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建设创新——“一刊、一网、一微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媒体论文,时代论文,一微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使得该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逐步扩展至全世界。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即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也可以说是网络技术,它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一样都是广泛传播信息的平台。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新媒体带来最大的变化是阅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媒介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阅读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阅读,成为新媒体时代大众的代表性阅读方式。[1]除此之外,为满足阅读环境和需求的变化,电视显示出拓展多种符号表达样式以及与其他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特别是字幕新闻及报摘新闻节目成为其中突出的表现。同时,手机与网络等其他媒体的联姻使手机不再仅具有通信的功能,人们在移动中随时随地可获取、传播和阅读信息。可以说,手机阅读使人们真正步入了移动阅读时代,享受到了自由阅读带来的快乐。
2.阅读内容的电子化
新媒体时代,各种阅读媒介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以显示屏幕为信息载体,即阅读内容的电子化。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无论是借助互联网的实时在线阅读,还是方兴未艾的电子书,电子化形式的阅读内容都使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和高效。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之在网络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图书馆”,读者从网上进馆,全天24小时没有限制,既可在线免费阅读,也可支付一定的费用下载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阅读节奏的速度化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不断膨胀,而人们的阅读时间并未增加,反而因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减少,于是人们需以更快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节奏来满足获取信息的需要。与此同时,阅读节奏的快速化带来的另一结果是人们阅读缺乏思考与深度,浅阅读似乎成为一种趋势。人们更多的是出于了解和扫描的目的去阅读,费时费力的深阅读被认为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义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仍不断出现,且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泾渭分明的固有边界,媒介融合的态势正成为现代传播发展的主流。阅读不再只是获取文字信息,同时更是一种视觉、听觉的享受。
二、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受此影响,不仅各种新型的阅读内容与方式纷纷出现,且传统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各种期刊也纷纷寻求变革。
期刊是人们获取学术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媒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方式,阅读者在徜徉知识海洋时,更喜欢品味纸质杂志带来的“墨香”。随着社会更新知识的加快,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思想需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2]受制于纸质刊物出版发行的约束,纸质刊物的弊端逐渐显露。
1.纸质期刊出版的滞后性
期刊因出版周期较长,新闻时效性相对于报纸来说要弱得多。从一篇稿件的投稿开始,经过审稿、定稿、排版、编辑、印刷等,再通过一系列的销售渠道进入读者手中时,其研究成果的首创性、创新竞争力、影响力和可利用价值已大大降低。虽然经过网络三大出版平台的传播,已实现整体的数字化出版,但学术价值传播的整体滞后性亦不可避免。中国知网2009年推出的优先出版虽在一定形式上解决了一部分文章的出版滞后性,但从整个学术期刊的出版来看,并不能完全解决纸质期刊出版滞后性的问题。
2.纸质期刊发行范围的有限性
读者阅读纸质期刊的途径,一是通过图书馆的馆藏文本,二是通过其他用户的订阅。不论通过哪种途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纸质期刊都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电子期刊而言,纸质期刊的订阅成本较高,且同一本刊物被借阅的次数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纸质期刊在更大范围内出版发行。由于期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各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不得不减少所订期刊的品种,因而造成期刊的保障率和查全率逐年下降。
3.纸质期刊内容形式的单一性
纸质期刊呈送给读者的内容以文字及图片为主,是一种静态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了阅读期刊不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应成为视觉的享受。纸质期刊单一的文字内容已不能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虽然更加强调刊物的内容性和思想性,但如果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来传递学术思想,一定会大大提高刊物的可读性。
三、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虽然传统纸质刊物发展受到了挑战,毋庸置疑,纸质刊物自身具有的优势仍是其他媒体形式不可取代的。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传统纸质刊物进行革新势在必行,其中期刊数字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3]
1.出版理念的创新
(1)数字化期刊优先出版的理念即不单纯依靠纸质期刊出版后的电子出版,要将数字出版手段运用于期刊出版之前。目前,中国知网数据平台开展的优先出版业务,通过互联网、手机,单篇、整期数字出版纸刊将出版的定稿,等同于正式出版,编辑部可自主定价、自主发布。据统计,优先出版刊物的下载率和引用率普遍高于普通出版刊物。(2)数字化期刊集约化出版理念。数字化出版因其文章的可复制性与排版的便捷性,打破封闭办刊、独自运营的办刊模式,可在数字平台上实现期刊的专业化转型,从而构建一系列权威的专业期刊和专题期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3)注重读者评价的理念。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但交流方式不应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和互动的。期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帮助学者传播其学术思想,且要能使读者参与到讨论中来,让读者能够对期刊文章进行评价。
2.出版模式的创新
为使期刊数字化创新理念更好地在期刊出版发行过程中得以实现,需对现有的出版模式进行创新。为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需要,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资源功能,打造纸质期刊的优势、期刊专有网站及微博信息的快捷传播的一刊一网一微博的三位一体的办刊模式。
所谓“一刊”,指纸质版的期刊。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能取代纸质刊物存在的必要性。纸质期刊具有的历史悠久性、深度阅读性、出版审批严格性等特点,使电子期刊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期刊的存在。如何使纸质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做好期刊的传播,对于期刊发展既是改革也是一个挑战。要打破现有纸质刊物相对固化的办刊模式,在期刊栏目设计上,除保留少数固定栏目外,还有一些栏目可以做动态调整,也可设置一些由读者参与创建的栏目;在期刊内容上,将静态信息变为动态内容。可在纸质刊物上设立各种“链接”(如通过二维码扫描),不同时期的刊物之间、纸质刊物与电子刊物之间以及与刊物微博、微信之间建立联系,方便读者阅读与查询,使之参与到互动中来,将静态刊物变为动态刊物。
所谓“一网”,指纸质期刊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目前,期刊的网络化主要通过建立刊物自己的网站和大型网络平台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等)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方面,大量期刊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权威网站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做名牌、品牌效应,以此增加期刊文章的点击率,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现有学术期刊均已加入了目前网络平台的数据库,这样可使读者快速、方便地进行文献的查询与检索。
和大众期刊相比,目前学术期刊的网站无论从网站设计还是内容编排方面都略显沉闷。学术期刊网站应走出其固有模式,在实现期刊简介、在线投稿、期刊目录等的基础上,加大期刊网站的设计编排,使其门户网站真正成为期刊的一张生动的学术名片。学术期刊的门户网站在实现在线投稿、审稿、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要增加内容的丰富程度,突破网站只是纸质期刊电子版的重现,真正做到期刊的网络化、知识化。尤其是专业性的权威性期刊,对于学科的专业性发展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不仅引导读者广泛阅读,更能激发读者深度阅读。对于大型数据平台而言,需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和期刊服务。要做到每本期刊都有一个专门的期刊导航的门户,提高网站的搜索功能,现在能够搜索出来的期刊的信息被一些中介垄断,联系方式、投稿邮箱等都不是期刊本身所拥有的,反而对一部分读者、作者产生了误导。
所谓“一微博”,即刊物创建的自己的官方微博,同时还包括微信。微博与微信,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样能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二者是实现期刊与读者、作者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期刊发布即时信息的途径。微博可实现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多方向的互动,同时,在微博即时性信息的交流状态下,编辑部可较容易地捕捉到当今读者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对于期刊的选题策划、品牌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4]
微信作为继微博之后的新的社交媒体,作为手机客户端一对一的发布,信息量较少,不易被海量信息淹没。微信的互动评论属于双方可见的信息,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交流的私密性更强,有利于提高彼此的信赖度。[5]微信熟人关系“朋友圈”的功能,有利于期刊编辑部品牌形象的塑造。由于目前手机的普及程度,手机互联网络存在的即时性,人们通过微信可以更迅速地得到期刊发布的最新信息。这样,期刊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它变成一个动态、网络化的信息平台。
3.出版技术的创新
(1)要增强阅读的方便性。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来说,阅读的便捷无疑能给读者节约更多宝贵的时间。一方面,我们要增加数字技术的客户服务端口,分别适应互联网、手机、个人平板电脑用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使用特点,设计出相应的信息传输方式。例如,手机客户可以采用简洁、短小的论点摘编等形式,使读者第一时间掌握信息。(2)要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于学术性期刊而言,主要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严谨性,但如果再能提高刊物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传统纸媒由于印刷成本、版面限制、信息转换损耗等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在这方面一向乏善可陈。数字化期刊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表现刊物内容。(3)要强调知识的涵盖范围。数字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可链接资源、可延伸资讯带来的海量信息,数字化期刊可多次引入可链接内容,在拓展信息量的同时,还为渴望表达自我的新媒体时代受众提供了互动平台和个性化服务。
总之,随着移动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引入,伴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期刊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期刊数字化建设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读者,满足读者阅读方式转变的需要,这也是所有期刊都应遵循的办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