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可舒 李家庚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1)
【摘要】目的:探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伤寒论》方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方法:结合原文,及现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之案例,探析本篇在温病学辨证理论指导下如何运用《伤寒论》方,以及《伤寒论》方治疗上焦温病的现代意义。结果:篇中载方51首,直接引用《伤寒论》方4首,据原方化裁2首,不但扩大了《伤寒论》方的应用范围,更是极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仲景学说。结论:探讨《伤寒论》方在治疗上焦温病中的运用,这对于拓宽经方的临床运用,继承发展仲景学说,提高中医药对于急性外感疾病、传染病的辨治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温病条辨》上焦篇;《伤寒论》;经方运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304-02
《温病条辨》一书正系清代著名医家吴瑭所著,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热病方面的理论精华,其中尤以仲景《伤寒论》为甚。吴氏十分尊崇仲景学术,强调著书的目的是为了“羽翼伤寒”[1]。伤寒与温病虽辨证论治理念有差异,然从证候表现到病机实质却是内在统一的。吴氏师法仲景,谨守病机,如病证与《伤寒论》中一致,均投以原方,或据仲景原方加减化裁,或据仲景法及方自创新方。书中以三焦辨证为纲,所载方剂约200首,本文所探讨的上焦篇载方共51首(包括《秋燥胜气论》),引用仲景经方5首,据经方化裁而来6首,经方的运用约占五分之一。其中有4首引用《伤寒论》原方,2首据原方加减化裁,具体分析如下。
1.《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引用的《伤寒论》方
1.1 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首,有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之功效[2]。在吴氏之前,温病学家使用桂枝汤时多有化裁,盖桂枝汤属辛温之剂,用以治疗温病唯恐助里热而伤阴。然吴氏在《温病条辨》原文中提出:“太阴风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此处引用桂枝汤原方,却未加减,只桂枝的用量与原方略有不同。因吴氏认为仲景所云“不恶寒者为温病”中的不恶寒“非全不恶风寒也”,是风寒入里化热而恶寒症状消失,内发温热,外有风寒相搏而成内热外寒之证,仍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使寒热之邪皆解。即外寒与内热相搏者可用,求其解肌以增强肌表调节能力。现代有迟氏[3]使用银翘散合用桂枝汤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以桂枝汤解肌补虚,脱毒外出,疗效较仅使用辛凉解表剂有显著提高。且桂枝汤有较好的解热作用,现代医学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4],不论是原方使用还是加减化裁,适用范围都很广。
1.2 白虎汤
白虎汤原为《伤寒论》中主治阳明经热盛证之方,在《伤寒论》中分别见于太阳、阳明和厥阴各篇,方中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药合用,共奏清气泄热,生津润燥之功,用药精炼,意义深远,张仲景自己亦有许多对白虎汤加减衍化的方剂。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称白虎汤为辛凉重剂,引作治疗温病气分热盛证的主方。用治邪在气分,肺热津伤而出现:如脉洪大、大热、大渴、大汗及面赤、恶热、苔黄等阳明热盛表现之太阴温病。然寒邪伤阳气,治疗重在保护阳气;而温邪热变迅速,最易伤阴,治疗重在保护阴津,故本方石膏用量也照《伤寒论》原方石膏用量有所不同。此外,吴氏在白虎汤基础之上创立的新方“化斑汤”,气营两清,更是经方在治疗温病上的拓展运用。观现代运用白虎汤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亦有诸多验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名老中医郭纪生[5]以白虎汤加减化裁,创白虎汤加减13法,用于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多种传染病的治疗,均取得理想疗效。
1.3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人参益气以生津。适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气津两亏者。白虎加人参汤五见于《伤寒论》,分别在太阳、阳明病篇。吴氏提出用白虎加人参汤的运用要见到“脉浮大而芤,……甚至鼻孔扇”,这是津液亏虚,阳气不能固摄的表现,对于气分高热,伤津耗气之证,仅以补益津液,是不能祛除热邪的,遂以白虎汤清退邪热,加人参养阴固护元气,人参的用量也与原方一致。现代有关氏[6]取白虎加人参汤之意,在治疗大叶性肺炎引起的高热时以麻杏石甘汤中加入太子参,清泄肺热的同时固护阴液,疗效显著。
1.4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原为《伤寒论》用治热郁于胸膈之方,出现在太阳、阳明、厥阴病篇。栀子清透郁热以除烦,豆豉气味皆轻,功能宣透解郁,又能降气和中。桅子豉汤“解其陈腐之郁热,宣其陈腐之郁结”。刘渡舟说“桅子豉汤为开火郁虚烦的组方”。吴氏运用桅子豉汤,言“邪在上焦膈中也”,定本证病位在上焦,具体定位在胸膈。吴氏在篇中描述其症状为“舌微黄,……欲呕不得呕”,正是胸膈有热,犹未入中焦引起之证。现代临床以本方加减化裁用于心烦发热、不寐、胸脘痞闷、腹胀呕吐等相关病证,均有不错疗效[4]。
2.《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使用《伤寒论》方加减化裁
2.1 瓜蒂散
瓜蒂散为原《伤寒论》方,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于胸膈、上脘的实邪、宿食逐出。本方由瓜蒂催吐,赤小豆酸泄利水,佐以香豉载药上行,助瓜蒂催吐胸膈间之痰涎的同时顾护胃气而不伤正。吴氏运用瓜蒂散治疗膈中有痰之重症,催吐使痰涎涌出。并在原方中去香豉而加入山栀子,盖因《伤寒论》用瓜蒂散治疗“胸有寒”,寒痰结于胸中,而篇中所述“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则为痰热结于胸中,所以配伍之品不用温性之香豉而用苦寒清热的山栀子。现代常用本方治疗黄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肝炎等病证[4]。
2.2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
《伤寒论》中将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原方分量各半,合为柴胡桂枝汤,为太阳少阳双解之剂。所谓“方有合群之妙用”,由于本方能调和营卫、燮理气机,故而又能治疗肝胆脾胃气机不和之杂证。吴氏以此方用治外感寒燥后金胜克木,表里齐病,表现如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者,出现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用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入吴茱萸、川楝子、茴香和木香等驱寒定痛,苦温通降、暖肝经之品。是以燥为阴邪,属凉之轻者,外感寒燥,形如伤寒太阳证,法同《伤寒论》,只伤燥较轻,则选药较轻。
3.《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对《伤寒论》方的运用分析及其现代意义
综上所述,吴氏以三焦为纲,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疗上焦温病,用药宜清轻灵动,且剂量宜轻,意在由表透邪,预防伤阴。正是对仲景“存津液”的学术思想的继承。在对《伤寒论》方的运用上,其病证相同者,采原方,据症情需要在药物剂量上加减灵活运用,其病机相似而证不同者,取原方加减化裁,或据原方加减自创,谨守病机,大胆化裁,师仲景法而不拘泥仲景方,扩大了经方适用范围,扩宽了临床上用经方的辨证思路。伤寒与温病作为统属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辨证体系,实有诸多相似之处,结合时代特征融合其理法方药,对于提高中医药辨治急性外感疾病、传染病的疗效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药中,许家松,主编.温病条辨讲解第四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3
[2]梅国强,等主编.伤寒论讲义[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
[3]迟文.佐用桂枝汤治疗感染性疾病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2):127-128
[4]王付,伤寒杂病论思辨要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5]张学林.郭纪生应用白虎汤临床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12):1768-1770
[6]关一鸣.试谈温病的保津养阴法[J].实用医学杂志,1994.10(8):759
论文作者:肖可舒,李家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伤寒论论文; 桂枝论文; 瓜蒂论文; 人参论文; 加减论文; 伤寒论文; 外感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