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的课业改革要求的提出,教师从各个方面对教学目标和方案进行调整,不仅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更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数学,对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更高,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厌学、弃学的心理。本文将以高中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学困生”成因以及如何应对,以帮助教师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困生 成因 应对策略
“学困生”又称为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类学生并不存在心智上的缺陷,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爱学习、成绩差,长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更加产生了厌学、弃学心理,长此以往成绩很难跟得上班级整体平均水平。“学困生”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变现的尤为明显,与初中数学不同,高中数学在基础数学知识上的讲解花费的时间少,强调更多的是综合性的知识,而有些学生因为基础性知识不牢或缺少整合性数学思维,很容易就落后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且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十分紧张,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到每一个同学,因此很多学生也养成了散漫的性格。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数学教学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素质教育,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还提出从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情况。
一、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意义
“学困生”同优秀学生一样,不存在智力或认知上的缺陷,除了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勤奋导致学习成绩差外,更多的学生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的情况。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十分痛苦,有的学生也会因此出现抑郁的情况,对教师来说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高中数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但是每每看到学生成绩落后又替学生着急。
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需要老师花费太多的时间,“学困生”自然而然就成为老师的重点教学对象,解决“学困生”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要求,更多的是处于老师对学生人生负责的态度。高考对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有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数学成绩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数学成绩提上去了就能获得满意高考成绩,所以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刻不容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教学方式不恰当。传统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进度,一般采用单向性教学模式,即老师单方面输出知识,学生负责接收,课堂内部的互动渠道很少。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通常是以解题为基本教学步骤,老师上课讲、学生下课练,通过模仿来总结相似题型。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质上使得班级内部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即优秀学生发挥思考能动性,成绩提升的更快,“学困生”则只知道模仿,缺少创新精神。
2.缺少整合数学思维。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面对只涉及单一知识点的题目能保证较高准确率,但是在处理复合型问题则缺少整合数学思维。整合数学思维是高中数学解题的统领性思虑,以高考数学题目为例,除了基础题外,大部分的题目都表现出整合性的特点,同一道题目里通常会包括公式、图形、象限等多个知识点,这也符合数学成绩拉开学生距离的目的。因此面对这一命题趋势,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倾向于具备整合特点的题目,通过日常的练习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
三、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1.形成互动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困生”不再害怕说错或做错,老师面对出现的问题也不要一味地全盘否定,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老师主动转换角色定位。
2.基础与难点结合。针对学生整合数学思维缺失的问题,教师要遵循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命题方式和解题规律,一步一步带领和引导学生找到解题规律,不断加深题目难度,通过增加做题数量的手段检验学生接受程度。
3.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练习。学生水平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是也要讲究因材施教。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难题,强化整合性数学思维;而对于“学困生”来说,还要进一步细分原因,如果是基础薄弱的原因就将重点放在基本知识上,多布置公式、图表类单一型题目。如果是缺少整合性数学思维的原因就倾向于布置初级复合型题目,循序渐进,不断增减难度。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成因与传统教学手段有很大关系,单向教学模式削弱学生积极性,无法在教师和学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得本应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变成老师个人的舞台。“学困生”不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在其他学科、年级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界和业界都在探究和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减少学困生所占比例,从目前的调查研究和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学困生”问题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转变教学思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基莉 高中数学课堂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36。
[2]厉进彩 高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论文作者:李义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学生论文; 学困生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成因论文; 成绩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