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重点 焦点 盲点 难点——关于初中数学教研趋势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盲点论文,难点论文,初中数学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入了解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依纲据本、开展初中数学教研的,笔者以安庆市1998年初中数学教育论文报告会上来自61所中学的83篇交流论文为样本,计算论文按内容分布的频率,从中发现当前初中数学教研的趋势是:约有28%的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教研;24%的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教研;22%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教研;11%的教师在进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研;8%的教师在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的教研;6%的教师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研;1%的教师在探讨教育评价。概括地说,当前初中数学教研集中在五个点,即热点——素质教育;重点——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落实;焦点——教法改革;盲点——非智力因素培养;难点——教育评价。
(一)关于“热点”的再认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广大教师对“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又深入地研讨,并努力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都错误地或者违心地认为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还有少数人发明了一些违背素质教育的“左”的做法。原因出在哪里呢?一是学习不够;二是对“转轨”的理解不深;三是某些分管教育的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把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关系完全搞错了,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国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作了说明:“‘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尽管如此,大多数教师还认为“转轨”提法欠妥。正如《教育评论》中《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歧见》一文所说,如何理解“转轨”,是个涉及如何评价我国国民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如果把教育方针、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当成是“轨”,把教育发展实际当成“车”的话,我们只能说造成“应试”结果的原因是“车”跑出“轨”了,而不是“轨”铺设错了,更不存在“另轨跑车”的问题。“应试”现象只能是一种与我国教育史上出现过的“智育第一、分数挂帅”、“读书无用”等偏向一样的非正常教育现象。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转轨,而是纠偏,纠正《意见》中所指的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那种倾向。继承和应用现行教育中一些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现行教育为基础,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运行体系,这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关于“重点”的再落实
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因此,凡是初中毕业或升学等考试,都要着重考查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教研的主要课题。然而从以上教研论文统计中发现,“三基”论文合计频率为0.385,由此可以估计约有39%的教师在进行“三基”的教研,且其中技能训练方面的仅占6%,能力培养方面的不到9%,这不能不说是一张“黄牌”信号!
《安徽省199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分析》(以下简称《97中考分析》)指出:“成绩高于90分(满分为150分)的约占抽样考生的54%,说明约54%的初中毕业生能较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也说明有46%的学生没有掌握)……成绩低于60分的占抽样数的30%,从这可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任务仍很艰巨。”
另一方面,《97中考分析》又指出:“其中(上述的54%中)约20%(分数在130分以上)的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推导,解题表述准确简练,反映优秀的思维品质。”不难看出,数据54%和20%是39%“膨胀”或“浓缩”的结果,这说明它们之间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存在着“教研兴教”的必然联系。因此,为了尽快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纲据本,全面打好基础,狠抓“三基”再落实。
(三)关于“焦点”的再访谈
教学方法历来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它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四大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之一,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而它是一个焦点。每位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挠其才能的发挥。“方法就是速度”(华罗庚)。同时也清楚地了解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在访谈中,教师总希望教育家能对教学方法有明确的规定,以便在教学中合理地选用,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各种方法都有其长处又有其局限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原理》(金一鸣著)一书中指出:“教学方法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到教学方法时是指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有的人则把它理解为由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组成的体系,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掌握学习、程序教学等。”按照第一种涵义,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共有三类九种。第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四种:(1)讲授法(讲读、讲述、讲解、演讲);(2)问答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第二类是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两种:(1)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做);(2)实验法(主要是学生做)。第三类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三种:(1)练习法(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操作练习);(2)实习(参观、考察);(3)实习作业。根据第二种涵义,介绍三种实用且有影响的教学方法。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起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步教学法),其程序大致是:(1)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已经完成;(2)提出新的教学任务,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3)传授新课;(4)巩固新知识;(5)应用;(6)布置家庭作业;(7)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二是“掌握学习”法(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提倡的),其程序大致是:(1)明确教学目标(认识领域、情感领域、技能运动领域);(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育评价);(3)矫正(措施必须因人而异)。三是“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其程序大致是:(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2)树立假设;(3)上升为概念;(4)转化成为新的能力。
实际上教学方法不胜枚举,但明显的差异只有三点。一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三是强调藉助教学机器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无论怎样划分,每位教师都要从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学生的实际(包括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选用并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关于“盲点”的再透视
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后者就是所说的“盲点”。过去由于“盲点”问题所导致的初中数学教育的缺欠是不可低估的。《97中考分析》指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书写表达混乱,主要表现有:1.基本概念不清,重要的性质、定理、方法掌握不好,是失分的主要原因。2.粗心大意,答题不规范,思路不清,表达混乱,在严格的判分标准下,是失分的另一原因。”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看出其中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平时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习惯、兴趣、毅力、注意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因此,中考数学命题组大声疾呼:“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数学。”
可喜的是,本次论文统计中注重“扫盲”的有11%,其认识和做法都不同凡响。例如,有的教师指出:“智力因素是成才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成才的阶梯。”在“‘天才等于聪明加勤奋’这句话中,‘聪明’就是指智力因素,‘勤奋’就是指非智力因素,‘加’和‘等于’说明只有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会将智力优势转化为才干。”事实的确如此。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因素是认知的执行者,非智力素是认知的调节者和推动者,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因为这样,教育现代化所强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教育的完善性——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要求形成充分发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思维、理性,更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包括培养他们创造品质、积极兴趣、强烈的爱心和执着的追求精神等。
(五)关于“难点”的再思考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评价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一起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领域,是还在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学科,所以说是教研的难点。
众所周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要知难而进,力求达到:全面理解教育评价的涵义;正确区分和使用“评价”、“评估”、“评定”三个关键词;能够把握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深刻认识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学会建立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灵活运用教育评价的方法。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对我们初中数学教师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