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断裂:新时期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以福建省4个农村为例_农村论文

融合与断裂:新时期农村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以福建省4农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福建省论文,为例论文,新时期论文,思想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6]03-0140-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亿万农民是主体,而农村青年则是这一主体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既折射着伟大变革的艰难,更寄托着伟大变革的希望”。① 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及思想状况更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农村青年体。因此,了解和掌握,提升和引导农村青年的思想,是我们更好的实现这场伟大变革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将通过对农村青年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透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青年“心灵”的融合与断裂,以期对农村青年的行为有更深层的理解,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调查的思路及调查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人力、物力的制约,本次调查没有涉及福建所有的农村。我们选择了福州市闽侯县新岐村、泉州市泉港区诚峰村、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和三明市三元区炉洋村4个农村中的青年(本文在年龄上界定为18-35岁的人口)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从地域而言,他们分别是福建沿海到福建闽西北的代表性地区;从政治、经济来看,他们分别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及边缘地区;从文化来看,他们也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因此,这样的选择尽可能的克服了样本上的相对不足,使调查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本次调查主要利用春节青年集中的机会,在2005年寒假完成。

调查试图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生、个人与婚恋、个人与金钱及新伦理精神等5方面对农村青年思想道德进行描述。我们期望在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脉络的同时,也尽力涵容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道德要求的主要方面。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但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加之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文盲存在,因此,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也希望有更深入的理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笔者还在同学的帮助下走访了相应的村庄。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对所得数据用SPSS11.0做了统计,包括描述性分析和交互检验等。从被调查对象的性别看,男性占51%,女性占49%;从学历来看,小学占13.3%,初中占40.8%,高中占32.7%,高中以上的占13.3%;从从事的工作来看,在家务家占30.6%,外出经商占7.1%,本地经商占19.4%,外地上班占42.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与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孤立的一个人是不可思议的;作为社会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集体产生关系。因此,个人与社会的道德态度是认识农村青年思想道德现状的首要问题。

1、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认识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青年是如何看待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呢?以下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一个基本的轮廓。

图表1:有人说:集体与个人可以表达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你的态度:

上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我们的青年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没有陷入个人主义的泥塘。另外,他们在肯定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在走访中,我们就了解到,村委的腐败、社会治安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他们目前最关心的集中点。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这表明,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青年思想的适应性调整,并与时代发展有较好的结合,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好的思想保证。

然而,在另一组数据的比较中,我们又看到当前青年思想的矛盾性。在问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生活会更加宽裕”时,回答“有信心”占到79.6%,如果将回答“一般”的加起来则高达87.8%。这表明青年们具有较强的集体国家观念并且国家的发展很有信心。但是,当我们问及“村委会对帮助本村村民的致富的作用”时,认为“很有作用”的仅为11.2%,认为“一般”及以下的则占到62.2%。可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堡垒的村集体作用的弱化与青年对国家前景的期望之间的反差,已成为青年们思想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既然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么作为个体的个人就必然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形成各种关系。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青年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多以互惠关系为出发点。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回答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利关系”的达到44%。但是,通过图表2,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他人并不是“地狱”,中国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人道精神仍藏留于心中。

图表2:当您同村的朋友由于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您会:

当然,以上的回答是以假设为前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为在实际的处理上也许并不一定如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我们问及“假如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持刀行凶,作为目击者”时,回答“挺身而出,阻止行凶”的仅占到9.2%;并且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数的人会毫不迟疑的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

可见,在契约关系向人情关系提出挑战、生人关系越来越多的冲击着传统的熟人关系的市场大潮中,青年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也逐渐融合进了时代的要求。但是他们心中仍然有宗族观念,传统的重“私德”轻“公私”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

(二)人生观念

有关人生的重要问题的态度将决定着青年们个人的命运,同时也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大的影响。而生活目的是人的生活观念中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决定着人的活动及行为的目的,因此,我们从试图通过以人生目的的调查为切入点剖析农村青年的人生观念。

图表3:您最想要的生活是:

频数百分比

生活过的去,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162 55.1

多赚钱,有自己的事业 120 40.8

追求精神的享受,与世无争

9

3.1

其他

3

1.0

Total 294 10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对于人生目标的看法:过半数的人持“小富即安”的态度。虽然也有相当的人将事业成功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但更多的则是停留在“挣钱”这一较实惠的、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上。

同样,这也反映到农村青年的人生态度上。一方面,农村青年具有了竞争和进取意识。因为当前青年中一心只忙种田的少了,在离开了父辈一直从事或经营的几乎是亘古不变的产业时,当然也告别父辈狭隘的小农意识。另一方面,又存在安于现状,易满足的传统意识。这样的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由于农村的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这样的条件让他们在心理上就有自卑、无奈或者羡慕的心态,当然,一旦有所改变也就不想再“冒险”了。

在面对今后去向的选择时,农村青年同样面临矛盾的选择。在问到“您是否想离开农村”时,有49%的人选择“离开农村”,27.6%的人选择“不知道”,23.4的人选择“不想离开”。当看到那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他们便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但是又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偏低以及生活前景的不确定性,又让他们对迈出这一大步产生犹豫和不安。

可见,社会转型的加速使农村青年在人生的选择上出现了更多的困惑与迷惘,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在人生观上也显得极为强烈。这是新农村建设可以利用的契机,当然也可能成为障碍。

(三)婚恋家庭观念

当然,作为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婚恋家庭观念的嬗变必然也在农村产生强大的“冲击波”。那么,在今天这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婚恋家庭观又有什么变化,呈现出什么新的特征呢?这些变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变革又有什么影响?

在婚姻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选择了更加宽容,更加现实的态度(具体见图表4)。但是,当问及“婚外情也是否正常的”时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有48%的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如加上基本不同意的话则达到72.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农村青年在性爱观方面正走向宽容;但是并没有完全的“西化”,珍视彼此的忠诚与专一。

图表4:

有人说:“婚外情也是正

对于婚前性行为,您

频数 常的,无须大惊小怪”,对 频数

的态度是:

此您的态度: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12.2% 基本同意60.2%

只要双方愿意,无需指责 23.3% 基本不同意

34.7%

只要双方愿意,无需指责 64.3%

不同意 5.1%

一个年轻寡妇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决定

频数

终身不再嫁了,您认为:

品德高尚,值得提倡 18.4%

精神可贵,但不值得效仿46.9%

封建传统,过于古板 11.2%

说不清楚

23.5%

在家庭方面,农村青年的家庭观相对于城市青年而言较为传统。对“假如条件允许的话,你会选择搬出单独住,还是同父母一起住?”的问题,选择“搬出去单独住,远近无所谓”的只有16.3%,而选择“同父母一起住”则占45.9%。而且这样的选择从前文所述也可以得到印证,因为有55.1%的人想要的生活是“生活过得去,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

可见,当前农村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也透视出了当前青年彰显自我、崇尚自由的心里特征,这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他们身上也表达出了社会变革中新旧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与矛盾中的迷惘,这对以“乡风文明”为标准建设的新农村而言则需要引导与提升。

(四)金钱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不再是谈“性”变色;同样也不再有“钱”变色的束缚。那么,现在他们的金钱观有那些变化及特点呢?

关于金钱的作用。在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态度上,对其基本同意的达到52%,而基本不同意的只有18.3%。可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到农村金钱的作用已被极度的放大,这将是新农村建设所要合理解决的问题。

关于金钱的处理方式上。农村青年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们对中国“亲兄弟明算帐”这一俗语的回答给了我们较为清晰的认识。见图表5

图表5:对“亲兄弟,明算账”这一观点,您的看法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突出的变化。当前农村金钱的主要用途主要在三个方面:用于个人消费、用于结婚及用于子女教育(未婚者倾向前者,已婚者倾向后者)。同时,在财产观上也表达出了超越父辈的长远眼光。对父辈们将钱都放在家中或存入银行的财产积累方式,如个案4和5所言,青年们显示出了极为不同的态度。

个案4:我叫我爸把钱拿去买保险,他就是不听,偏说这钱还是放家里安心。真是老古董!

个案5:这钱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怎么能拿去开店铺呢,万一赔了怎么办?

关于致富的途径,认为致富最主要的因素是“勤奋努力”、“头脑灵活”和“懂科学技术”的达到72.5%;而对“有关系”这一选项则只有3.1%的人。可见,虽然金钱可以实现发家致富,拥有洋楼、小车和大笔存款;但是,在金钱的获取上青年们的态度则旗帜鲜明。

以上的种种态度表明,青年们摆脱传统的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的束缚,具备的“闯市场”的基本条件;但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钱成为农村青年事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那是不是我们的青年已滑向拜金主义的泥潭呢?应该说还没有,但却是我们应该警醒的一个问题。

(五)新伦理道德观念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相对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和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新事物,当然也孕育与发展着新的伦理道德。所以,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将环境、法治等等新的观念纳入我们的视域。由于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偏低,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没有将网络伦理纳入其中。

在环境伦理方面。当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或正在折磨着城市的居民时,在农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是有的地方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调查的结果却是相当的积极,调查表明,有95.9%的人认为“环境很重要,要加强保护”。可见,现今农村青年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后果应当说有着明确的认识,当然,也存在问题这在下文将进一步叙述。

在契约法治方面。由于法治观念在农村仍与传统的宗法思想有着较强的冲突;所以,我们将之纳入考察的范围。从上文中对“对亲兄弟,明算账这一观点”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契约精神在青年的身上已得到进一步彰显。在对买到假货的态度上,有72.4%的人会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此外,在对待遗产纠纷上,我们也了解到现在女孩不再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越来越多的农村女青年参与父母的遗产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传统的家族宗法势力的衰落,法治已渐上升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

四、调查结论

(一)随着个人意识及开放务实等精神的彰显,多数农村青年已经融合进了改革的大潮。通过上面的数据及相关分析,我们看到他们具备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适应了新的经济形态:第一、主体意识的张扬。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被封建纲常伦理所湮灭,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机制所湮没。“可以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们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并以极其明快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自我的自由、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发现风险等等”。② 第二、开放务实及契约精神的彰显。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他们的思想已经告别封闭、空谈,同时宗法血缘维系的人情关系在他们身上也逐渐削弱。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青年身上也呈现出许多“断裂带”。面对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内心世界存在太多的不适与困惑,在“见过世面”的农村青年的心中依然难以定夺,产生了长长的“断裂带”。第一,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道之间选择的两难。这样的斗争和融合主要表现为:首先,价值参照系统混乱。一方面是以家族和宗族为轴心进行管理的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强的契约精神与竞争意识不断的生长。其次,人格独立与依附心里共存。全新境遇的影响,他们追求现代的道德,强调独立的个性,张扬个人的价值;但与此同时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现代特征的背后则是内心深处有着挥之不去的强烈的依附意识、自卑意识和男尊女卑等封建意识。最后,物质与精神的错位。一旦有钱,许多人则把钱花麻将、扑克的“战斗”之中。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也是我们在走访过程中的一个最为深刻的感觉之一。第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矛盾突显。在前面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认为“环境很重要,要加强保护”的人高达95.9%;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做到。我们只要走进农村就可以深深体味到这种落差。同样,如大家都知道“远亲不好近邻”;但是邻里之间因山林田界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以上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青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较明显的脱节。

注释:

①郝杰英 刘俊彦 杨长证.新跨越:当代中国农村青年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②转引自:曾盛聪等.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209.

标签:;  ;  ;  ;  

整合与断裂:新时期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以福建省4个农村为例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