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钟表眼镜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钟表论文,老北京论文,眼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眼镜和钟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是一般的寻常人家所能消费得起的。经营眼镜和钟表的商家大多是联在一起的,既卖眼镜又卖钟表还外加维修,也有单独的专业商店。
明明眼镜公司
20世纪20年代,北京人杜泽臣在西单北大街路东开创明明眼镜公司,是过去老北京眼镜行业一大户。在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明明眼镜公司在老北京煊赫一时。
杜泽臣行三,大哥杜圭臣在东安市场内开设涑攵石眼镜行,二哥杜杰臣在前门外大栅栏开办精明眼镜行和西单的光明眼镜行。当年,社会上人称"三杜",其中以杜泽臣最能干,经营最有手段。
当时,北京四九城里眼镜店没有几家,而且都是以卖晶石老式眼镜为主。人们把晶石以外的眼镜统称为“假货”。杜泽臣是北方人第一个经营科学眼镜片的,是卖所谓假货的带头人,他也是第一个在店堂内设置验光室的北方人。西单一带,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居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居多,维新者居多。所以,杜泽臣的眼镜行以卖克罗克斯、白托力克、色托力克等镜片为主,镜片款式新颖,品种多样,各种镜架俱全。另外,在夏天出售黑色太阳镜和传统的水晶石、茶晶石眼镜。验光配件的作法极受青年学生的欢迎,等待验光的人每天都客满厅堂。明明眼镜公司很重视广告宣传,每月都拿出大量经费在电台、报纸上做广告,“明明眼镜公司验光准确,各式眼镜物美价廉”的广告宣传词可谓家喻户晓。而当时其他眼镜店却没有这样做。大量的广告投入,使明明眼镜公司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明明眼镜公司虽然称“公司”,有点洋味,可是在招待顾客方面却是用中国店铺的作法,不管顾客衣着好坏或卖与不卖均主动热情,迎进送出,还备有茶叶和纸烟招待顾客。
如此经营,使得杜泽臣的生意十分兴隆,就是在日本人侵占北平时,各行各业凋蔽衰败,而明明眼镜公司的营业依然不衰。
1979年,明明眼镜公司恢复老字号,迁到西四南大街营业。
亨得利钟表眼镜股份有限公司
亨得利钟表股份有限公司最早开设在江苏镇江,由浙江定海人王光祖在民国四年(1915年)创办。自开业以来,亨得利的名声不衰,在全国各大城市(包括香港、台北)都有亨得利钟表店,仅北京就有三个,共有60多个分店。总店是民国八年(1919年)开办的上海广东路上海亨得利。当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亨得利遍及全国,钟表眼镜货色多;专修复杂难走表,信誉至上迎客上”,足见亨得利之盛。1864年,法国人霍普在上海现延安东路开办了霍普兄弟公司,专门经营欧美侨民所需日用品,后迁至现南京路改名“亨达利”,并改专营钟表眼镜等商品。而王光祖的亨得利在上海开业后,生意十分火爆,因之引起了法国人的嫉妒,便以侵犯“亨达利”的店名权为由,一纸诉状将王光祖告上上海民国法院。这场官司经过几次反复,最后在王光祖辩护律师的据理力争之下,在不畏洋人、主持正义的法官公正审理下,王光祖胜诉。不久,亨得利在农商部登记注册。亨得利店名风波却在社会上提高了亨得利的声誉,使之生意更加兴旺。
在过去北京的钟表眼镜行里,有“两慎、三亨、一条龙”之说。“两慎”,是指前门外观音寺和王府井大街的慎昌钟表眼镜股份有限公司;“三亨”,是指前门外观音寺的南城亨得利,王府井大街的东城亨得利,西单北大街后西城亨得利;“一条龙”,就是王府井大街的惠龙钟表眼镜公司。南亨得利开业于1927年,东亨得利开业于1930年,西亨得利相继不久开业。
亨得利在北京开业,是北京钟表行业的一大进步,改变了以维修为主的小店作风,不仅维修各种钟表,更重要的是销售瑞士的各种名牌钟表,有浪琴、劳力士、欧米伽、天梭、西马、梅花、罗马等,还有一种上海亨得利在瑞士定制的“亨得利”牌表,畅销一时,除钟表眼镜外,王府井大街亨得利还经销留声机(欧美进口STIME-HONOREDBRAND的手摇式),也以善修老表、难修之表闻名全市。该店有一名“接修”坐堂,几名能工巧匠,十几名修理师傅。做“接修”的人,别人不能修的他必须能修,而且要见多识广,认识各种牌子的钟表。
王府井大街亨得利门面装修和店堂布置,有少见的洋味,一般的顾客望而却步。店员西装革履,远接近送。亨得利的顾客都是外国人和有权势的中国人。
亨得利的商品虽都是明码标价,但经常以优待老顾客和老朋友为由,在原价上打折扣。既把生意做了,又拉住了顾客。另外,他们针对一部分顾客"只要价钱贵就是好商品"的心理,先看最好、最贵的商品,如对方还不中意,就将同质量、同价钱而外观不同的商品拿出,但价钱却要得高,这样顾客也会高兴地付款而去。
北京“三亨”的经理都是王光祖之子王惠椿。店中职工待遇都是工资制和提成制,多是浙江的老乡,少数是北京人。亨得利店规很严,进店学徒需有两个保人,保证在三年零一节的期间不犯店规,服从管理。
1947年内战爆发后,北平亨得利买卖就不做了,在北平解放前夕,王惠椿去了香港,在香港和台北开设亨得利。经过几年的困难时期,在政府支持下,于1953年又从瑞士进口手表,王府井大街的亨得利始度困境。1958年,天津、北京先后试制手表成功,并投放市场,中国生产的手表终于摆到了王府井大街亨得利的柜台上。
十年文革中,王府井大街亨得利被改为首都钟表店。1980年,恢复老字号,后因改为专营钟表,故称亨得利钟表店。又因增加金银首饰业务,于1991年改称亨得利钟表首饰店。现在,已从一个店,发展为三个店,即王府井大街路东的精工牌钟表专修店和东华门大街的亨得利钟表修理部,再加上本店,其销售量从过去的每天几十只,发展到日销千余只。
大明眼镜公司
大明眼镜公司于1937年,在郑信康的主持下在王府井大街菜厂胡同开业。主要经营科学镜片的眼镜。该公司由上海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上海大明眼镜公司等多家集股创办。大明眼镜公司没有验光室,当时用手工叉片法给顾客验光,可验配千度以内的近视和远视镜,并可验配浅度散光眼镜。大明眼镜公司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生意兴旺,亨誉北京城。
解放前,大明公司的职工大多数是南方人。职工都是月薪制,住在公司里,伙食由公司免费提供。上午8时开门,晚上7时关门,其他时间由职工自由支配,每十天可休息一天,每两年南方人可以有一个月的探亲公假。这种管理办法在当时是新式的,既不同于中国老式店铺的封建家长制管理,也不同于西方式职员制。
北平解放后,1956年大明眼镜公司参加公私合营,1958年商业网点调整时,将王府井大街的孙琢良、昌明、东安市场里的涑攵石、振华、秀峰等眼镜行和亨得利、慎昌等钟表店的眼镜部都并入大明公司,统称“大明眼镜公司”。“十年动乱”中,改名“北京眼镜店”,1979年恢复老字号。80年代,大明公司先后从美、英、德、日等国引进电脑验光、磨镜片机等多台先进设备,从而使验光的准确度有了极大的增强,对过去无法配制的“高、难”度数眼镜,也可进行配制。不断改变经营思路,是大明眼镜公司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三山斋眼镜店
河北省深冀县人刘、张、李三姓合资创办“三山斋眼镜店”,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前门外打磨厂街开业。自产自销,前店卖货后作坊制作是三山斋在当年的眼镜行中独有的特色。三山斋没有磨光和做镜架作坊,白光镜片用水晶石磨成,又分为本光养目镜片,老花镜片和近视镜片三种;带色镜片有茶晶石和墨晶石两种,都属养目镜。三山斋有专人采办晶石,从苏州采办水晶石,从库伦(今蒙古共和国的乌兰巴托)采办墨晶石,从崂山采办茶晶石。玳瑁架和白铜卡子架都有专人制作。这两种镜架,在1912年以前深受八旗贵珍和权贵们的欢迎。另外,订制的镜盒也很讲究。
货真价实,三山斋的眼镜不但镜盒上印制"三山斋"字样,并开具保单,保证镜片质地是纯正的"晶石"。无论什么时候,一但发现镜片有假,不仅保退而且受罚。因此,三山斋的声誉颇高,很多人还以戴三山斋的眼镜为荣。清代的王公大臣,各省巡抚、督军,民国时期的军阀,如曹锟、吴佩孚、段祺瑞、徐世昌等都是三山斋的顾客。
店规严格。三山斋要求站柜台的店伙计既要和气耐心,百挑不烦,又得深通业务,能识别眼镜的真假,会装配、修理眼镜。三山斋不收三爷(少爷、姑爷和舅爷),便于管理。另外,三山斋还规定,上至掌柜,下至学徒都不许在北京安家,都必须住在店里,平时无事不许在外留宿。平日身上不许私自带钱,用钱时向帐房去取。
因受到科学镜片物美价廉的挑战,三山斋买卖日渐萧条,至1949年已无法支持,进入新中国以后加入公私合营,1958年与东方和精明三家眼镜店合并,改名“晨光眼镜店”。
英秀斋钟表店
英秀斋店落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路南,是钟表修理匠高荩臣开办的。开始时,高荩臣自己做"接修",后来才找人做"接修",最忙时有伙计和学徒十来个人。英秀斋的修理工匠,分修表工和修钟工两种。英秀斋的工匠,不管修钟的,还是修表的都没有固定月薪,而是根据每个人每月干活的多少,采取"三七"分成制。工匠的伙食由店里免费提供,每月初十、十五日、五月节、八月节和新年改善伙食,吃白面、炖肉,有酒喝。学徒除白吃饭外,没有工钱,到新年时掌柜给一双鞋钱。工匠们没有固定休假日,只要事先打个招呼,想什么时候休都可以。对工匠们来说,自由性很大,柜上对工匠只是从经济上刺激工匠。所以,一般工匠们都不愿意休息。
英秀斋以善修难活著称京城。在钟表修理业务中,最难修、最要手艺的是“打簧表”和“老、旧、破表”。只要别家钟表店修不了,英秀斋就最应活。英秀斋也经营一些商品,除配零件、表带、表链外,还卖“和尚头”、“飞马”牌座钟、闹表等。1956年,英秀斋加入了钟表合作社,牌匾被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