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图书馆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图书馆的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年来众多国家十分重视的基础性项目。2001年4月文化部在国家图书馆主持召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第一次联席会议”,标志着筹备多年的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政策、环境、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顺利推进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正因如此,要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首要的就是科学的分析其建设所处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准确地把握其面临的突出问题,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难点进行探讨,并对如何稳步发展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与现状
最早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论述应追溯到20世纪中叶。1945年7月,Gannevar Bush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s Monthly)上,发表关于Memex信息机器的构想,首次谈到了数字图书馆的观点。
数字图书馆建设始于1993年9月。美国国家基金会(NFS)、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联合提出“数字图书馆倡议”,并投资2400万美元给伊里诺斯厄巴纳一尚别恩分校,密西根大学安伯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拉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同年9月,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更是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热潮;2007年10月1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2008年-2013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战略及目标①,在这些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国会图书馆近些年实施了“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保存项目(NDIIPP)、国会图书馆网络资源存档项目(LCWA)、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等一系列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②,使得数字资源数量不断增长。除此之外,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也在加紧建设数字图书馆,如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计划、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与情报处理振兴事业协会联合倡导的“电子图书馆先导”计划、连接欧洲各国国家图书馆的“Gabriel”计划、七国集团的“G7电子图书馆”计划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追忆”计划等,都是国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标志性工程。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试验、规划已经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探讨初见于1994年。1997年7月,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包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施开创了多馆协作整体研发数字图书馆的先河,其成果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1999年11月12日,国家863项目组与首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签约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③。2000年4月成立了以文化部为召集单位、22个相关部委单位组成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以确保工程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初步搭建起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管理架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海量数据库软件的引进开发和数据仓库技术开发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并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单位所进行的技术使用和引进技术运用等工作,达到了国际同期水平,为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我国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如“数字式图书馆试验项目”、“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项目”、“教育部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项目”等。我国数字图书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经历,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由国家性、区域性、商业性以及个体性图书馆组成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④。
另一个层面,各种图书馆联机馆藏、电子出版物(网络报纸、期刊、图书等)、商用信息数据库等大量涌现,网络信息资源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早在1997年2月,Lycos的WWW网页已超过34亿个。因特网每天发布14万件新信息(总量约450MB),全网提供的信息总量逾20TB⑤。中国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初具规模,这也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先决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已经相继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互联网(CHINANET)已经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实现了科学院百所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连接了300多所大学;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也在24个省市建立了站点⑥,这些已有的网络平台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其次,我国的有线电视网(CATV)覆盖面广,现已有7800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三网并用,特别是初步形成的宽带、双向传输网络⑦,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的、国际间的互联方式。另外,我国电子出版物飞速发展,全国各出版机构已出版了数千种电子出版物,国内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电子版图书、报纸和期刊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国内出版发行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日益丰富,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源数据。
二、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理性定位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可以说使传统图书馆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虽然数字图书馆进入我国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其发展水平十分迅速,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在图书情报学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许多文章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状况分析表明⑧,数字图书馆建设在近十年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科学中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因此,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进行理性的定位,积极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1)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工具,同时也是基础
数字图书馆通过内容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能够有效地打破时空限制,缩小或消除信息鸿沟,其使命是以有组织、具权威的方式,直接将数字和非数字信息提供给用户使用。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可以更加广泛、方便、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类知识的普遍存取,只有通过组织数字资源并提供网络化知识化服务,才能有效发挥图书馆丰富馆藏的效用,才能与迅速发展的数字信息环境和不断增长的新兴用户群有效结合,也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用户信息能力⑨。因此,不应仅仅将数字图书馆看成是一种技术或者工具。作为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组织、管理、保存和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构建起公共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应对信息社会需求的数字信息网络,催生和支持新的信息组织与服务的基础机制,创造和发展新的服务模式与能力。
(2)数字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资源与系统,更是新的环境与服务⑩
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人们历来重视自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其服务的网络化,这无疑是必要的,而且今后还需要加快推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11)。但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及其服务仅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部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目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核心已由“面向资源”“面向技术”转变为“面向用户”。然而,信息的多元化和庞杂性等特征给用户带来了新问题。一方面,由于资源来源不同、资源类型差别、数据库异构等问题使得资源难以统一展现给用户,用户往往需要通过多个平台入口检索资源;另一方面,海量的数字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与存储,面临着资源重复的问题。正因如此,数字图书馆正试图突破管理、技术等障碍,将数字资源和服务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下,实现信息资源检索、发现和获取的一站式服务。作为知识的枢纽,数字图书馆旨在保存数字内容的各种数字存档计划的补充,帮助我们改善对文化与科学遗产的保存和利用,从而将信息技术、教育和文化三者在当代图书馆服务中联系起来,根本上为用户提供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环境,提高用户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具体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与方式将随着用户环境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要避免用图书馆固有的模式和界限来限制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利用。
(3)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规划与项目实施的有机结合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通过三期的建设,初步建立了面向高等教育的文献信息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文化部的国家图书馆通过二期数字图书馆以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累计了大量拥有版权的数字化资源;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系统也针对各自行业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通过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构建了因特网环境下信息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国家文化部以及各省市科研结构先后资助了400多项数字图书馆相关的研究项目(12)。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立项数量、项目地区分布、项目来源等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掌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各级研究机构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将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计划,并做好全面的规划工作,是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需要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结合起来,与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科文献中心结合起来,与各馆各地区文献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的数字资源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过程,但同时也遇到较大的阻力。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在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运行管理、人员培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矛盾:
(1)“联合共建与重复建设”的矛盾
数字图书馆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平台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资源传输到全国各级基层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服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等项目累积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250TB,其中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180TB,包括全文文本、全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全文数据总量已超过1.15亿页,内容包含极具特色的金石拓片、西夏古籍、敦煌文献、民国期刊、地方文献、年画图片、地方志全文影像、在线讲座、在线展览、送书下乡精选图书,“文津图书奖”中文图书等。此外,国家图书馆还通过商业渠道,购买了方正中文电子书资源39万种共计660万册,购买了属于西文善本的西方近现代经典学术著作33多万种,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1473年到1926年出版的历史、宗教、文学、经济、法律、政治等领域的珍贵文献(13)。
然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陈旧的固化观念,使我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无法有效地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各个数字图书馆试图通过不断扩大其规模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结果形成各自为政、彼此孤立和难以协调的现象,馆藏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胡锦涛总书记曾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一事作过“要抓紧建设,快见成效。同时要防止重复建设”的重要批示;李岚清也就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问题作过“要防止重复建设”的指示(14),但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优势互补”的原则并未实现。2001年,全国各地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加起来约有36亿元的规模,其中90%是重复建设;在收入《中国数据库大全》中的1028个文摘、索引、专题数据库中调查发现,理工科(包括工业类)数据库重复率约占27%,社科类数据库的重复率约占42%;“中国医药信息”网中50万条信息的大多数与《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卫生大类重复;《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及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的重复也相当多;《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与《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雷同重复就更多(15)。在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各单位都是站在本部门的实用角度进行建设,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分工与协作,使得资源共建共享难以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一方面要求信息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影响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质量、发展规模。
(2)“服务综合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由于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演进,图书馆服务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借阅服务到参考服务;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从按时服务到及时服务;从在馆服务到多馆服务、馆外服务;从在线服务到全球化服务的发展过程(16)。我国理论图书馆学家范并思认为,数字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可能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最终将创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17)。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达到高潮,数字图书馆服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实践。数字图书馆将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实现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范围广泛的综合性服务方式。至此,数字图书馆已具有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资源共享化的新特征(18)。
目前,“以用户为中心”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界的共识。这一理念从数字图书馆兴起到现在得到不断地深化和践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架构于用户需求之中,通过网络把资源带到用户身边去,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图书馆界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实践,改变“我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服务方式为“用户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创新服务,信息服务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服务(19)。然而,数字图书馆用户是多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因此在浏览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又一难点问题。
(3)“资源共享性与知识产权独占性”的矛盾
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所谓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指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以文字、数值、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编码,以运用数字信息的存储技术进行存储,并根据需要再把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还原成原来的信息形式(20)。目前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购买、数字化加工、网络资源采集、网络资源导航、受缴、受赠和交换等,图书馆可根据数字资源的对象类型、版权状态、许可模式和存取方式等确定相应的建设途径,尽可能采用多种途径建立和丰富数字馆藏。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书馆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否构成了对版权作品的非法复制以致侵权。如果简单地将图书馆数字化的行为定为侵权,图书馆将无法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因为数字图书馆运作的基础是各种文献资料;但如果不将图书馆的行为视为侵权,就会损害版权所有者的利益(21)。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将作品数字化定性为类似于翻译的演绎行为,认为作品的数字化过程凝聚了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不存在侵权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品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一些国际惯例和公约也倾向于将作品数字化认定为复制行为(22)。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信息与传输,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对它们进行使用和传播时都可能会产生知识产权的问题,例如信息资源网络传播与传播权问题、数据库的版权问题、网上信息资源下载、链接与侵权问题等(23),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复制权问题。根据现行《著作权法》中关于权利保护期的描述,可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分为已逾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和尚在保护期内两类。进入公有领域的资源不再受版权限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增加,可以择优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采用免费开放的方式为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一时无法判定是否进入公有领域的资源,为了方便研究人员及教师、学生的使用,可先推出目录、文摘等形式进行免费服务,以敷使用之需;对于尚在保护期的数字图书及文化资源,现行《著作权法》规定,在“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和“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的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所以对于这些资源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还有一定的空间。另外,对于国家项目投资所产生的一系列数字图书及文化资源,由于在建设初期已经明确版权,部分能通过自建的网络平台免费开放使用,则只需要进行再次整合,合理利用。当然,对于教育迫切所需,需要大量使用的商用数字图书及文化资源,也可以通过国家采购计划,由国家进行统一采购,依靠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向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取得批量授权,妥善解决所需数字资源的版权问题。
(4)“运营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信息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在既保证数字图书馆公益性的同时,又通过适当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是构建中国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的基础。1999年人大、政协组织专家考察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时,专家提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是国家投资购买的,是公益事业,在不考虑版权的前提下,把这些图书上网并收费(24)。数字图书馆从文化、教育功能的角度看,是一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从市场角度看,是一项信息产业。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一种财富一种无形商品,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思维创新与体制创新,将运营的公益性与产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几十年来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数字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方面仍出现了行业应用不平衡的局面。许多数字图书馆系统针对的主要是特定的用户群体,开放共享不够,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最大效益。这些系统内,不同数据集对于信息资源揭示与描述的粒度偏大(更多的是出版物单元或论文单元,没有深入到知识单元或内容单元),能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深度不够,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教育行业的应用,主要表现有:资源建设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面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图书和文化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资源共享难以开展,数字图书及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标准不同,在技术上缺乏有效的转换手段,数字图书与文化资源在教育领域不加处理直接应用,很难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数字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信息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供文化休闲、开发智力资源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使不同系统通过国家级层面构建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服务于基础教育,通过构建面向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促进资源进课堂,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从业人员去职化与专业化”的矛盾
图书馆人一向以高于普通大众的信息素养著称,更何况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如果说危机是永远无法避免的话,至少图书馆人能够比别人更有先验的信息敏锐性,从而去调整职业方向、组织方向、战略方向与服务方向,毕竟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然而,在我国图书馆员去职化现象严重,程焕文教授等进行的“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项目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02年大陆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中,40.9%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流向除图书馆学教学和实践单位以外的其他行业;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越高,博士生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为62.5%,硕士生为58.8%(25)。随着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多样化,图书馆对馆员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许多图书馆在招聘时仅对岗位做出要求而并不区分专业,只要能够胜任该岗位工作,无论其专业如何均可以进入图书馆;有的馆甚至明确限制图书馆与情报专业毕业生的进人比例,优先考虑其他专业,如计算机、外语、理工类等,以增强图书馆技术实力,而对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需求下降。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知识结构。张晓林认为,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26)。美国学者艾伯特(A.Albert)指出,技术能力换来技术自主权,职业群体向上获取专业地位必须掌握非门外汉所能够获得的高度专业知识,并且重视完成某种工作的能力(27)。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在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后,具有较高的信息敏感度以及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服务的专业能力;而没有受过专业学习、训练的人员充实到图书馆的队伍中,削弱了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
四、对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在数字图书馆的实践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胡昌平教授详细地比较了包括美、法、德、中等6个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推进模式(28),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共性在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强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就无从谈起。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和本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我国,要建设好数字图书馆必须从国家的全局出发,要从图书馆情报事业的整体出发,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投入的原则,由国家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广泛联合。不仅要取得政府部门在政策、法规上的支持与宏观调控,而且要取得信息产业领域的鼎力相助;既要得到高等教育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的指导,又要充分与软件商、技术商、供应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
同时,非技术因素也将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如经费问题、版权问题、效益问题等。我们也认识到,数字图书馆的缺点也正是传统图书馆的优势所在。正因如此,“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许多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融合体(29),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献数字化,也不仅仅是将网上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而是需要对依赖于数字的或纸质的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由此也引起了对现存图书馆的功能与业务的重新定位,目标和挑战在于避免目前图书馆存在的数字资源之间、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情况(30)。目前,实现完全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我国的图书馆建设正处于以数字图书馆为主、实体图书馆为补充的复合图书馆形态。针对于这一现状,在服从国家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的战略前提下,需要从馆藏建设、用户服务、运营管理、人员素质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联合共建与重复建设”、“用户服务综合化与个性化”、“资源共享性与知识产权独占性”、“运营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业人员去职化与专业化”的矛盾。
(1)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数字图书馆的根基是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组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为并存的复合形态,其数字化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由馆藏部分文献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的学科及专题数据库;再一部分是引进在线或离线电子信息的数字化重组信息。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出台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使得现有各上网单位的信息资源大多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分散、交叉重复、规模有限和受利益影响的封闭状态。所以需要各类图书馆和信息部门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按照分工和统一标准,快速高效地建设一大批具有利用价值、各具特色的在线数字化信息资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该侧重五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平衡电子资源与印刷型资源的比例。
由于电子出版物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数字图书馆馆藏发展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电子资源上,据统计,世界各大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比重都在不断上升,但从发展趋势而言,由于纸质文献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长时间内仍然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龙头,以省级以上和重点高校为基础,按照协调分工,针对各馆藏基础、特点、分类、服务对象等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将部分现有馆藏印刷型文献数字化。对那些拥有善本、珍本、孤本的珍贵文献,以及通用性、利用价值较高和读者需求量大的书刊,应该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及时通过网络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
第二,重视网络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搜集。
网络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今年来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包括了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信息发布、专家学者的主页、学术论坛、专业新闻组、组织机构网站等。如中国互联网上可利用的社科类信息资源大致有:①我国政府部门可提供3000多个数据库及具有权威性的大量政治、经济、行政管理等信息,约占全国社会信息资源的50%左右;②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可提供我国正式出版的核心和专业期刊约3500种;③我国已建成的五大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科研、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信息(31)。上述网络信息,包括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通过深度的开发和收集可以直接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为广大用户所用。这是直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上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
面对庞大的、多类型、多介质、多格式、多传递渠道的信息资源,用户对其有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就促使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朝着整合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图书馆馆藏管理的主要方式。形成普遍整合化的信息资源体系是当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评价一个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时,信息资源整合化程度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是关键的考察要素。例如,康奈大学就提出了“实现图书馆内的资源整合,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的战略目标。
第四,协调馆藏拥有与获取的平衡。
传统图书馆时期的馆藏发展主要是以收藏为中心,即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对象和任务,按读者需求、所属机构的任务及图书馆的目的进行馆藏的收集、整理、提供使用。H.Bart和M.B.John比较了以拥有为基础的图书馆模式和以使用为基础的图书馆模式(32)。可以看出,先进数字图书馆馆藏发展的趋势是以使用为导向的,使用是拥有的外在延伸,而拥有则是使用的内在基础,数字图书馆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拥有与使用之间获取一个平衡点,如何确认所需的信息资源中,哪些应收藏为实物、哪些可以通过馆际协作获得、哪些可以依靠网上查询索取。面对信息环境的巨变,数字图书馆采用了一系列的新兴技术,ARL的调查报告就明确指出,其所属的图书馆采用的新方法有:广泛收藏E-Resource,重新定义馆藏概念;提供用户可获取的广泛的E—Service及其工具;重视图书馆空间,支持学习和研究;强调教育技术服务和信息素质;在图书馆创新和增强服务中进行机构重组;重构学术交流体系;为不受重视的活动寻求机会(33)。
第五,形成特色数据库。
由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对服务范围的巨大扩展和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能力的提高,只有建设具有馆藏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才有意义。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单位,应该从特色馆入手,加强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以提高本单位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国内有些图书馆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值得大力推广,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建立的“孙中山全文数据库”;汕头市图书馆负责建立的“潮汕美食数据库”;河南省图书馆建设“中原文化资源数据库”;福建图书馆开发建设的“港澳台专题数据库”等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2)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用户中心,深化服务
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是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作用于社会的具体形式,也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数字图书馆中的用户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也不必亲自到图书馆,就能查阅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成文献查询、预约、续借等功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延伸到了馆外,其主动性、适应性大大增强。由北京大学CALIS管理中心负责起草,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八家单位合作完成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被列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考虑制定的第一个指南,该指南凝聚了当前我国主要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的理念共识和相关经验,对于全国图书馆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各馆间合作发展、资源共享、联合保障,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面向用户建立开放服务体系。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服务相对封闭,而数字环境下的复合式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则是开放性的。所以,先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就是致力于建立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信息资源库,这样就可以使大量杂乱、分散的网络资源有序化,同时其自身馆藏也不再局限于本馆的物理馆藏,全球网络上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被认为是馆藏资源的一种。对于用户来说,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将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其资源将更容易彻底的、全面的面向用户开放,使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从而扩展了用户的获取范围,呈现出一种全开放的状态。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的INFOMINE网络学术资源虚拟图书馆(34),就实现了支持分布式、异构信息共享的系统,能够对搜索引擎、专业指南系统和专业导航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专家和机器整合在一起进行资源收集、创建和管理,是数字图书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开放服务体系的成功典范。
第二,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不断形成与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能再局限在单一特定信息资源体系中。为此,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和参考咨询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将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数据库集成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上,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集成,使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能使用户能利用统一的表达式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咨询,一次性获得各种原文信息;另一方面,一站式服务需要满足信息交流与检索的实时双向性需求,实现用户使用信息全过程的集成。现阶段,在复合式数字图书馆中,存在着另一种方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即服务中介,如欧洲的Renardus项目,自2000年以来,该项目正努力构建一个单一的基于Web的中介服务,其目标就是为遍布欧洲的分布式网络科学和文化信息资源提供跨库检索和跨库浏览(35)。
第三,逐渐普及个性化服务。
2000-2009年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的论文2500—5000篇,用检索式(G25+G35)对CSSCI数据库分类号字段进行了检索,获得图书馆情报学论文37705篇,用检索式(数字图书馆+G250.7+G254.36)分别对关键字段和分类号字段检索,获得数字图书馆论文3580篇(36),并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引文状况和论著分析,可以发现个性化的用户服务方式是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各种图书馆之间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图书馆不再是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唯一机构。这对转型时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起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图书馆必须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开创独具本馆特色的服务项目,创立属于本馆服务的服务品牌,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数字图书馆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以更直接、交互、实时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的环境和服务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为图书馆的生存奠定基础,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简化的、直接的用户界面及专深的信息内容,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信息检索环境。目前国内外围绕着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体系,相继研制、设计、开发了许多种个性化服务系统,例如ilumina、Citeseer、Fab等项目。其中较为成功的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发的Mylibrary系统和中国人民大学自行研制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Dlpers)等,均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和欢迎。
第四,开发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数据库,爆炸性增长的信息资源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人们需要的个性化信息却更加分散,网上信息具有的分布、动态变化、结构复杂等特点使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和资源迷航。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高效全面地获取所需知识及最新信息,如何提高网络的主动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开发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地图服务也是一种信息服务项目,其智能性非常高,且查阅功能强大,查阅内容多,查阅过程简单方便,查询结果简单明了,通常以可视化检索的方式服务。现今,主题图这种强大的技术工具,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跨语言检索、跨库检索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体系框架中。
(3)数字图书馆运营管理——统一标准,技术攻关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模式,具有自身特有的管理要求、运行规律和服务功能。管理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代图书馆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遵循统一标准和规范。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库必须由众多单位和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参与。我国数字资源的标准制定工作一直处于研究和制定的过程中,国家重点课题“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已有阶段性成果;2004年6月科技部重点项目“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发布了子项目成果《基本元数据应用规范与著录规则》;2004年12月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项目发布成果《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应用方案研究》;国家图书馆也于2005年3月发表《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报告》。这些规范是推动中国数字信息图书馆资源发展的先决条件。总体来说,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首先要遵循有关国际和国家标准;无相应国际和国家标准时,要遵循行业标准;无相应行业标准时,可考虑遵循其他数字图书馆系统所普遍认可的相关规范,从而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创造条件。同时,在标准的具体应用中,各数字图书馆建设机构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标准应用指南。
其次,要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在从藏书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变过程中,图书馆拥有的和可存取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多。数字化资源的持久保存也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要考虑数字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永久保存,包括数字存储媒介的保护和转移,数字格式的处理、选择的相关软件和硬件等;另一方面,要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战略角度考虑分布式、异构的虚拟信息资源的永久保存,以确保对购买信息资源的永久使用权。这就必然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使数字资源的传输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同时也变得更不容易受控。一方面,图书馆应自觉尊重和保护作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和保护手段,尽一切努力保护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保存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科技信息的公益机构,代表着公众对信息的公共获取利益,是社会公众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努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共传播与共享。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战略问题来抓,有利于从长远规划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使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37)。
再次,要注重网络高新技术的追踪与集成应用。网络技术一直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支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技术、OCR技术等的应用,使得文献数字化进入工业化批量生产阶段;自动标引、自动抓取、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对海量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分析与挖掘。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术和安全容器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数字馆藏得到安全、有效的保护。现阶段,RFID、移动手机服务、云计算平台、三网融合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生又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湖北省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硬件系统的建设,将RFID、移动手机服务、虚拟参考咨询等技术应用于软件系统建设中,大大增强了其服务功能,实现了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人员素质——重视人才,构建队伍
在现代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文献处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馆的职能将由藏书建设和文献保障活动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和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培训上,图书馆馆员社会角色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了,他们既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导航者和教育者。数字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不再是以借还为主的管理员,他们将从日常的体力操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为细密、科学的技术活动。总之,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图书馆馆员的中介角色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出版商甚至作者本人就可以直接与读者发生联系,而不必通过发行商和图书馆这些中介环节,读者与读者的联系更为密切,交流也更为频繁,图书馆员作为中介人和知识传递者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数字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解放、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和有创造性的专业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这样一支专业队伍,必须要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放在第一位。从促进国家人才资源建设出发,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强化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队伍素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对在岗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岗培训,并对继续教育的目的、内容、时间及经费、资质管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官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全员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推进图书馆职业化进程。借鉴国际图书馆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我国其他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从业人员水平差异较大等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与我国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并能有效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和规范图书馆员职业,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观念、职业形象、职业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个体行为到团队行为,促使图书馆行业逐步走向职业化(38)。这些举措对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其人力资源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美国国会图书馆(LoC)2008-2013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2008年3月20日。
②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trategic Plan Fiscal Years 2008-2013.http://www.loc.gov/about/mission/StrategicPlan07—Full.pdf.
③王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及网络建设的现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4期。
④申晓娟、赵悦、胡洁:《2005-2009年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综述》,《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3期。
⑤王心裁、吕元智:《当前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2期。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⑦汪金萍:《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教育应用与意义剖析》,《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3期。
⑧参见苏新宁:《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7年第3期;郑俊生:《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热点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年第3期;叶鹰:《图书情报学前沿研究领域选评》,《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3期;李长玲、翟雪梅:《基于硕士论文的我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热点分析》,《情报科学》2008年第7期。
⑨申晓娟、周晨、韩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
⑩张晓林:《让数字图书馆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读〈国际图联数字图书馆宣言〉有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3期.
(11)姚晓霞、朱强:《〈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解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
(12)夏立新、胡守敏、刘枫等:《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基于科研项目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5期。
(13)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国家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http://www.nlc.gov.cn/service/gygtghgy.htm.
(14)周和平:《关于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5期。
(15)王宏亮、那佳:《国家数字图书馆迷雾重重》,《经济观察报》2002年6月17日。
(16)程亚男:《再论图书馆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4期。
(17)范并思:《理论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1期。
(18)王知津、侯延香:《我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大学图书馆学》2005年第5期。
(19)宋晓军:《论数字图书馆理念的十大转变》,《上海高技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年第1期。
(20)庞跃霞、丁申桃:《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探讨》,《图书馆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1)陈清文:《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情报科学》2002年第4期。
(22)王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
(23)阮延生:《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1期。
(24)曹晓霞:《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对策研究》,《图书馆》2009年第4期。
(25)程焕文:《1999年-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展》,《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
(26)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5期。
(27)Labree D F."Power,knowledg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eaching:A genealogy of the movement to Professionalism in Teach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Summer(1992):195.
(28)胡昌平、谷斌:《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业务拓展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图书情报战略分析4》,《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5期。
(29)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3期。
(30)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近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31)孙正东:《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2期。
(32)Bart H,John M.B."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acces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1994):83-87.
(33)ARL Bimonthly Report 225.http://www.arl.org/newslte/225/main.html,2011年06月11日。
(34)INFOMINE.http://infomine.ycr.edu.2011年06月11日。
(35)Lesly H,Leona C,Marianne P."The Renardus broker service:Collaborative frameworks and tool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1(2003):39-48.
(36)苏新宁、李思舒:《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概况统计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5期。
(37)陈传夫、饶艳、吴钢:《转型时期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需求、目标与路径》,《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2期。
(38)陈传夫、王云娣、盛钊、丁宁:《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