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环境关怀和持续发展出发的大学绿色教育是近年提出的新观念。这一观念目前仅在发展之中,并未达成共识。2000年6月,东北大学开展了关于大学绿色教育的调查活动,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大学显性绿色教育和隐性绿色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试结合调查结果,论述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也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会议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并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中国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提高意识、知识和技术的重大责任。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2.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目前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无疑也反映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高等教育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否认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其次,高等教育体制不合理,文、理、工分家,单科院校林立,专业设置过细,现已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瓶颈”;再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正是改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某些弊端的突破口。
3.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意识将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它又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和新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绿色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对于环境意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我们认为环境意识指的是在一定哲学理念下人们的环境素质,既包括理论认识也包含实践要素。具体而言,包括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环境心理意识等四个内涵。2000年6月,我们对东北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环境伦理意识较好。所谓环境伦理,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究竟以何种关系相处的问题。许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人是宇宙中心,是万物主宰”,信仰人类的价值和人的创造性潜力,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全球生态的恶化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调查表明,广大同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其中95%的调查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而仅有5%还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这表明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较强。
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但调查显示,仅有33.3%的同学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80%的同学对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的敏感度。
学生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一般。环境保护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各个角度去考虑,并加以综合,从而解决环境问题。这就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与国家方针政策,环境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相对来说,广大同学环境法治观念、环境政治观念较强,但在环境与经济关系上,认识到环境已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却没有意识到二者是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也就是说,没有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生环境心理意识淡薄。环境心理意识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美的鉴赏和感悟,人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同时努力使环境意识转化为一种心理自觉,使人每时每地都感受着环保之必要的存在,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自觉维护生存环境。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环境要求较高,但不能形成一种心理自觉,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总的来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同学虽有较明确的环保价值观念,但在行为上表现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也就是说,在“知”和“行”上差距较大。
2.大学显性绿色教育现状
所谓显性绿色教育,是指包括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选修课、讲座以及对毕业设计进行环境分析在内的与教学相关的环境教育。调查显示,大学显性绿色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要。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环境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中国整体的环境教育体系极不完善,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严重不足,社会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继续环境教育几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独立承担环境教育的重任是不现实的。大学的教育体系也不完备,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陈旧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材建设严重落后等等。
学科分类的局限。传统科学分别沿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独立的发展,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又过早的实行文理分科,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环境教育训练。学校除了环境院系外,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同学很难受到环境专业教育,这就极大的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了。即便是环境科学类的环境科学、生态学的专业,也由于忽视人文教育,而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专业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学科管理体制的滞后也使得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学科专业分布不能及时适应变化着的情况,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部分院校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经济上受到严重制约。我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和专科院校,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装备普遍较差,办学经费极为困难,仪器设备老化,环境类图书匮乏,教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3.大学隐性绿色教育现状
所谓隐性绿色教育,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使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环境意识内化,进而能自觉自愿的投身环保。调查显示,大学的隐性绿色教育不容乐观,有些环节甚至是空白的。
首先,表现在校园环境上,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亲近,体验到深层的生态伦理。但调查表明,广大同学对校园环境状况不甚满意,认为校园环境整体状况一般,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其次,表现在校内的管理与服务上,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在教学、实验、科研、生产及生活各环节推行全面环境管理,各个服务部门也应在服务过程中体现绿色。但目前大学的管理与服务却仍然遵循传统的模式。例如各校学生食堂不顾有关环保规定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方便袋,有违环保宗旨。
再次,表现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淡薄,环保行为的自觉性较差。
三、深入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对策分析
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实施绿色教育的共识。加强绿色教育既是教育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也是教育实践上的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使决策层、教师、学生达成共识,共同促进绿色教育的开展。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整体优化课程结构。要使绿色教育计划,进课堂,进而将绿色覆盖所有教育过程和一切教学领域。为此,首先,要完备课程体系,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要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同时使各门学科都能染上绿色,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要注意多科渗透,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绿色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应当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与工作条件,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其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
建立一个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议各类高等学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清洁生产培训)、对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师资的培训等责任。充分发挥大学的辐射作用,使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传播开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等绿色教育起步较早,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方式已较为成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加强人员的交流,以开阔视野,汲取经验,促进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