),都能解释学术界观察到的性别差异[23]。具体来说,常见的外部因素有资金支持的力度、研究者所在平台提供的资源;内部因素包括性别、种族、个人研究能力等。科研产出的性别差异会造成学者学术地位的不平等[8],由性别差异引起的男女学者在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是学术产出不同的原因。首先,在性别差异感知的实验数据中,对性别的社会认知中男性通常被高估而女性被低估。为了在学术和其他领域成功,有效的妥协很重要。女性的权利意识倾向比男性弱[24]。其次,女性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例如家务、抚养和教育子女等,因此女性可投入在学术研究中的时间少且不持续,根据Schiebinger和Gilmartin对美国斯坦福大学中的老师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教师在家务劳动的分配中,女性要承担家务劳动的54%,男性仅承担28%,女性从事的家务量是男性的两倍[25]。O’Laughlin和Bischoff通过对全职做终身教职并拥有至少一个超过16岁孩子的85个男性和179个女性的网络调查,发现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学术和家庭压力,在平衡工作和家庭时获得很少支持[26]。第三,男性和女性在学术资源上的分配不均衡,女性需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但比男性更难获得资金支持。Duch等对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调查发现,女性的学术产出量少于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天赋或者努力上的差别,而是资源获取上的不同,尤其是所在研究机构给予的支持上[27]。最后,在学术合作中也存在女性学者代表不足的现象,随着目前发表论文压力的增加,技术进步带来的跨时空交流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合作发表论文。一般情况下,男性会选择和男性合作,或者女性在合作中更多地作为协作者。Rigg 等在对地理学代表期刊中的作者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时发现,男性作为独作或者男性与男性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占到样本总数的63%,而在等同于名声和业绩的作者位置中,女性学者代表不足[20]

他看着我,目不转睛,看得我浑身不自然。“对不起!我知道我昨天……”“是我不对,让你丢脸了。”秦风抢了我的话茬儿。

有学者把定性方法总结为不可靠的、直觉的、主观的和私人的,与女性气质相呼应,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37]。Nunkoo 等对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中 1990—2015年发表的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中也发现,定性方法与女性学者发表数量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女性学者更偏爱使用定性研究方法[38]

如果说企业是一艘大船,那么企业领导人就是掌舵人,他决定了前进的方向。而用户则是推动企业前行的水,没有用户支持的企业,大船只能搁浅。30年来,郑州先科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离不开掌舵人的带领,更离不开用户的不离不弃。

女性气质在定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别其实是是女性的一种优势。……女性因为天生性别,也或者说我们社会赋予女性性别的特征是要去感受别人所感受到的,然后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从小可能得到很多的锻炼,然后在做质性研究的时候,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会更有效一些”(F2)。女性学者在进行实地调研时,可以充分利用身为女性带来的性别便利。“女性相对来说肯定是别人不会觉得你是个威胁,而且还比较讨巧,就是觉得很有勇气、很坚强,然后大家都很乐于接受”(F5)。但是在目前定量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情况下,定性研究并没有成为女性学者的优势。男性在学术界的优势地位不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而且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学术界的游戏规则是由男性制定的,因此作为实证精神体现的定量方法似乎在无意识中与男性之间形成了共谋共存的关系[39]

3.4 旅游研究主题的性别差异

通过对2000年—2016年《旅游学刊》中不同性别作者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图2),结果发现,首先,女性旅游学者发表文献的比例显著提高。2005年以后,女性学者主导的文献发表的比例处于35%~50%之间,2015年更是高达49.6%。女性学者发表文献比例的提高与女性学者数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越来越多女性学者进入旅游研究领域。其次,男女合作成为中国旅游研究的主要趋势。从2006年起,作者全为男性的文献比例和作者全为女性的文献比例开始下降,与之相伴的是男女合作发表文献比例的提升,2015年男女合作发文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最后,女性旅游学者虽然发表文献的比例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依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方面,男性学者发表文献的比例始终高于女性学者;另一方面,男性学者更倾向于与男性学者合作,女性学者表征不足。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全为男性的文献比例高于男女合作发文首作者是男性的比例。

旅游教育以及旅游研究实践中的性别差异引起了研究主题的性别差异:(1)如图2所示,虽然,女性学者的学术产出在不断增加,但是从存量上来看,男性学者的学术产出仍高于女性。因此男性学者的研究主题相较于女性学者更为广泛。(2)男性学者比女性学者进入旅游研究领域中要早,具有先发优势。“男性关注传统的旅游研究,偏向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比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等,女性的研究话题相对比较新,比如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M3)。(3)学科背景的性别差异也造成研究主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多去读文科,男生都去读理科,那女性的话,她是比较偏向于社会科学,像我们的人类学、社会学这样的一些社会科学,所以在这个方面,那女性如果以人类学为基础的话,她就不太可能去研究旅游经济学的问题,或者旅游企业管理的问题”(M2)。(4)在旅游社会实践中,例如旅游规划、旅游咨询等,男性的进入性高于女性,男性在资料获取以及研究问题的发现上优于女性。“男性的社会关系比女性要广,男性经常担任景区以及政府的旅游规划任务,在做研究时,他更容易获取资料,可获得的资料不一样,做出来的研究也就不一样”(M1)。(5)男女的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看问题角度不同。“女性更加感性,她关注的问题更加微观,男性的视角更为宏观”(M2)。

“此次堰塞湖的溃坝的具体时间难以预测,而往年金沙江汛期洪水是可以根据上游来水是可以根据上游来水进行提前判断和测量的。”云南电网公司生技部主任姚婕说,此次洪峰事发突然,难以预测,而且传播的能量更大、速度更快、破坏力更强,要想跑赢洪峰,就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征途中,民营企业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这次进博会,他们带着“广结良缘”的诚意而来,带着寻觅的眼光在每一个品牌间流转,怀揣着各自的采购清单与合作意向,在这次盛会上与异国他乡的企业“喜结良缘”。而随着一张张合作意向采购订单的签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悄然而变。

图3 2000—2016年《旅游学刊》中研究方法统计结果
Fig.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ourism Tribune from 2000 to 2016

表3 男性和女性研究主题关键词频次以及首次出现的年份
Tab.3 Frequency of research them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male and female authors and year of first occurrence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以2000—2016年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的文献为样本,研究中国旅游学者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并且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探究性别意识对学术产出的影响。通过主客观结合的视角探究中国旅游学术产出中的性别差异,从客观上来讲,中国旅游研究中的学术产出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进入旅游研究,但女性学者在学术产出的数量上以及研究内容上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男性依然是中国旅游研究中的主导。从主观上来看,学术产出中的性别差异非常容易被忽略,未能进一步引起学者们关注学术产出差异背后的性别差异以及不平等。女性旅游学者已经突破了学术职业的进入门槛,但是在我国学术激励高度政治化(国家行政)和学术评价高度专家化(学术共同体)的现状下,女性学者面临严峻的学术职业挑战[27]。从目前来看,年轻学者(80 后和90 后)中的女性数量已经远远超出男性,并且根据目前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中的男女性别比例来看,未来女性会成为中国旅游研究的主要力量,如何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指导女性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将是未来旅游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适应精益化制造的需要,一是要合理规划实训操作区、测量工具放置区、文档资料保管区。按照测量技能要求,规划实训实验设施,做到几何尺寸测量设施规范、安全和方便操作,为学生创造专业的实验实训环境,比如做到测量设备的整齐摆放,配置实验测量样件的货架用来专门放置被测用品,配置工具维护工具等,配置文档资料柜用于存放和保管相关的管理文档资料;二是完善实训实验软件设施规划建设。按照精益制造管理要求,布置实验室6S管理要求、易耗品使用要求、测量设施操作使用维护要求等,让学生在操作实训实验过程中切实执行精益化精神,从职业态度上让学生体会精益制造的内涵。

4.2 讨论

性别对学术产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其中最明显的是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女性比男性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导致女性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的时间少于男性[24-25]。另外,虽然匿名评审制度在学术资源如基金申请的获取以及论文的发表上确保了不同性别学者的学术产出受到公平的审核,但是性别对学术产出带来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女性学者在旅游实践中的性别弱势,使得女性学者在研究问题的追踪上弱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学者在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优势并不能在旅游定量研究的主流中凸显。性别是社会生产关系下的产物[21],性别差异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不是自然问题,这一点在旅游研究学术产出中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旅游研究中性别对学术产出的影响,是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在学术领域中的体现,女性学者在职业中容易表现出满足感,进取心弱于男性,家庭的重要性高于工作,也因此,女性对于学术研究中的性别问题缺乏关注,呈现出较低的性别意识[14]

创造学术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如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与整理文献的能力、生成与厘定概念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于学术前沿的敏感等[40]。学术能力与学者性别在直观上并没有必然联系[41],但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等因素综合起作用。从客观上来看,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产出中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学术产出中的差异往往容易被掩盖,从而被忽略。除了女性的性别意识较低外,还与学术产出的复杂性有关。学术产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有多个阶段,包括研究现象的长期追踪、文献阅读、研究问题的识别、合作者的选择、调研与数据的收集、论文的撰写以及投稿等,每一个阶段性别因素都对学术产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女性的家庭角色使女性投入在学术研究中的时间少于男性;在调研过程中,女性可以把女性的身份作为一种性别策略使得研究更好地进行等。性别在学术产出中起到的作用是复杂且隐含的,因此学术产出性别差异背后的机制,正如性别问题一样,也是宏大的社会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四个“没有变”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对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和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本研究在研究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仅关注了发表在《旅游学刊》的文献,缺乏对英文文献的分析,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选择发表英文期刊,未来可以针对英文学术产出进行分析和对比;其次,本研究中的受访学者均为已经进入学术领域并且具有一定学术成果的女性,样本不够多样化,未来可以丰富女性旅游学者的样本进一步拓展本研究的内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DRY J R.The nature of gender[J].Demography , 1994, 31(4):561-573.

[2]POSEY L.Gender[J].Critical Quarterly ,2016,58(3):94-96.

[3]TAN Lin.Focus on women and gender issues in a changing social system[J].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 , 2004, (5): 63-64.[谭琳.在变化的社会系统中关注妇女和性别问题——读《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的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 2004,(5):63-64.]

[4]HUSU, L.Interrogating gender paradoxes in changing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organisation(s)[C]// STRID S, HUSU L. GEXcel Work in Progress Report Volume XVIII.Proceedings from GEXcel Themes 11-12. LiU-Tryck: Linköping University, 2013:15-25.

[5]XU H,YE T.Change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C]//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ience. London:Routledge,2017:156-168.

[6]MUNAR A M, BIRAN A, BUDEANU A, et al.The gender gap in tourism academy: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s of gender equality[EB/OL].www.tourismeducationfutures.org/about- tefi/genderequity-in-the-tourism-ac,2015-08-05.

[7]MORLEY L.Gender equity in commonwealth higher education[J].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005, 28(2): 209-221.

[8]ZHU Yina, HE Guangxi.Gender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J].Society ,2016,(4):76-102.[朱依娜,何光喜.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社会,2016,(4):76-102.]

[9]ZHANG Wen, LI Youngquan, SU Xinwei.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ourism discipline based on Tourism Tribune from 1995 to 2015[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2016,(5):64-70.[张雯,李勇泉,苏欣慰.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5—2015年《旅游学刊》载文[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5):64-70.]

[10]XU Honggang, LIU Fangfang, PU Hanyi.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geography and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geographical literatures from 2006 to 2016[J].Tourism Tribune ,2018,33(11):139-148.[徐红罡,刘方方,普涵艺.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6年国际旅游地理文献[J].旅游学刊, 2018, 33(11): 139-148.]

[11]PRITCHARD A, MORGAN N J.Privileging the male gaze:Gendered tourism landscap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27(4):884-905.

[12]MUNAR A M, KHOO-LATTIMORE C, CHAMBERS D, et al.The academia we have and the one we want:On the centrality of gender equality[J].Anatolia ,2017,28(4):582-591.

[13]PRITCHARD A, MORGAN N.Tourism’s lost leaders:Analysing gender and performa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63):34-47.

[14]XU H, WANG K, YE T.Women’s awareness of gender issues in Chinese tourism academia[J].Anatolia ,2017,28(4):553-566.

[15]EK R, LARSON M.Imagining the alpha male of the tourism tribe[J].Anatolia ,2017,28(4):540-552.

[16]BASURTO-BARCIA J, RICAURTE-QUIJANO C.Women in tourism: Gender (in) equalitie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J].Anatolia ,2017,28(4):567-581.

[17]BUSOLT U.The gender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gap in Euro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9,43(4):109-122.

[18]FAHMY C, YOUNG J T N.Gender inequality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2017,28(2):285-305.

[19]LOPEZ S A, SVIDER P F, MISRA P, 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promotion and scholarly impact: An analysis of 1460 academic ophthalmologists[J]. 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 ,2014,71(6):851-859.

[20]RIGG L S, MCCARRAGHER S, KRMENEC A.Authorship,collaboration, and gender: Fifteen years of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in selected geography journals[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12,64(4):491-502.

[21]WANG Ximin, CUI Baisheng.The productivity puzzle in economic research:Academic contributions and gender inequitytaking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rom 2000 to 2012 for example[J].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 2014, (10): 119-130.[王西民,崔百胜.经济学研究中的产出之谜:学术贡献与性别不平等——以《财经研究》(2000—2012)为例[J].财经研究,2014,(10):119-130.]

[22]PLEUN V A, INGE V D W, PETER V D B.Gender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A persisting phenomenon? [J].Scientometrics ,2012,93(3):857-868.

[23]OGBOGU C O.Gender inequality in academia: Evidences from Nigeria[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2011,4(9):1.

[24]VALIAN V.Beyond gender schemas: Improving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in academia[J]. Nwsa Journal , 2005, 20(3):198-213.

[25]SCHIEBINGER L, GILMARTIN S K.Housework is an academic issue[J].Academe ,2010,96(1):39-44.

[26]O’LAUGHLIN E M, BISCHOFF L G.Balancing parenthood and academia: Work/family stress as influenced by gender and tenure statu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5,26(1):79-106.

[27]DUCH J, ZENG X H T, SALESPARDO M, et al.The possible role of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academic career-choice risk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ublication rate and impact[J]. Plos One ,2012,7(12):e51332.

[28]HERRING S C, MARKEN J A.Implication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for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Womens Studies ,2008,37(3):229-256.

[29]VERDONK P, BENSCHOP Y W M, DE HAES H C J M, et al.From gender bias to gender awareness in medical education[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09,14(1):135-152.

[30]GURIN P.Women’s gender consciousness[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5,49(2):143-163.

[31]ZHANG Hongmei, LU Lin.An initi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a[J].Tourism Tribune ,2004,(3):77-81.[张宏梅, 陆林.国内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J].旅游学刊,2004,(3):77-81.]

[32]CHEN Yu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Analyzing a Citation Space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4:75-85.[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5-85.]

[33]NIU Jianlin.A review of studies on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1,(12):279-283.[牛建林.中国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79-283.]

[34]WANG Jinwei, LI Xue, HU Tianshu.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entary on tourism education nearly three decades[J].Heilongjiang Education , 2008, (5): 13-16.[王金伟, 李雪, 胡天舒.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进展与述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5):13-16.]

[35]TANG Lihua.The review and foreca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J].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11,(18):75-80.[汤利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75-80.]

[36]SONG Ziqian, WU Qiaohong, LIAN Yuejuan, et al.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ourism Tribune from 2000 to 2004[J].Tourism Tribune, 2005, (4): 80-84.[宋子千, 吴巧红, 廉月娟, 等.回顾与展望:2000—2004年的《旅游学刊》[J].旅游学刊,2005,(4):80-84.]

[37]FENG Ling, SHI Peihua, LIU Jiafeng.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8: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domestic journals and paper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 2011, 30(2): 239-248.[冯凌,石培华,刘佳峰.基于期刊论文时序特征的中国旅游研究30年历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39-248.]

[38]NUNKOO R, HALL C M, LADSAWUT J.Gender and choice of methodology in touris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63:207-210.

[39]WU Xiaoying.When knowledge meets gender—Controversy in feminist methodology[J]. Sociological Study, 2003, (1): 30-40.[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J].社会学研究,2003,(1):30-40.]

[40]XIAO Chuan.What is academic ability?[J]. Basic Education Review ,2008,(7):95-96.[肖川.何谓“学术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08,(7):95-96.]

[41]RODGERS R, RODGERS N.The sacred spark of academic research[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 ,1999,9(3):473-492.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Output of Chinese Tourism Scholars:Based on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ourism Tribune

LIU Fangfang1,WANG Hui2,XU Honggang1,3
(1.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82,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3.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ourism educa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to receive tourism academic education,and increasing number of female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ourism research, exerting an increasing influence.However, huge differences and even inequalities still exist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scholars.Foreign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weak position of female scholars in the tourism academia.Thei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umber of female scholars holding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s less than that of male scholars,which implies under-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scholars.Currently, research 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field lacks attention.In this paper,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approach i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output of tourism scholars by selecting articles published in Tourism Tribune from 2000 to 2016 as samples.This article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uthor structure,the number of authors,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the methods adopted and the research themes.This paper also selects some scholars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outpu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tourism academic output.Chinese female tourism scholars are younger than male tourism scholars, and will soon become the main group in the research field.The number of female tourism scholars’output is always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male scholars.According to the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used,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This situation makes female scholars who often adopt qualitative research are more difficult to display their advantages under the positivist paradig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mes, female and male tourism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topics.The former tends to focus on social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while the latter tends to focu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ractices.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of the the inter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sciplin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ademic earnestness, gender structure of tourism edu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urism research practices and other factors all play a role in making the differences.Overall,Males dominate the tourism academia in China.The academic output of female tourism scholars has grown from rapid growth to stable.However,gender inequality still exists in academia.

Female tourism scholar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threshold of academic career and will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China’s tourism academia in the future.However, they are also facing severe academic career difficulties.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uide women’s career planning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ademia.

Keywords: female scholars,tourism,academic output,gender differences,bibliometr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9)12-0109-1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12.013

引用格式: 刘方方,王辉,徐红罡.中国旅游学者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基于《旅游学刊》的载文研究[J].旅游学刊,2019,34(12):109-119.[LIU Fangfang,WANG Hui,XU Honggang.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output of Chinese tourism scholars:Based on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Tourism Tribune [J].Tourism Tribune ,2019,34(12):109-119.]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19ZD26)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BAO Jigang)(No.19ZD26).]

[收稿日期] 2017-08-01;

[修订日期] 2018-07-01

[作者简介] 刘方方(1991—),女,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女性旅游、创意旅游、旅游地理,E-mail:fancy0708@foxmail.com;王辉(1989—),女,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地理学,E-mail:wanghui8545@foxmail.com;徐红罡(1967—),女,云南昆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规划、系统动力学,E-mail:xuhonggang@yahoo.com,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王 婧;责任校对:吴巧红]

标签:;  ;  ;  ;  ;  ;  ;  ;  

中国旅游学者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基于《旅游学刊》的载文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