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黎郊区 MARNE-LA-VALLEE 的建筑学院教学楼

位于巴黎郊区 MARNE-LA-VALLEE 的建筑学院教学楼

一、巴黎郊区MARNE-LA-VALLEE建筑学院教学楼(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然[1](2017)在《1978年“被打断的罗马”(Roma Interrotta)设计展研究》文中提出1978年5月至6月,意大利国际艺术协会在罗马举办了以“被打断的罗马”为题的设计展,邀请了包括柯林·罗、罗伯特·文丘里、阿尔多·、罗西、詹姆斯·斯特林、保罗·波多盖希在内的12位着名的欧美建筑师参加,以1748年乔瓦尼·巴蒂斯塔·诺利绘制的《新罗马地图》——也被称作诺利地图——为设计底图,做一次假想的城市设计。展览提出找回罗马“城市记忆”的命题,抹去了230年来的城市建设,以1748年诺利地图为起点重新构想罗马。“被打断的罗马”的本质是一次思想实验,其核心目的在于探寻保持城市历史连续性的可能途径。参展建筑师展现出了对城市精神的多元理解,以诺利地图为媒介,通过形态或图像的操作,从地形与建筑、图底与肌理、场所与空间、纪念碑与“纪念碑性”等角度,探讨城市精神在今日的呈现。展览在罗马举办之后,到世界各地进行了30年的巡展,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讨论,启发了后世多次的研究事件,在建筑学与城市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直至今日,“被打断的罗马”在中国尚未有论文或专着对其展开研究,仅在一些文献中有所提及。本文试图对这个空缺进行点滴的补充,以展览和诺利地图为研究对象,对展览在西方现代建筑学与城市设计理论中的地位展开研究;以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为基础,对事件的过程、诺利地图、参展建筑师不同的介入方式以及设计展之后对参展建筑师和城市设计理论的影响展开讨论,采用事件史与学术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去发掘这一对当代建筑学尤其是城市设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在中文世界却几乎被忽略的事件的缘起、组织、思想内涵和学术史意义。

杨皞[2](2016)在《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针对信息矩阵方法导向下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展开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我国建筑类院校既有建筑系馆空间渐渐出现问题,不能满足师生们的使用需求,为此相关院校纷纷新建、加建、改建建筑系馆。既有建筑系馆的空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系馆在设计前期的设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环节上存在不足。本文将信息矩阵方法引入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研究中,通过信息矩阵方法辅助完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过程,通过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的关联研究,结合信息分析方法探求影响系馆空间设计的信息主成因子及信息要素层次分析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策略和手法。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路径以及预期结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针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设计信息缺失、权重不清问题,提出运用信息矩阵方法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以信息分析结果为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提供定性、定量决策依据的解决方案。本文还希望借助信息矩阵方法研究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以获得普适性的、广泛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库,为今后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提供信息支撑。论文第二章介绍了信息矩阵方法,简要论述了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信息需求,并阐述了信息矩阵方法应用于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原理和流程。目前信息矩阵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策划中,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矩阵方法应用于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可以为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提供信息库和信息决策支持。信息矩阵方法应用于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分析中,有助于探寻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关联,协助分析信息的逻辑关系从而挖掘信息主控因子和信息要素层次关系,为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提供定性、定量的信息指导意见。论文第三章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进行了收集、处理,并通过信息比较和筛选得出了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和155个主要信息要素。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及处理环节主要包含8个步骤:1、广泛信息收集,2、信息矩阵框架建立,3、信息要素建立,4、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案例信息收集,5、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案例信息对比、筛选,6、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案例信息矩阵建立,7,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建立,8、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关联分析。论文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通过SD问卷法调查,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重要信息要素进行满意度测评,并通过因子计算得出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的7个主成因子,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的层次模型进行权重比计算,获得了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层次分析模型。论文第四章计算得出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主成因子为7个,二级因子(信息要素)为31个。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主成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功能、空间、品质及体验、文化及美学、环境、技术、设备装置。论文第五章在前两章结论的基础上,以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主成因子、层次分析模型和信息矩阵为依据,提出了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8类24条设计策略、4步骤18项设计手法以及3条系馆空间使用策略,并明确了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环节。论文第五章还对信息矩阵方法与传统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方法的衔接问题、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优劣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第六章为结论章,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了论文的研究不足,并制定了论文的后期研究计划。本文研究结论主要包含:1、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2、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主成因子及二级因子,3、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层次分析模型,4、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5、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手法。论文的后期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研究方向展开:1、建筑系馆设计研究,2、信息矩阵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周笑今[3](2015)在《当代高校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学教育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空间无法满足其功能需求,近些年来,关于营造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空间这一课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今高校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基础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大部分都是在共享场所中发生的,有效的共享场所空间能够增强师生的交流,利于知识的传播。在这里,使得师生们有了精神的碰撞。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通过建筑的重建或改建建筑系馆空间环境,来创造符合当代建筑学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本文主要在建筑系馆共享场所行为及心理层面上研究,希望可以得出系统性的理论总结。本文在建筑学教育观和学习观转变的背景下,综合分析了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空间类型,并通过国内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实例调研,通过对比与分析,得出这些共享场所的空间特征,进而总结出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从而总结出对于建筑系馆共享场所未来发展趋势,即个性的发展与交往的合作在共享场所同时存在,打破传统封闭分隔的功能分区,同一场所内的活动行为更加丰富。笔者希望能够对以后设计此类型的空间时提供理论总结。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确立了研究的前提,阐述了当代建筑系学习观和教育观对共享场所的需求,并对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空间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作为实践调研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践调研:对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共享场所进行实践调研与大量信息查找研究,从功能、空间形式方面阐述了二者的空间现状。第三部分为归纳总结: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详尽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当代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之间存在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而总结出当代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最后,提出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在未来的发展模式。

张阳[4](2014)在《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建筑业的兴起使建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建筑系,建设建筑系馆。作为建筑系馆核心部分的专业教学空间,与建筑设计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直接关系着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是学生体验空间、学习空间的生动“教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空间的认识。随着建筑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教学模式的更新,一些老牌建筑院校纷纷改建、扩建原有建筑系馆,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活动的需求。然而这些专业教学空间是否完全满足现代建筑教育的需求?是否达到建筑系师生的理想程度?是否还有更多的改进空间?因此,研究适应建筑教育发展、满足建筑系师生教学活动需求的专业教学空间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不同时期建筑系馆的演变进行回顾,通过对大量的文献阅读及实地调研,结合建筑专业教学活动的特点,对国内外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以课余学习空间、课堂教学空间与大型展评空间为重点,对其空间活动、形式、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探讨。通过以上研究过程,结合对建筑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一些思考,总结出选择合理空间形式与规模、注重设计人性化、提升空间灵活性及运用边界效应的设计策略,并对未来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进行了畅想与展望,以期对今后建筑系馆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孙铭[5](2013)在《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国内建筑市场的大繁荣推动了建筑学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我国已经有295所高校设置了建筑类相关专业,在校生105932人,建筑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学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筑馆作为承载建筑教育的空间载体,各高校纷纷通过对已有建筑馆进行改扩建更新,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发挥现有建筑馆的最大价值。本文便以此为契机,通过梳理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建筑馆的空间演变和发展过程,探索在建筑教育规律的影响下,对建筑馆改扩建的动因进行综合分析,从五大层面上概括总结了建筑馆的改扩建更新策略并预测未来建筑馆改扩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导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的空间进一步走向成熟。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2章)梳理了建筑教育的发展视角下的建筑馆演变,从历史维度上介绍建筑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对建筑馆的空间设计的影响。总结西方和国内建筑馆的发展历程,寻找建筑馆的空间发展和进步的影响因素。文章的第二部分(第3章至第4章)剖析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导致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双重动因,提出了影响建筑改扩建的主要动力是建筑教育的发展,而技术、人文和社会层面的因素则是影响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重点院校建筑馆适应性更新实践的横向比较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在研究中从形象策略,功能策略,空间策略,布局策略和技术策略五大层面剖析了建筑馆的改扩建更新策略,并预测了未来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发展趋势。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章)作者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改扩建设计当中。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25年来的建筑学办学历史进行梳理,按照办学水平将其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并详细介绍了作为转折点的1997年建筑馆工程,2006年第一次改扩建和2013年第二次改扩建方案,结合实例分析和总结对应的不同时期的建筑馆如何通过改扩建更新来适应建筑教育的需要,并展望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更高层次办学的需要,在建筑馆的“五馆一体,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现有的建筑馆进行了新一轮的改扩建更新设计。

贺鑫[6](2013)在《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空间是一栋教学建筑的精神所在,它承载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所有功能意义。美术类专业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都使得美术类院校的教学空间绽放出有别于一般教学空间的异样光彩,巴黎美术学院的院长阿尔弗雷德曾说过:“学院是一个教学与实验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使各个领域相互冲撞产生火花的地方,学院不能从生产线上生产出艺术家,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所以对于美术类院校的教学空间应该从教室空间和交往空间的角度去进行更适应教学需求的解析。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并界定了研究的概念与范围,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在首章明确界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追述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演变,总结了中西方美术教学理念所影响下的美术教育建筑的历史沿革,分析出国外优秀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内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存在的现状问题。通过教室空间和交往空间两大分类去解析教学空间的空间特征和形象特征,然后从行为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四个方面对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为下文的研究提供基础。最后结合国内外优秀实例,提出交往空间和纯美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室空间的具体设计手法。

陈希[7](2013)在《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环境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对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水平综合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素质教育模式转变。高校学术报告厅是高校师生参与公共课堂的室内交往空间之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学术报告厅为研究对象,对其特殊性及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学术报告厅环境设计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学术报告厅的外部环境调研总结,分析其在校园中的分布模式、在建筑中的布局形式及室内外环境衔接方式的一般规律。对高校学术报告厅的内部空间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根据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习惯来组织空间体验序列和建立导向指引。以所调研的高校学术报告厅内部装饰的实际情况,对其从色彩、材质、文化氛围三个角度研究适合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并对学术报告厅的特殊性物理环境进行探讨研究。以本人所参与的湖南娄底职院技术学院多功能报告厅的室内设计项目来论证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学术报告厅环境建设。该课题研究将高校学术报告厅独立于其它高校室内交往空间来考察研究,以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利用案例归纳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学术报告厅环境设计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总结,推导出高校学术报告厅外部环境的设计模式、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以及整体环境艺术的处理手法。图片158幅,表18个,参考文献58篇。

李军杰[8](2013)在《SWDC-4A数字航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数字航测相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技术现状与生产实践,对新型数字航测相机SWDC-4A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着重研究了轻型组合宽角数字测绘相机技术、高精度POS技术、高精度惯性稳定平台技术、和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集成检校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应用,集成了实用的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经过生产应用实践,可以满足高精度测图和城市建筑物三维建模需要,并且比传统方法效率高,成本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数字相机的畸变模型和检校原理的分析,阐述了单镜头相机加固、检校的方法,通过对已有墙面检校场的扩建和重新测量,对单镜头数字相机进行检校和验证。2.对多路数字相机拼装的理论进行分析,计算出子相机的倾角,给出了SWDC-4A四拼组合相机的拼装方案,提出了平台拼接精度的检测方案,实现了子相机的同步曝光和对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阐述了航线规划设计、虚拟中心影像拼接、飞行质量检查的原理和方法。3.系统地论述了POS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惯性导航常用坐标系与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导了从POS输出到影像外方位的转换公式和偏心元素的解算公式,建立了平差模型,并设计了实验方法。4.结合高精度轻小型遥感设备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组合传感器进行集成。针对不同的集成方式,提出了“地对地”和“空对地”检校场用于集成检校的方法,经实验验证,检校参数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系统性能可靠。5.通过实际生产应用证明,所集成的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在大比例尺测图方面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控制点的布设和观测,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6. SWDC-4A四个子相机之间固定的倾斜关系和高精度的POS数据配合清晰的影像,用于城市景观的三维表达、精细建模和可视化,是一种全新、快捷、经济的技术方案。

江文婷[9](2012)在《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很多大学纷纷新建建筑系馆或者改扩建已有系馆,以满足更加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建筑系馆作为教育建筑中的一种,既有教育建筑的一般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它与建筑教育的关系始终紧密。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系馆,建筑系馆的设计与建筑教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成为了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研究”为题,通过相关文献综述、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概述了国内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历史并提出本文主要论点,即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国内外一些建筑院校建筑系馆的案例分析,论证了建筑教育是建筑系馆设计的主要因素,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建筑系馆的设计特点;最后提出了在建筑教育引导下的建筑系馆设计策略,主要侧重于功能主义、建构表达、多元文化、个性表达、地域主义几个方面,并论述了今后建筑系馆的发展趋势。本文聚焦国内历史较为悠久的几所建筑院校的建筑系馆,分析了他们的建筑教育和建筑系馆设计,并找寻之间的联系。建筑系馆不仅受建筑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且是实现建筑教育的主要硬件载体。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建筑系馆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建筑教育的发展。全文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第2章: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第3章: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第4章:建筑教育引导下的建筑系馆设计;第5章:结论。

王颖超[10](2012)在《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尺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筑教育的繁荣发展,和建筑事业产业的不断壮大等原因。建筑学专业成为了非常热门的学科,而高校建筑学教学空间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重要学习场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他们大学五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专业教室中度过的。因此,专业教室对建筑学学生来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他们有着独特的教学模式,由于这样的特殊性,在专业教室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特别需求。专业教室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效率。随着建筑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教学空间形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着,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建筑学专业特点出发,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讨论建筑学专业教室的空间尺度问题,以学生在建筑学专业教室内的个人学习空间为基本单元。探讨以这个基本单元为基础的桌椅布置方式所产生的空间尺度。并根据实际调研的使用情况结果和人体尺度的概念,从人体工程学角度,以营造积极空间为目的,设计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适宜性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为建筑学专业教室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巴黎郊区MARNE-LA-VALLEE建筑学院教学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黎郊区MARNE-LA-VALLEE建筑学院教学楼(论文提纲范文)

(1)1978年“被打断的罗马”(Roma Interrotta)设计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基础
        1.3.1 中文文献中的记录
        1.3.2 罗马城市发展史
        1.3.3 相关的城市思想与理论
        1.3.4 关于展览的组织与策划
        1.3.5 诺利地图的相关研究
        1.3.6 对展览的回顾、评论
    1.4 研究意义
        1.4.1 填补国内对展览以及诺利地图研究的空缺
        1.4.2 展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史意义
        1.4.3 展览对中国现实具有启发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被打断的罗马”设计展
    2.1 展览的命题
        2.1.1 阿尔甘的序言
        2.1.2 被打断的罗马
    2.2 设计底图
    2.3 参展建筑师
    2.4 策展人与展场设计
        2.4.1 展览场址
        2.4.2 策展人与展场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设计底图的诺利地图
    3.1 地图的准确性
    3.2 地图的内容
    3.3 地图的表达方式
    3.4 地图体现出的城市理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方案
    4.1 肌理的操作
        4.1.1 保罗·波多盖希的方案
        4.1.2 詹姆斯·斯特林的方案
        4.1.3 皮耶罗·萨托戈的方案
        4.1.4 罗马尔多·乔格拉的方案
    4.2 图像的操作
        4.2.1 阿尔多·罗西的方案
        4.2.2 莱昂·克里尔的方案
        4.2.3 罗伯特·文丘里的方案
    4.3 总图无操作
        4.3.1 安东尼·格兰巴赫的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被打断的罗马”之后
    5.1 展览的回顾与评论
        5.1.1 参展建筑师对展览的回顾与继续
        5.1.2 外界对展览的评论
    5.2 受到展览启发的事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学教育发展对建筑系馆空间的建设需求
        1.1.2 我国建筑系馆空间的新建、扩建、改造
        1.1.3 我国既有建筑系馆空间问题及系馆空间设计的局限性
        1.1.4 信息矩阵方法在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4.1 研究对象
        1.4.2 概念定义
        1.4.3 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径
    1.6 研究预期成果
第2章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信息矩阵方法的应用
    2.1 信息矩阵方法
        2.1.1 信息矩阵方法基础及沿革
        2.1.2 信息矩阵方法应用及特点
    2.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的特点
        2.2.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
        2.2.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特征
    2.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信息需求
        2.3.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不足
        2.3.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处理及分析环节缺失
        2.3.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处理及分析不足
        2.3.4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信息需求
    2.4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信息矩阵方法的应用
        2.4.1 信息矩阵方法在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原理
        2.4.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信息矩阵方法的应用流程
        2.4.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信息矩阵方法的应用环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及处理
    3.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及处理方法
        3.1.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收集
        3.1.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处理
    3.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广泛收集
        3.2.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广泛收集
        3.2.2 文献类信息汇总
        3.2.3 图形类信类息汇总
    3.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
        3.3.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建立及分级
        3.3.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分级信息要素
        3.3.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分类信息要素
    3.4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案例信息收集
        3.4.1 案例选择
        3.4.2 案例信息收集
    3.5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对比
        3.5.1 使用者信息
        3.5.2 活动信息
        3.5.3 关系信息
        3.5.4 场地信息
        3.5.5 环境信息
        3.5.6 质量信息
        3.5.7 初期预算信息
        3.5.8 运营费用信息
        3.5.9 全寿命费用信息
        3.5.10 过去信息
        3.5.11 现在信息
        3.5.12 未来信息
    3.6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筛选
        3.6.1 目标信息要素分析及筛选
        3.6.2 事实信息要素分析及筛选
        3.6.3 概念信息要素分析及筛选
        3.6.4 需求信息要素分析及筛选
    3.7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
        3.7.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建立原则
        3.7.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矩阵
    3.8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关联分析
        3.8.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关联分析
        3.8.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关联信息要素分类、分级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分析
    4.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分析方法
    4.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问卷调查
        4.2.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调查问卷编制
        4.2.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调查目标人群
        4.2.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调查结果
    4.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主成份分析
        4.3.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主成份计算
        4.3.2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主成因子关联分析
    4.4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主成因子及信息要素层次分析
        4.4.1 层次分析评价尺度
        4.4.2 层次分析方法
        4.4.3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层次分析
        4.4.4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权重比
    4.5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信息要素层次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
    5.1 基于信息矩阵法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1 基于功能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2 基于空间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3 基于品质及体验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4 基于文化及美学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5 基于技术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6 基于环境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7 基于设备装置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1.8 基于经济因子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策略
    5.2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手法
        5.2.1 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步骤
        5.2.2 建筑系馆空间规划布局
        5.2.3 建筑系馆功能及空间定位
        5.2.4 建筑系馆空间初步设计
        5.2.5 建筑系馆空间深化设计
    5.3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环节
        5.3.1 信息收集及处理环节
        5.3.2 信息分析环节
        5.3.3 设计环节
    5.4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使用策略
        5.4.1 基于管理因子的建筑系馆基本空间使用策略
        5.4.2 基于管理因子的建筑系馆特殊空间使用策略
    5.5 信息矩阵方法与传统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衔接
        5.5.1 信息矩阵方法与传统建筑系馆空间设计方法的衔接
        5.5.2 信息矩阵方法辅助任务书制定
        5.5.3 信息矩阵方法补充设计信息、增加信息附件
    5.6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优劣
        5.6.1 信息处理优劣
        5.6.2 信息分析优劣
        5.6.3 设计环节优劣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6.3 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研究展望
    6.4 后期研究计划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建筑系馆空间设计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代高校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1.1.2.当代大学的转变
        1.1.3.我国建筑学教育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当代建筑系学习观和教育观特点对共享场所的需求
    2.1 当代建筑系学习观和教育观特点的转变
        2.1.1 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
        2.1.2 终身教育理念
    2.2 共享场所定义及其作用
        2.2.1 共享场所基本概念
        2.2.2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内的主要行为活动
    2.3 当代建筑学学习观和教育观对共享场所的需求
        2.3.1.建筑学学生学习交流的特点
        2.3.2 当代建筑学学习观和教育观对共享场所需求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3.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空间类型分析
    3.1 与交通空间相结合的共享场所
        3.1.1 与门厅相结合的共享场所
        3.1.2 与过厅相结合的共享场所
        3.1.3 与通道空间相结合
    3.2 与庭院空间结合的共享场所
        3.2.1 与院落空间相结合
        3.2.2 与中庭、边庭空间相结合
        3.2.3 与入.广场空间相结合
        3.2.4 与屋顶平台相结合
    3.3 专用开敞性的共享场所
    3.4 专用分隔性的共享场所
    3.5 与其它公共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共享场所
    3.6 本章小结
4.国内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调研报告
    4.1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调研概要
        4.1.1.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4.1.2.调研安排及人员组织
        4.1.3.调研对象选择
    4.2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调查实例及类型特点
        4.2.1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2 同济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3 东南大学共享场所分析
        4.2.4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6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7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8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9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2.10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3 国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调查实例及类型特点
        4.3.1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分析
        4.3.2 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扩建工程共享场所分析
        4.3.3 法国MARNE一LA—VALLEE建筑学院共享场所分析
        4.3.4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迈阿密建筑学院共享场所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对比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5.1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对比分析
        5.1.1 共享场所采取空间形式及其交流频率的对比分析
        5.1.2 共享场所整体组织方式的对比分析
        5.1.3 共享场所营造空间氛围手法的对比分析
        5.1.4 共享场所不同空间形式活动行为的对比分析
    5.2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的共同性及其原因
        5.2.1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的共同性
        5.2.2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存在共同性的原因
    5.3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5.3.1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的差异性
        5.3.2 国内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5.4 国内与国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存在异同性及其原因
        5.4.1 国内与国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存在的异同性
        5.4.2 国内与国外建筑系馆共享场所之间存在异同性的原因
    5.5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存在的问题
        5.5.1 改扩建工程中对原有建筑空间的破坏
        5.5.2 部分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缺乏设施
        5.5.3 部分建筑系馆共享场所设施布置不当
        5.5.4 复合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影响因素、设计原则及策略分析
    6.1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影响因素
        6.1.1 环境因素
        6.1.2 时代因素
        6.1.3 教育因素
    6.2 建筑系馆共享场的设计原则
        6.2.1 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6.2.2 注重空间本身对建筑学学习的影响
        6.2.3 塑造独具形态的空间形象
        6.2.4 建筑材料的运用与把握
        6.2.5 重视尺度概念的传达
    6.3 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1 与入口空间结合的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2 与门厅空间结合的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3 与中庭、边庭空间结合的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4 与通道空间结合的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5 专用开敞性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3.6 专用分隔性共享场所的设计策略
    6.4 本章小结
7.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的未来发展
    7.1 建筑教育模式是系馆设计的先决条件
    7.2 着力营造空间文化底蕴
    7.3 依托地域文脉环境
    7.4 借鉴国外优秀案例的设计思想
    7.5 本章小结
8.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贡献与展望
        8.2.1 主要贡献
        8.2.2 展望
    8.3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专业教学的特殊性
        1.1.2 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快速扩张
        1.1.3 我国建筑教育理念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教育发展与专业教学空间变革
    2.1 建筑学专业教学特殊性
    2.2 国外建筑教育与专业教学空间的发展
        2.2.1 巴黎美术学院与图房
        2.2.2 魏玛包豪斯与工作坊
        2.2.3 “学院派”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
        2.2.4 国外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的发展
    2.3 我国建筑教育与专业教学空间的发展
        2.3.1 “学院派”大班制的移植
        2.3.2 大班制与工作室模式结合的尝试
        2.3.3 我国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系专业教学空间调研分析
    3.1 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的转变
    3.2 课余学习空间调研分析
        3.2.1 课余学习活动与空间需求
        3.2.2 课余学习空间形式
        3.2.3 不同形式课余学习空间优缺点
        3.2.4 课余学习空间分隔
        3.2.5 课余学习空间发展趋势
    3.3 课堂教学空间调研分析
        3.3.1 课堂教学活动与空间需求
        3.3.2 课堂教学空间的形式
        3.3.3 不同形式课堂教学空间优缺点
        3.3.4 课堂教学空间的分隔
        3.3.5 课堂教学空间发展趋势
    3.4 大型展评空间调研分析
        3.4.1 展评活动的特点与空间需求
        3.4.2 展评空间设置形式
        3.4.3 不同形式展评空间优缺点
        3.4.4 展评空间的调研
        3.4.5 展评空间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系专业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4.1 建筑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几点思考
        4.1.1 数位科技的广泛应用
        4.1.2 注重实体模型的作用
        4.1.3 重视建造实践
        4.1.4 鼓励多元的创造性实验
        4.1.5 跨校合作与全球化
    4.2 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4.2.1 选择合理空间形式与规模
        4.2.2 注重设计人性化
        4.2.3 提升空间灵活性
        4.2.4 运用边界效应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1.1.2 教学空间发展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建筑教育的发展
        1.1.3 建筑馆适应性更新成为拓展教学空间的主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教育发展视角下建筑馆的演变
    2.1 西方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演变
        2.1.1 “学院派”时期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巴黎美术学院
        2.1.2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包豪斯建筑学院
        2.1.3 多元化思潮阶段建筑馆的演变历程
    2.2 西方建筑教育空间演变的历程总结
        2.2.1 建筑形体组合方式的演变历程
        2.2.2 建筑形象的演变历程
        2.2.3 功能组成的日趋复杂
    2.3 我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馆的发展概况
        2.3.1 我国建筑教育的起源
        2.3.2 建筑教育从西化到苏化
        2.3.3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教育
        2.3.4 “学院派”教学体系影响下的东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发展
        2.3.5 植根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探索的同济 A,B,C 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建筑馆改建扩建的动因分析
    3.1 内在动因——建筑教育自身的发展
        3.1.1 办学规模扩大
        3.1.2 高等教育观念
        3.1.3 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3.1.4 教学模式和办学层次
        3.1.5 办学特色
    3.2 外在动因——技术、社会因素影响下建筑教育空间新需求
        3.2.1 信息、生态、构造技术的发展
        3.2.2 地域、人文、社会因素的发展
    3.3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对建筑教育空间新要求
        3.3.1 “创作灵感”的激发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专业感染力
        3.3.2 “环境育人”的倡导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3.3.3 “互动学习”的提倡要求空间具有极大的可交往性
        3.3.4 信息获取渠道的保障要求信息传递平台的拓展
        3.3.5 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要求试验室相关配套的跟进
        3.3.6 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重视与计算机房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阶段国内建筑馆的适应性改造更新策略及发展趋势
    4.1 国内建筑馆更新实践的现状
        4.1.1 改扩建的实践现状
        4.1.2 改扩建情况的横向对比
        4.1.3 改扩建的关注重点
    4.2 形象策略——传承与创新
        4.2.1 形体组合呼应整体环境
        4.2.2 历史印记的留存与再现
        4.2.3 时代化建筑表皮的更新
        4.2.4 地域化建筑表情的更新
    4.3 空间策略——艺术与人文
        4.3.1 形态——空间尺度的多元探索
        4.3.2 界面——空间属性的材质表达
        4.3.3 人文——空间氛围的文化嵌入
        4.3.4 光影——空间效果的艺术塑造
        4.3.5 绿色——空间环境的自然渗透
    4.4 功能策略——多元与复合
        4.4.1 设计教学空间体系的创建
        4.4.2 评图空间模式的更新
        4.4.3 展览空间体系的创建
        4.4.4 实验室的多元化拓展
    4.5 布局策略——开放与互动
        4.5.1 线性空间布局方式的延伸
        4.5.2 集中式空间布局形式的拓展
        4.5.3 垂直开放式空间元素的引入
        4.5.4 产学研一体化引发布局调整
        4.5.5 学科领域交叉引发布局调整
    4.6 技术策略——智能与生态
        4.6.1 信息技术引领的空间变革
        4.6.2 生态技术推动建筑馆更新
        4.6.3 构造技术应用于表皮更新
    4.7 建筑教育规律影响下建筑馆的空间更新发展趋势展望
        4.7.1 办学特色多元化带来空间多样化发展
        4.7.2 功能的日趋复合化发展趋势
        4.7.3 跨学科交流的深入带来的功能拓展和空间布局调整
        4.7.4 建筑馆更新策略从功能到性能的生态化转变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实践——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两次改扩建更新设计
    5.1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1988-1996)的教学空间
        5.1.1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的办学概况
        5.1.2 这一阶段建筑教学空间概况
        5.1.3 使用面积的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5.2 建筑教育独立发展驱动下该校 1997 年独立建设的建筑馆
        5.2.1 独立建设建筑馆的必要性
        5.2.2 1997 年建筑馆的工程概况
        5.2.3 校园空间布局的“点”睛之笔
        5.2.4 富有动感的建筑形象
        5.2.5 功能布置与空间布局
        5.2.6 建筑文化内涵的烘托
        5.2.7 精细统一的细部处理
    5.3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1997-2006)建筑馆的使用情况
        5.3.1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的办学概况
        5.3.2 设计教学空间
        5.3.3 少量的实验教学空间
        5.3.4 公共交往空间
        5.3.5 建筑馆(1997-2006)使用效果评价
    5.4 建设国内一流硬件水平的驱动下该校 2006 年建筑馆第一次改扩建
        5.4.1 建筑形象更新
        5.4.2 空间更新
        5.4.3 功能拓展
        5.4.4 空间布局的调整
    5.5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2006-2012)建筑馆的使用情况
        5.5.1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的办学概况
        5.5.2 这一阶段的专业教学模式
        5.5.3 满足设计教学需要的空间体系
        5.5.4 注重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
        5.5.5 教学辅助空间
        5.5.6 科研办公空间
        5.5.7 建筑馆(2006-2012)使用效果评价
    5.6 打造更高层次办学水平的驱动下 2013 年建筑馆第二次改扩建设计
        5.6.1 更高层次办学的发展要求
        5.6.2 设计定位
        5.6.3 设计理念——“五馆一体,环境育人”
        5.6.4 形象改造
        5.6.5 功能整合
        5.6.6 开放式布局调整
        5.6.7 生态改造设计
    5.7 本章小结
    5.8 附图: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第二轮改造设计图纸目录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诠释
        2.1.1 何为美术
        2.1.2 美术类院校的范围界定
        2.1.3 教学空间的研究范围界定
        2.1.3.1 空间概念的释义
        2.1.3.2 教学空间的研究范围
        2.1.4 交往空间定义
    2.2 基本理论依据
        2.2.1 交往活动的类型
        2.2.2 行为模式分析
        2.2.3 环境行为心理学分析
        2.2.4 行为建筑学分析
第3章 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发展和现状
    3.1 国外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发展
        3.1.1 国外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历史沿革
        3.1.2 国外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现状
    3.2 国内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发展
        3.2.1 国内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历史沿革
        3.2.2 国内美术类院校教学建筑的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特征分析
    4.1 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基本分类
        4.1.1 教室空间的特征分析
        4.1.2 交往空间的特征分析
    4.2 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空间布局特征
        4.2.1 灵活的空间动线
        4.2.2 相对独立的专业功能分区
        4.2.3 教室空间和交往空间的相互渗透
    4.3 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形象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设计的因素分析
    5.1 行为模式的因素
        5.1.1 教学行为模式
        5.1.2 展示行为模式
        5.1.3 交往行为模式
    5.2 教育理念的因素
    5.3 教学模式的因素
    5.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空间与学生的关系分析
    6.1 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6.1.1 教学空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6.1.2 教学空间环境中人的不同层次行为需要
    6.2 教学空间中学习行为所对应的空间分析
    6.3 学习行为所对应的空间组织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手法
    7.1 满足教学功能的空间布局手法
        7.1.1 适合纯美术专业的围合式布局
        7.1.2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布局模式
        7.1.3 综合型美术教学空间布局
    7.2 主题空间设计手法
        7.2.1 复杂性空间主题
        7.2.2 分解式空间主题
        7.2.3 书院式回归主题
    7.3 纯美术的教室空间设计手法
        7.3.1 绘画教室
        7.3.2 雕塑教室
    7.4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教室空间设计手法
    7.5 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法
        7.5.1 门厅空间
        7.5.2 通道空间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环境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高校学术报告厅研究现状
        1.3.2 国外高校学术报告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2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2.1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特殊性分析
        2.1.1 使用者特殊性
        2.1.2 建筑空间的特殊性
        2.1.3 建筑环境的特殊性
        2.1.4 开发管理主体的特殊性
    2.2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2.2.1 现状问题分析
        2.2.2 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术报告厅外部环境设计研究
    3.1 高校学术报告厅在校园中的分布模式
        3.1.1 集中式
        3.1.2 分散式
        3.1.3 功能混合式
    3.2 高校学术报告厅在校园建筑中的布局形式
        3.2.1 外置边端型
        3.2.2 外置独立型
        3.2.3 内置中心型
        3.2.4 内置单层型
    3.3 高校学术报告厅与周边环境衔接方式
        3.3.1 入口形式
        3.3.2 功能组织形式
        3.3.3 环境过渡方式
    本章小结
4 高校学术报告厅内部环境设计研究
    4.1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空间形态设计
        4.1.1 演讲台形态设计
        4.1.2 观众厅形态设计
        4.1.3 附属空间设计
    4.2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序列组织设计
        4.2.1 时空体验行为心理特征
        4.2.2 空间序列与环境体验
        4.2.3 导向组织指导环境体验
    4.3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空间尺度设计
        4.3.1 整体空间尺度设计
        4.3.2 局部尺度比例设计
        4.3.3 细部尺度整体性协调
    4.4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环境艺术处理
        4.4.1 色彩认知设计
        4.4.2 材质感知设计
        4.4.3 环境氛围塑造
    4.5 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物理环境探讨
        4.5.1 声环境要求
        4.5.2 光环境营造
        4.5.3 热环境探讨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室内设计
    5.1 外部环境分析
    5.2 内部环境设计
        5.2.1 功能布局设计
        5.2.2 序列组织设计
        5.2.3 空间形态设计
        5.2.4 环境艺术处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SWDC-4A数字航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字航测相机的发展现状
        1.2.1 数字成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2.2 大幅面框幅相机的发展现状
        1.2.3 机载推扫线阵相机的发展现状
        1.2.4 国产数字航测相机
        1.2.5 POS与稳定平台
    1.3 本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轻型组合宽角数字测绘相机技术
    2.1 单镜头相机加固与检校技术
        2.1.1 单镜头数字相机加固
        2.1.2 数字相机的畸变模型与检校原理
        2.1.3 单镜头数字相机的检校
    2.2 轻型组合宽角数字航测相机技术
        2.2.1 多路相机的集成拼装
        2.2.2 子相机倾角的确定
        2.2.3 四拼组合相机的装配
    2.3 相机控制单元与曝光同步
        2.3.1 相机控制单元
        2.3.2 曝光同步
    2.4 平台拼接精度检测
    2.5 航线规划与数据预处理软件
        2.5.1 航线规划设计
        2.5.2 虚拟中心影像拼接
        2.5.3 飞行质量检查
    2.6 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POS与高精度惯性稳定平台技术
    3.1 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
        3.1.1 差分GNSS
        3.1.2 惯性导航系统
        3.1.3 GNSS/IMU组合导航系统
    3.2 国产高精度POS
        3.2.1 高精度光学陀螺IMU
        3.2.2 高精度POS技术
        3.2.3 POS测试标定及飞行验证
    3.3 POS输出值与航空影像外方位元素间的关系
        3.3.1 惯性导航常用坐标系
        3.3.2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3.3.3 惯性导航姿态角与航测影像角元素的转换
        3.3.4 IMU与相机的偏心角与偏心距
    3.4 高精度大负载惯性稳定平台
        3.4.1 高精度大负载惯性稳定平台的关键技术
        3.4.2 高精度大负载惯性稳定平台试验测试及飞行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集成检校技术
    4.1 SWDC-4A数字航测系统的集成
        4.1.1 系统集成原理
        4.1.2 系统时间同步
        4.1.3 系统集成
        4.1.4 系统集成误差分析
        4.1.5 系统集成精度评定
    4.2 检校场建设
        4.2.1 “地对地”检校场建设
        4.2.2 “空对地”检校场建设
    4.3 系统检校与系统性能测试试验
        4.3.1 塔吊“地对地”试验
        4.3.2 飞行“空对地”试验
        4.3.3 动力伞飞行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SWDC-4A数字航测集成技术的应用
    5.1 SWDC-4A数字航测系统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应用
        5.1.1 应用区概况
        5.1.2 应用方案
        5.1.3 应用小结
    5.2 SWDC-4A数字航测系统应用于城市建筑物低空遥感三维建模
        5.2.1 应用区概况
        5.2.2 应用方案
        5.2.3 应用小结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9)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学与建筑教育
        1.1.2 高等院校建筑系馆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建筑教育
        1.4.2 专业性教学建筑
        1.4.3 建筑系馆
        1.4.4 鲍扎体系
        1.4.5 包豪斯体系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视角和整体框架
        1.6.1 研究视角
        1.6.2 研究框架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
    2.1 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概况
        2.1.1 传统的建筑教育
        2.1.2 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建筑教育
    2.2 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概况
        2.2.1 1950 年代前的建筑教育
        2.2.2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的建筑教育
        2.2.3 改革开放至今的建筑教育
    2.3 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的关系
        2.3.1 对高校建筑系馆使用状况的调查
        2.3.2 建筑系馆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
        2.3.3 建筑教育是影响建筑系馆设计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
    2.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设计案例分析
    3.1 国内建筑院校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
        3.1.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3.1.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1.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3.1.4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3.1.5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
        3.1.6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3.2 国外建筑院校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
        3.2.1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3.2.2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3.2.3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学院
    3.3 国内外建筑系馆比较分析
        3.3.1 国内建筑院校建筑系馆设计的特点
        3.3.2 国内部分建筑院校人员及系馆规模
        3.3.3 国外建筑院校建筑系馆设计的特点
    3.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建筑教育引导下的建筑系馆设计
    4.1 功能主义
        4.1.1 空间的创造
        4.1.2 空间的体验
    4.2 建构表达
        4.2.1 材料的表达
        4.2.2 结构和构造的表达
    4.3 多元文化
        4.3.1 多学科交叉
        4.3.2 空间的多样性
    4.4 个性表达
        4.4.1 教学特色的形成
        4.4.2 建筑特色的表达
    4.5 地域主义
        4.5.1 地域文化性
        4.5.2 历史性
    4.6 建筑系馆的发展趋势
        4.6.1 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4.6.2 可持续性
        4.6.3 与设计院相结合
    4.7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建筑教育是影响建筑系馆设计的主要因素
        5.1.2 建筑系馆是实现建筑教育的最主要的硬件载体
        5.1.3 建筑系馆的设计策略离不开建筑教育的引导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国内部分建筑系馆实例
附录 2 国外部分建筑系馆实例
附录 3 调查问卷
附录 4 国内部分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框架
2 建筑学专业教室的空间形式和功能
    2.1 专业教室的空间形式
    2.2 专业教室的基本功能
3 建筑学学生的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
    3.1 行为特点
    3.2 教学模式
    3.3 空间需求
4 建筑学专业教室的空间尺度
    4.1 空间尺度
    4.2 基本单元
        4.2.1 桌椅尺寸
        4.2.2 基本单元的空间尺度
    4.3 布置方式
        4.3.1 桌椅布置方式
        4.3.2 桌椅布置的空间尺度
    4.4 活动方式
    4.5 调研分析
        4.5.1 调研现状
        4.5.2 调研总结
    4.6 小结
5 积极空间的营造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四、巴黎郊区MARNE-LA-VALLEE建筑学院教学楼(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年“被打断的罗马”(Roma Interrotta)设计展研究[D]. 李梦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2]基于信息矩阵方法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研究[D]. 杨皞.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3]当代高校建筑系馆共享场所研究初探[D]. 周笑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4]建筑系馆专业教学空间研究[D]. 张阳. 厦门大学, 2014(08)
  • [5]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D]. 孙铭.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6]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研究[D]. 贺鑫.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 [7]高校学术报告厅的环境设计探讨[D]. 陈希. 中南大学, 2013(03)
  • [8]SWDC-4A数字航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D]. 李军杰.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1)
  • [9]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设计研究[D]. 江文婷.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5)
  • [10]建筑学专业教室空间尺度研究[D]. 王颖超. 北方工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位于巴黎郊区 MARNE-LA-VALLEE 的建筑学院教学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