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中教育——置于教育公平性视野下(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性论文,之二论文,视野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高中阶段教育可以为西部地区发展作贡献
——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教授
张爱华
社会观察:最近公布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狭窄的瓶颈。您怎样看待这一结论?
胡瑞文:这个结论是对的。去年全国初中毕业生约2100万,高中阶段招生1300多万,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仅为62%,这意味着由于高中学位供应严重不足,有40%的初中毕业生没有升学的机会。而去年各类高中毕业生约1000万,普通高校加上成人院校、网络学院等招生约为700万,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约70%。可见,我国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了,但高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一大批年仅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缺少升学机会。
社会观察:您如何看待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胡瑞文: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它不仅是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必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阶段。因为接受高中教育后,即使不接受高等教育,一个人的发展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他有机会接受各种工作培训,或通过网络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深造。而仅仅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的发展空间就比较狭小,因为其外语、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薄弱,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容易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中的弱势群体。
社会观察:与义务教育相比,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发展政策有何不同?
胡瑞文:普及义务教育,政府责无旁贷。而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发展高中教育,增加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应当加大政府的责任。问题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只能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给予高中教育有限的补贴。我认为发展高中教育应该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非公立高中。
社会观察:您认为非公立高中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胡瑞文:如上述分析,高中学位供应严重不足,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因此,非公立高中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的想法是,政府把现有的公立高中办好,新建的高中应该主要是非公立高中,长远看,公立高中和转制高中、民办高中的比例最好发展到1:1。政府目前对非公立高中的设置比较放开,但尚需要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比如在土地、贷款、学费方面有更多的优惠措施。
社会观察:上海高中教育发展规模如何,是否存在高中教育发展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胡瑞文:高中教育发展滞后的情况在上海不存在。1980年代上海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此后将普及高中教育列入规划。最近10年,政府为高中教育投资50亿左右,95%以上的上海户籍初中毕业生可以进入高中,普及程度不仅全国最高,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
上海的优质高中也比较多,硬件软件都不错。最近几年,政府对重点高中进行改扩建,并投资建设了20多所现代化寄宿高中。目前有品牌的重点中学招生比例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55%,这个比例在全国也是很高的。此外上海还有一些特色高中,如外国语高中,音乐高中、美术高中等。
不过,上海高中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考指挥棒太厉害,学生忙于应试,个性化发展不足,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其实,对于高考制度,上海是可以加大力度改革的。比如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完善保送生、推荐生制度,试行对确有特长学生的高校招生推荐加分等政策,从高校招生考试政策上,为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社会观察:不少人对目前重点高中的设置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取消重点中学,您持何种看法?据报道,上海重点中学将淡出历史舞台,改设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您如何看待这项措施?
胡瑞文:我们既需要大众教育,也需要英才教育。按教育规律来说,人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有了分化,有一些重点高中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是正常的。而且发展重点高中有其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地方。我认为目前来看完全取消重点高中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但是我同样不主张高中教育阶段悬殊太大,生源应适当均衡化。重点高中有好的学生,也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中等程度的学生。重点高中能将中等的原料烧成好菜,才算有水平。
在将来的教育改革中,我想我们是不是要考虑能实行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平行录取的办法,使一般中学也有可能录取到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而不是等重点中学录取结束后,再轮到普通高中。还有,我们能不能规定每个初中都有20%的学生能推荐直升本区对口的重点高中,这样对初中和高中生源的均衡化均有利。重点也不是终身制,一味享受政府更多的资源配置。重点长期吃小灶,接受的财政资助多,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好了,现在财政拨款应改为和其他学校一样。最好由平等吃“皇粮”,进而少吃“皇粮”。总之,过去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厚重点薄一般,今后应该厚一般薄重点。考虑重点中学运行成本高、资源短缺,大家都想读,可以允许重点高中按成本核算多收些学费。
上海设立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强调教育优势资源的“重点”不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应突出现代教育实践中的探索性和引领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应该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以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实训基地,从而带动上海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提高。
社会观察:您对全国高中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有何建议?
胡瑞文:在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四小龙,高中教育很发达,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很有好处。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经济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超前推动高中教育的普及,而且鼓励多元化的办学体制,私立高中的比重很高。我觉得他们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高中教育的投入,此外要鼓励发展民办高中。
目前,上海的高中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居民需要,将来还有可能为西部教育落后地区作贡献。上海由于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初中毕业生人数在递减。初中毕业生最高时曾经达到21万人,近几年只有13—14万,过两年可能减至11—12万,高中资源会有些闲置。上海高中可以根据国家对口支援的政策精神,逐步扩大吸收西部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前来上海就读普通高中和三类职业高中,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这些学生一般比较勤奋、刻苦,有较强的上进心,也有利于共同学习的上海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良好的学风。
走近英美日高中教育
张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这一神圣殿堂的光环已经消退不少。而与此相反的是高中教育日渐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中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那么,世界发达国家高中教育的现状如何?
美国: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美国目前已经普及了12年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近乎100%。但美国义务教育学制分段不统一,有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有的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有的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
美国2005年5月16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发表题为“美国最好的100所高中”的文章。这次评选突出了要关注贫困及普通学生的教育、不注重考试而注重能力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学校要有更远大的期望;第二,要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教育;第三,学校是通向大学的桥梁;第四,取消AP考试;第五,给学生真实世界的教学。其中第二,第五个标准更表明了当前美国高中教育的新特点。
让我们来看个例子。缅因州的卡瑞别克高中(Carrabec High)位于美国东北角,地处偏僻贫困的农村。但是该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相当发达,屏幕和光线电缆将其它学校的老师“拉”进别克高中的教室。别克高中的学生和其它五所学校的同学一起由马非(Brendan Murphy)教授算术和统计。在电视屏幕上共有四个区,学生们不仅可以看见彼此的影像,而且可以实时互相通话讨论,效果和实地的教学几乎没有差别。在缅因州,有90所高中和图书馆像卡瑞别克高中那样拥有远程教育设备,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信息与课程。而“学校教育和真实生活不应该被分割开”是罗得岛州迈特中心(Met Center)的两位创办人立特基(Dennis Littky )和沃舍尔(Elliot Washor)追求的理念。他们两人的“不要把教育限制在课堂之内”的理念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跟随者,由于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的鼎力相助,在全美利用迈特模式来建设自己学校的高中已经超过了20所。学生得到许多实习的机会,不少传统意义的课程被“抛弃”了。罗得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的公立高中去年有40%的学生辍学,而迈特中心学生的辍学率只有5%。
从总体来说,美国的高中教育具有以下两大发展趋势。
第一,高中教育核心是提高质量。在美国,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实现普及,提高质量势在必行。不少州提高了高中教育标准。1997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1998年—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到:每一位高中学生都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学业信息和支持,以便为中学后教育作好充分准备。2001年是美国的“高中学生年”,美国有影响力的组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为本次年会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放远我们的目光,绝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并指出普通高中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作准备。
第二,高中教育走向综合。首先,培养目标是综合的。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高中教育应具有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强调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中毕业生。其次,教育结构是综合的。淡化高中教育阶段普高和职高界限,提倡综合高中。据美联邦教育部2002年统计,综合高中已占高中阶段学校总数的4/5。再次,课程内容是综合的。有的学校以职业为大类,对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不再是单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变成自然、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第四,培养人的途径是综合的。不再只靠课堂教学,而提倡通过动手试验、社会实践、半工半读、与大学联合等多种途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五,考试和升学标准是综合的。美国大学招生考试过程中,侧重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而且录取时还综合权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表现、动手能力和已取得的成绩。
英国:私立高中发达
英国规定5到16岁之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叫做第六学级(Sixth form),一般学习5到10门科目,2年之后可以参加A-Level考试(相当于国内的高考),按考试成绩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学习深造。
在英国,高中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公立学校(State School)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最多可持续到18岁,此外就是英国非常发达的私立高中了。如果父母们付得起学费,十有八九会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因为私立高中的总体教学质量高于公立高中。政府几乎不对私立高中提供资助。这些学校由于学费收入多和社会捐赠丰厚,而且担心政府干预,一般也不会轻易接受政府资助。私立学校委员会(ISC )是私立中学的权威认证机构,负责对英国私立高中进行考核、 认证, 目前该委员会拥有大约1300所成员学校。
英国的公学(Public School)教育闻名世界,但是“公学”的称谓徒有其名,并非向大众敞开,而是地地道道的私立学校。公学是英国所有中学中教学水平和学业成绩最高的,公学教育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其毕业生大多能进入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就读。年满16岁的学生可进入公学学习,一般由家长负担昂贵的学费,普通收入家庭的孩子是上不起的。由于有钱人士或上层社会的家庭才有可能接受公学,因此,他们的子弟通过公学占据了大部分高级的社会位置,从而严密把持了英国的上流社会。
私立高中的设立有利于弥补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但是诸如英国公学这类过于显赫的贵族学校又促使人们受高中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分化。随着英国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公学的地位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显赫了。但是公学在社会里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日本:高中实现准义务教育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已从1950年的43%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96%左右。因此,高中教育在日本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从其普及率上看,实际已成为准义务教育。
日本高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具有相似性,高中教育实际上都在围绕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统考”这一指挥棒在运作,只重视考试分数、忽视实际能力。由此,形成了“学历第一”的社会取向,为了考试而学习成了日本社会普遍持有的心态。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日本的高中教育,并导致许多教育上的弊端。不少学生产生害怕学习的厌学情绪,中途退学学生数量有上升趋势,这对日本的高中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近年来,因“不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而退学的学生比例呈上升势头。1999年,日本高中生退学人数达111491人,占高中生总数的2.6%。
鉴于这一情况,日本为改进高中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比如日本修改的高中教学大纲即《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在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和能动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的应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潜在能力”。从大纲中我们看出日本高中教育改革的倾向:实施高中教育的学校不应再是培养英才学生的唯一学习场所,而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能力的中级人材和向高一级教育输送具有专业能力人才的机构。因此,日本的高中阶段改革目标是加强专业教育,并逐步创建综合高中。目前,日本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成为以普通高中为主体,包括职业高中,综合高中、专修学校以及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等多种类型学校在内的后期中等教育。
总之,鉴于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达国家政府对高中教育普遍很重视,不仅基本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而且还不断改进高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努力消除地域和阶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鼓励私立高中发展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克服高中教育中应试倾向、发展综合高中等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在发展高中教育过程中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