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1978~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增长9.9%。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支撑。据测算,1978~1995年间资本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为45.29%,劳动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14.86%,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39.86%(注:施发启:《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统计研究》1997年第6期。),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取得。虽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率比改革前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还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必须实现“两个转变”,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内在要求,本文试运用产业结构的有关理论,通过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以便为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提供借鉴。

一、我国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一)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可以通过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变化、从业人员构成变化、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的变化以及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的变化体现出来。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1996年的20.2%,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71.9%增长为1996年的79.8%。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70.5%降为1996年的50.5%,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29.5%,上升为1996年的49.5%,其中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较大,从1978年的12.1%增为1996年的26%,增加了13.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度(注: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某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等于该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值)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从1979~1984年的31.77%下降到1985~1993年的11.62%,下降了20.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从1979~1984年的68.23%增长为1985~1993年的88.38%,增长了20.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较快,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6年平均增长率为11.9%,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9%)多2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5.1%和10.76%。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较小(某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等于该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比值),说明第一产业发展迟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小。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高而且稳定,说明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大。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在80年代比较高,但8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缓慢下来(1989~1996年增长率分别为5.4%,2.3%,8.8%,12.4%,10.7%,9.6%,8.4%和7.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一,我国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二,农业基础薄弱,增长缓慢。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及现有的产业结构理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但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未能使工业对农业提供技术改造和应有的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况且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增大,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赋予了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对我国农业比重的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它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制约因素。第三,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仍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主要表现在:(1)我国第三产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是:低收入国家为31%;中等收入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60%以上。而我国这个比重不足1/3;同样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偏少,不足总劳动力的1/4,而世界平均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注:米小琴:《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分析》,《统计研究》1996年第2期。)。(2)内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金融、信息、交通运输业严重滞后。(3)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且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方式比较落后等。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水平低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该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会趋于稳定,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则明显上升,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明显降低,而且当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时,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较高。我国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的速度高于其劳动力比重降低的速度。同样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偏高。这说明我们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来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使得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水平较低(注:赵春艳:《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1997年第8期。)。

二、我国工业结构分析

(一)工业结构的变化在整体上符合工业化规律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结构的变化在整体上符合工业化规律,主要表现在:(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得以较大发展,轻、重工业结构趋于协调。1995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约为47:53,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大体相当。1978~1995年,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6.06%,快于重工业年均增长率10.3%的速度,扭转了消费资料生产不足的局面。(2)产业技术进步较快,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较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产业升级的状态,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轻、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具有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及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相反,需求弹性大、加工层次较高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比重得到较大幅度提高。(3)我国工业结构由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转向90年代以重工业增长为主导。首先,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轻工业增长速度降低,所占比重减少,而重工业却恰恰相反,这种变化是符合工业化规律的。由于中国90年代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要素具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则表现为资源配置的重心由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而在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又由原材料型重化工业为重心转向以高加工度为重心。其次,是由我国产业与企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经过改革初期到80年代中期重点扶植和发展轻工业阶段后,进入90年代,轻工业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并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转向高档消费品,而高档消费品及其相关联的产品主要由重工业提供,所以进入90年代后重工业快速增长,比重上升。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我国重化工业包括机电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二)工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利于工业结构的调整,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1)工业产品结构水平较低,市场相对饱和的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而市场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还远未形成,不能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结构。(3)工业布局结构趋同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各地区工业结构相当接近,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4)工业出口结构有待改善,高附加值、高档次及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小。(5)工业技术水平低。具体表现在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利用率低,目前机械工业有30%以上的设备役龄超过15年,且得不到充分利用;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效率低;设备引进多,自主开发少,且引进设备中75%以上是国外80年代以前的产品;技术改造缓慢,资金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了产业技术进步;(6)工业管理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同一工业行业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现象严重,缺乏平等竞争的环境,缺乏行业的指导和协调。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

(一)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的国际比较

从表5中不难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大地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比重又太低,据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我国1995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比日、美、德、英、法等国家70年代还高出许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国际比较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关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产业结构的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从表6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产值的结构中,我国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很低。看表中数字,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数值都小,并且小得很多,甚至比其他国有1970年比重的数值都小,说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与其他国家是有很大差距的。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6第106页整理计算。

(三)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的国际比较

比较数据见表7。从表中数据明显看出,我国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第二产业最大,与其他国家1996年以前相比较,第三产业的贡献都很小,按照国际经济理论,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相差还很远。

资料来源:根据1996年《国际经济统计》及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四)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表8中的资料显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最低,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从而导致我国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也最小,再次说明中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1996年《国际经济统计年鉴》106页及1995、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四、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

根据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的上述具体分析及国际比较,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

2.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高附加值及高科技的支柱工业未能发展壮大,再加上加工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产业结构的变动严重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动;

3.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转变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1.协调三次产业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降低其在产业结构中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应重点发展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咨询及房地产等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比重。

2.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保证其内部各行业的均衡发展。相对于轻工业应提高重工业的比例;加强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建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的加工工业。

3.调整产业的技术结构和管理结构,提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改善管理结构,加强行业的指导和协调。

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上述调整目标,必须转变观念,下大力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同时要利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优化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环境,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产存量的调整,优化部门结构。

第二,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改善工业管理结构,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真正地发挥行业管理和协调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改变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增长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完善有关产业政策,建立统一协调的体系,增强产业政策的综合效力,发挥产业政策的应有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区别对待“瓶颈”产业、支柱产业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理顺财税等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应保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技术结构。提高工业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工业结构的高度化;理顺工业技术结构中生产、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应加强指导,提高企业科技开发的能力;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五,加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振兴和发展机电、汽车、建筑、石化等支柱产业,增加投入,政策倾斜,促进基础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第六,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工业出口结构的水平,改变靠出口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创汇的做法。

标签:;  ;  ;  ;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