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

朱佳滨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摘 要: 体育场馆是体育竞赛、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物质载体,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涉及的三大主题进行总结性回顾,总结现有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体育场馆建设研究集中于对建设逻辑的宏观把控和建设融资模式的探讨;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研究集中于民营化改革和场馆的具体运营管理方式;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成本补偿问题逐渐受到关注,随着学校体育场馆的性质明确,寻求多元化补偿机制成为一种趋势。此外,通过完善的保险制度转移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话题。未来研究应加强体育场馆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整体规划体育场馆建设;立足公益性原则,加强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创新研究;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风险管理研究,构建保险体系。

关键词: 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体育保险

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竞赛和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硬件条件[1]。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国统字[2008]79号)中,将体育产业分为8大类,体育场馆管理活动被列入其中。我国体育消费结构化升级及全民健身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体育场馆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中对体育场馆运营、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指出要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随着国家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我国体育场馆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和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接近翻番,全国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约50%。2015年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在188万个左右,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3亿m2[2]。与此同时,我国体育场馆的学术研究也随着国家对体育场馆的重视而逐渐增多,形成了较为系统和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也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体育场馆研究的学者。发展至今,体育场馆研究已经历近30个年头,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进行回顾,了解其研究热点,总结现有研究不足及有待深入探讨的内容,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研究

1.1 体育场馆建设逻辑把控

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动力为体育竞赛增多的需要,同时,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也在不断迎合全民健身的需要。体育场馆建设研究的一大分支为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逻辑进行宏观把控,研究者试图回答体育场馆如何建设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思路和原则。建立这种逻辑的基本路线之一就是向竞技体育发展较快的西方国家借鉴经验。对日本、新加波、美国、英国等国家社区体育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后,林显鹏等(2005)认为,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目的不是为竞技体育服务,而是更多地考虑了不同年龄层、职业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场馆建设思路趋向于低成本、多效用、功能全,并且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要推动城市的更新[3]。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针对体育场馆建设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体经字[2013]381号),提出了体育场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益性,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文件的出台一方面使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逐渐清晰,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得以明确。

4.1 努力探索多元化合作途径,落实足球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 英国职业足球与校园足球各项制度体系是相当完善的,2个体系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合作关系。从草根足球到职业足球,从校园竞赛到职业联赛,从球员到教练员与裁判员资质认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分层分级、完善清晰的制度体系。

根据现有研究的论证,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种论调:属于国有资产(政府)、属于公共资产(人民所有)、向市场化和民营化发展(改革论调)。在这三种论调基础上衍生出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论题,即体育场馆是坚持公益性还是经营性,亦或是兼具公益性和经营性。各观点都有研究者支持,张岩(2004)持有国有资产论调,坚持经营性观点[4]。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准公共产品”[5],即不仅有向社会开放的义务,还担负着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持有改革论调的研究者主张利用市场动力,促进大型体育场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使用效率,积极进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育场馆的性质逐渐回归到了公益性,其建设逻辑也必须回归到使用者权益,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董红刚等(2014)认为“成本-受益”逻辑不能为大型体育场馆的存在提供合理性依据,也绝不能以损失社会责任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6]。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逻辑研究应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基准,在坚持公益性原则基础上,以政策研究为主线,探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政策保障及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研究倾向于探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应是把握好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目前研究较为欠缺的。在清晰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体育场馆建设如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以及围绕体育场馆形成区域产业链。

五是“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即本项目将要选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的营销,以此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委托经营是未来体育场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体育场馆的委托经营发展还不够成熟。王健等(2013)总结了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主要问题,包括委托经营合同性质不明确、经营者专业性较弱、监管力度不够等[18]。其中较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委托经营的税费问题,目前部分委托经营的体育场馆税费比传统的事业型经营还要高,缺乏相关政策保障,严重阻碍了委托经营方式的发展。委托经营应尽量争取适用现行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税政策,使体育场馆的业主成为免税主体,从而免交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19]。未来研究可针对委托经营税费的设计进行专题论证,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为委托经营税费收取进行合理性辩护。

1.2 体育场馆建设的融资模式

长江经济带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1%,但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长期以来,沿江分布的40余万家化工企业,在撑起中国化工半壁江山的同时,也造成长江流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尤其是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导致的水体总磷超标问题。为此,国家先后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立“硬约束”,明确指出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上述融资模式均是为了突破大型体育场馆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困境,公私联合融资模式从理论上讲会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社会资本活动、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LBP模式,一方面带动了私人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公私成功合作的有力选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众筹逐渐兴起,李艳丽等(2017)提出了体育场馆的众筹模式,并对其操作方式进行了探讨,但众筹模式难度较大,面临着法律和道德风险[8]。在众多备选模式中,实践中效果较好的属于PPP模式,这一模式的合理性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实。据统计,美国从1950年到2010年共新建234个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的总成本超过590亿美元,而体育场馆建设所在地政府的补贴估计达到363亿美元[9]。我国学者针对体育场馆PPP模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包括PPP模式的风险、合约、组织管理、经营模式及影响因素等,但PPP模式的核心为收益问题。叶晓甦(2017)采用系统仿真方法研究了体育场馆PPP模式的收益问题,研究表明,商业服务(尤其是演唱会)价格变化对既有体育场馆PPP项目收益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体育活动人数,然后是体育服务特许价格[10]

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发现均表示为颈部富血供包块,且增强CT包块的强化程度在50HU以上,而增强MRI包块则为较为明显的强化表现[3]。

表 1体育场馆建设不同融资模式一览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模式主要为学校专门部门管理,这也带来了制约场馆对外开放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体育伤害事故。外来人员来学校体育场馆锻炼,若发生伤害事故,责任归咎于谁,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之路必将困难重重。

资产证券化使得资产证券化管理更加便捷、有效。现行的贷款体制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现有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手段,可以将那些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资产出售,将资金用于投资等高流动性的经济活动或用于贷款来增加资金储备,从而进行合理的风险配备(付敏,2006)。

2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研究

2.1 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研究

此外,已有研究从顾客、财务、内部程序及创新与学习角度编制了体育场馆经营绩效的评估工具[20],为评价体育场馆经营状况提供了便利,以便于根据评估结果转变经营策略,提高经营效率。未来可对该评估工具进行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一直是热点问题,目前研究多是在宏观层面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大数据的发展,未来该主题的研究势必会向量化研究转变,评估工具、数学仿真模拟等手段在该主题研究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融资本身属于在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因其重要性及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育场馆融资模式逐渐发展为体育场馆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的热点问题。体育场馆融资模式主要有私营机构参与国家项目的开发和运营(BOT)、转让-经营-转让模式(TOT)、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合作(PPP)、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伙伴参与融资模式(LBP)、BOT-TOT组合互补模式等,不同模式的具体操作及优、缺点见表1。

陈元欣等(2008)在分析国外体育场馆设施民营化经验基础上,认为PPP、BOT及其衍生方式、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管理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应是国内可行的民营化方式[12]。同时,陆亨伯等(2008)也针对我国体育场馆的现状,结合“经营城市理念”提出了“政府引导、民资营馆”的民营化模式[13]。然而,在体育场馆中民营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凸显了诸多问题,如改革理念缺乏创新性、改革的制度保障缺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民营化改革出现的问题,首先应树立民营化改革理念,以理念引导统一行动,国家层面应完善民营化改革立法工作,建立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多元化主体进行监管工作[14]。陈飞飞等(2014)针对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制度保障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政府规制”理念,即以政府建立制度保障为推动,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而不是替代市场[15]。综合而言,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重点在于政府的合理干预及市场资源恰当的融入,二者应进行有效衔接和权衡,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完善的监督及评价体系。

2.2 体育场馆运营方式研究

具体运营方面,应保持体育场馆原有运营政策不变,建立体育公共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推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进行体育场馆经营权的公开招标等[16]。目前体育场馆运营的主流趋势为服务外包和委托经营。服务外包是将体育场馆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利用外部专业经营管理团队进行经营,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盈利和提升服务水平的一种模式。服务外包分为内部管理服务外包和业务运作服务外包,在体育场馆中服务外包过程中应注意决策、外包服务标准与要求等问题[17]。目前体育场馆的服务外包已经相对成熟,但应重点关注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问题,建立服务外包服务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必要的应急方案,避免服务供应商由于各种突发情况的退出。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场馆设备老化、场馆功能单一、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维护经费较大等。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只有在设计之初明确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引入新型技术丰富场馆功能,并且在运营和管理工作上重点投入,才能实现资源优化的目的[7]。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场馆,其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校的日常教学和体育竞赛,其次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一点与国外高校体育场馆不同,美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已经发展为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各种联赛的蓬勃发展使体育场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场馆与体育赛事紧密关联,这也使美国高校体育场馆拥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虽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也正在逐渐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不大,竞赛水平有待提高,这也导致体育竞赛的观赏性不够,转播媒体不多。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转型关键在于要形成完整的高校体育竞赛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中的关键主体,带动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发展。未来研究可在高校体育竞赛产业链与体育场馆转型的关系层面进一步探讨,设计可行的操作方案。

对于大型体育场馆来讲,坚持公益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家也相继发布文件予以政策支持,如《“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就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在学校的现实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问题受到关注。

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公共体育场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正在经历由事业型管理向企业经营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使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维修资金不足等[11]。这些问题的产生使研究者逐渐转向民营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3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研究

3.1 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成本补偿模式研究

艾莉认为她有一种近似病态的男性崇拜。她很容易爱上男人,也很容易让男人爱上自己。当男人对她提出过分的要求,她很难拒绝。她不忍,不敢,她善良。她认为拒绝一个男人对她的冲动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这残忍绝不亚于用一把快刀将男人的男根斩断。有一次几个女伴在一起开玩笑,说起前世,有人说自己是狐狸,有人说自己是蛤蜊,有人说自己是花瓶,有人说自己是臭豆腐,轮到艾莉,她想了想,说,充气娃娃。几秒钟以后,大家哄堂大笑。哄堂大笑的原因绝非艾莉的想象力太过丰富,而是因为,艾莉的说法太过贴切。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是缓解目前我国体育场馆数量与人民群众健身需要矛盾的必要举措。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经费一般是由政府出资,因此,其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要满足学校教学,更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秉持公益性。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将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件中也提出了“坚持服务公众,体现公益”的原则,同时也提及了“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多元化的成本补偿机制”。有偿开放模式曾一度成为关注点,有偿开放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于支付场馆的维修、管理等费用,但有偿开放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然而,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最大困境之一就在于经费不足。体育场馆从建设到维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销,加之开放过程中场馆器材的损耗、维护等,经费的来源成为一大问题。从理论上讲,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除收费外,还有政府财政补偿和学校通过创新场馆运营模式进行补偿两种形式[21]。实践中依靠政府投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学校如果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创新经营模式成为一种可行路径。有研究者提出,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创立各类学习培训班的俱乐部服务、建立企业赞助机制,实现校企联合等方案[22]。对于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成本补偿,王登峰(2017)认为,要么政府补贴,要么就是收费[23]。未来可以针对政府补贴或收费模式进行系列论证,从政策保障、经费渠道、人员配置等方面系统探讨。

3.2 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风险研究

现有的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借鉴经济学理论,实证性还有待加强。融资模式研究的实证路线可采用管理学领域主流的案例研究法进行探索。案例研究法可以将现有的模型构建引入实践层面,一方面可以发现实践中体育场馆建设融资模式进行总结,又可以通过访谈关键利益方,听取他们的诉求,进而完善融资模式。

谭仲秋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伤害事故的处理进行了系列论证。在法律层面上,谭仲秋(2010)认为,处理的社会人员在学校体育场馆发生的伤害事故,在法律层面情况极为复杂,但在现有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还是可以找到解决此类的参考[24]。如果伤害事故为学校师生员工的第三人,责任应如何归咎?谭仲秋(2010)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证后认为,学校如果有过错,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25]。此外,在学校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属于消极的不作为,应在合理限度内对该行为进行否定,过度的否定反而会加重学校体育场馆中管理者的责任[26]。破解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伤害事故处理的根源在于建立系统的保险制度。王登峰(2017)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临的四大困境之一就是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的关键就是保险制度,在推进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逐步推动保险制度的建立[23]。未来研究重点应在如何建立这种保险制度以及具体的、可操作化的保险方案上下功夫,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学校都有“招架不住”之势,再加上校外人员复杂、难管理,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完善的保险制度为学校保驾护航,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将举步维艰。

4我国体育场馆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体育场馆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出体育场馆建设研究集中于对建设逻辑的宏观把控和建设融资模式的探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中的细节因素,融资模式的理论探讨已相对完善,未来可加强实证性研究;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研究集中于民营化改革和场馆的具体运营管理方式,民营化改革的重点在于政府的合理干预及市场资源恰当的融入,服务外包和委托经营作为体育场馆运营的主要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税费问题研究亟待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成本补偿问题逐渐受到关注,随着学校体育场馆的性质明确,寻求多元化补偿机制成为一种趋势。此外,通过完善的保险制度转移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话题。

4.1 加强体育场馆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整体规划体育场馆建设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地区经济和形象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带动地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意味着新的大型体育场馆的修建或旧体育馆的改造。对于新建体育场馆来讲,必须要考虑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体育场馆建设的选址与规模,还要重点考虑市民的健身需求、赛后利用等问题。国外关于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存在三种观点,体育场馆建设必然促进城市发展、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无关或阻碍城市发展以及体育场馆建设可能会促进城市发展[27]。未来研究亟待加强体育场馆与地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探索这一关系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采用经济学的建模方法,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估计体育场馆建成后对地域经济的影响,以此为作为体育场馆建设的决策参考;其二,进行体育场馆建成后的经济评估,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回归分析,并结合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以检测体育场馆的存在是否对代表当地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讲,事前评估较事后评估的价值要大的多,但目前国外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方法。我国体育场馆研究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将场馆运营收益规律与城市经济增长规律进行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府规划建设体育场馆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4.2 立足公益性原则,加强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董红刚等(2014)对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提出了质疑:政府已经收税,为什么还要赚纳税人的钱?民众已经纳税,为什么还要承受选择性进入[6]?政府文件也不断在强调大型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既是公共资源,就应秉持以“公”之上。体育场馆的建设不管是为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是政府为了达成某种目的,都必须要坚持公益性。纠结于成本-收益问题,可能使政策更新滞后于矛盾的发展,只有在公益性原则前提下,创新体育场馆经营模式,才能提高场馆使用效率,达到高效益运营目的。王喆等(2013)提出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获取大型活动资源的策略,除了体育赛事的举办,还应注重场馆的多功能利用,如获取大型文艺活动资源[28]。体育场馆在承办大型活动时,不应只充当出租者角色,可结合体育场馆特点创设增值服务。在一些宏观策略论证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实证研究,尝试采用经济学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经营模式的收入-产出模型,指导实践。

4.3 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风险管理研究,构建保险体系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种大的趋势,我国体育场馆大部分在高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场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热点话题。同时,国外研究表明,较低的体育活动与体育场馆的距离增加和数量减少有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29]。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临经费问题,但更重要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面临的风险因素要比学校体育活动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外来人员风险、场地器材风险、管理风险等均会制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过程。目前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研究已相对成熟,形成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研究是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问题中的关键环节,但该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未来可展开专题研究,以便于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管理参考。“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风险管理”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专题,在明确风险源及评估风险源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学校和社会人员具备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风险转移策略将场馆开放过程中的高危风险转移到保险。就目前学校体育保险研究现状而言,需要研究者自上而下,从政策和法律文本入手,提出可行的保险体系,设计险种、保费来源等,进而推动政府展开试点工作,评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鲲,曹静,赵钢.我国体育场馆建设趋势及发展方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27-28

[2]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 1706/531493.html,2017-06-13

[3]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5,25(12):12-16

[4]张岩.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性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4,25(2):13-15

[5]刘波,邹玉玲.“公共物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46-48

[6]董红刚,易剑东.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及其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394-398

[7]丁云霞,范伟,刘春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6):35-37

[8]李艳丽,李怡然.市场化我国体育场馆众筹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7,24(3):56-60

[9]Zimbalist A,Long J G.Facility finance:measurement,trends, and analysis[J]. VIRGIN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Finance,2006,1(4):201-211

[10]叶晓甦,唐惠珽,熊伟,等.既有体育场馆PPP项目收益系统仿真研究:考虑交易成本[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3):22-29

[11]叶加宝,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42-43

[12]陈元欣,张崇光,王健.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民营化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32(1):25-30

[13]陆亨伯,谢萍萍,郑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基于典型体育场馆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5-7

[14]庄永达,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的几个瓶颈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4-7

[15]陈飞飞,陆亨伯,刘遵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模式政府规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33(4):19-21,27

[16]方曙光,陈元欣.民营机构参与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22-26

[17]陈元欣,易国庆,王健.服务外包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37(2):62-67

[18]王健,陈元欣,王维.中美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1-7

[19]陈元欣,王健.体育场馆不同运营模式的税收筹划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08-212

[20]张红学.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0-34

[21]刘颖.经济学视角下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理论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48-51

[22]杨毅萍.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施保障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12):31-34

[23]王登峰.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理念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1-3,33

[24]谭仲秋.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5-37

[25]谭仲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学生伤害事故第三人侵权法律责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24(1):93-95,128

[26]谭仲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安全保障义务及不作为侵权责任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0-44

[27]陈元欣,王健.国外关于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观点、争议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14-19

[28]王喆,陈元欣.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中获取大型活动资源策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196-204,213

[29]Halonen J I,Stenholm S,Pentti J,et al.Is change in availability of sports facilitie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New York,Preventive Medicine,2015,73(1):10-14

Overview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on Sport Stadium in China

ZHU Jia-bin

(Harbin Sport University,Harbin 150008,China)

Abstract :Sport stadium is material carriers for sports competition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xercise, and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ort industry. 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port stadium. Research on stadium construction focuses on the macro-control of construction logic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financing model; th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diums focuses on 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and the specific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stadium; the issue of cost compensation for social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stadium is gradually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With the clear nature of the school stadiums, seeking a diversity compensa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a trend. In addition, shifting the risk factors faced in the opening process through insurance system may become a hot topic.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dium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sports stadium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welfare,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school stadium social opening, and build insurance system.

Key words :Sport stadium; management of sport stadium; construction of sport stadium; financing model; sport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3X(2019)03-0068-05

收稿日期: 2019-01-16

作者简介:

朱佳滨(1965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SJGZ20170029);冰雪运动学特色学科一般项目(BXYBO11)。

标签:;  ;  ;  ;  ;  ;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