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汉语: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_叶圣陶论文

本真汉语: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_叶圣陶论文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内涵论文,语文教育论文,语文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思想核心内涵是“本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想:追求一个“真”字

      叶老一生从事过很多职业:编辑、出版、作家、行政领导,而他最乐意做的工作还是教师,他常常以曾经当过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为荣。在当教师的过程中,他以无比挚爱的“真”对待语文教育工作和学生。他说: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应该是童心、爱心的化身。他曾在《假如我当老师》一文中写道:如果我当中学教师,我决不会将它称为“教书”,就像我不会将学生进入学校叫做“读书”一样。学生进入学校需要学习古人和今人书中积累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经验。如果把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说成是“读书”,就把这层意思抹杀掉了;把当教师说成是“教书”,这与过去书房里的老先生也没有多大区别。过去书房里先生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把书读通,然后应付考试,获取功名,而我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公民,能做人,会做事。[1]教育说到底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普通公民,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满腹经“理论”的“活书橱”,乖巧学舌的“人形鹦鹉”,也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大小官吏或儒学生员。[2]

      叶老认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3]如何做到真能?那就是要说真话,写真事。“从原料讲,是要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4]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教师,叶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名教师一定要严以律己,自觉觉人。要样样都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学生阅读,教师自己就要善读;教学生学习写作,教师自己就要善写;要求学生写字规范工整,教师自己就得率先垂范,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教师只有自己善读善写、书写规范工整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他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教法,不断汲取源头活水,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深受学生喜爱。[3]

      二、学习目的:突出一个“用”字

      叶老指出: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思想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5]

      学语文为的就是“用”,要学以致用。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4]叶老十分反感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语文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检验考生阅读、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绝不是让学生应付各种考试,而是要能练就能禁得起社会考验的技能。要让学生在学了阅读之后,能够阅读一般性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读书比以前读得更加透彻;学了写作之后,能够写一般的应用文体,能够与他人通信,写文章也比以前更加通畅;学说话、交际之后,要能够与人顺利地交流,听别人讲话后,能够抓住对方说话的要领,领会别人的意思,从而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叶老的“用”语文观也体现在教材方面。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编一些范文,但这些范文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把钥匙,学生能通过这把钥匙去开发无尽库藏书籍。教材编写、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引导和带领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6]

      三、语文课堂:注重一个“实”字

      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是立足语文的特点来教语文。什么是语文?叶老说:语,即口头语言,说出来的话;文,是书面语言,写出来的话,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在一起就叫语文;口头语与书面语同样重要,不能偏向哪一方面。[4]我们教语文,就是要从最基础的东西,从最基础的元素——字、词、句、篇、段入手,就是要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我们教语文,就是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叶老指出:语文学科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这四项是分不开的,如果只重视读写,忽视听说,那么读写亦将减损。他多次撰文批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重视学生读、写,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这四样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更是建设“四化”的需要。我们教语文,就是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必需的,但这不是根本目的,语文(也包含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叶老有个著名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962年4月,他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二是立足扎实的训练来教语文。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训练,而这训练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具体说来就是:写字就要一个字一个字规规矩矩地写,难认、难写的字要多认几遍、多写几遍;精美的课文要一篇篇仔仔细细地读,应该解释的字就要认真解释,应该辨析的词就要仔细辨析,应该品味赏析的句子就要用心去品味赏析,应该归纳的段落大意就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一些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修辞手法甚至是一些标点符号都要落实到位;说话教学要引导学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说,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写真话,认认真真地修改。唯有这样才能使得语文教学真实、有效。

      三是立足学生习惯培养来教语文。叶老非常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在他论著中阐述习惯的文字多达100多处,足以看出他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他说:什么是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吸收的习惯,凭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善于自学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都要教师去培养,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3]

      四、学习过程:强调一个“多”字

      语文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积累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多”上:“多读、多写”。叶老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1]“多读”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一篇好的文章要多读几遍。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二是大量阅读课外书。学好语文,光靠读教材中的几百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兴趣,指导他们在课外阅读,教师要教给方法。他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不是要学生“粗略的”甚至于“忽略的”阅读,而是认真仔细地把精读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略读中去,并根据略读的目的有选择地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那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略读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故而,“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是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而另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咀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难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自变,所以叫做‘略’”。“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7]叶老指出:学语文还要多写,越写越熟,熟了才能随心所欲。但这种写,不是写老师的命题作文。他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培养学生一旦有了一丝情感就能动手写出来的习惯,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习惯,这个习惯最迟要在中学就养成。他认为教师出的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是机械死板的,建议将其改为不限制时间、不限制材料和形式的随机作文。如果等教师出了题目才动手写,那就是本末倒置,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只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与自己情感意思没有任何关系。他说:写作需要练习,如果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写,未免太少,两周做一次作文,一学年才20篇,这怎么够?

      五、学科特点:彰显一个“美”字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叶老说: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越发正确和完善,情感越发恳挚和缜密,使受教育者越发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审美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经验,并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审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态度

      认真阅读是审美情趣培养的前提。阅读态度决定了阅读质量,决定着阅读理解掌握与否以及掌握的多少。阅读任何东西都要认真,不能马虎。认真阅读不但能让人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现晶莹宝石,获得美感和享受,而且也能让我们鉴别出粗劣的瓦砾;不认真阅读,即使阅读到一部真正好的作品,也鉴别不出其中的好与坏,好像从一座宝山上归来,两手空空;看到一部坏作品也看不出其坏之所在,甚至还会痴迷地阅读,即使受到毒害也不知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针对那些没有鉴赏素养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入门,使他们从困勉中走出,从而达到解悟。[2]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8]培养学生语文美的欣赏能力要从“寻路”“入境”与“悟神”三方面入手。“寻路”,就是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文章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各种关系,寻找到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作者是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只有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深入了解作者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进而驾驭整篇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为鉴赏美打下基础。所谓“入境”是指与作者心情相契合,进入文章的情境。叶老在《阅读与写作》中写道:文字好比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读者和作者不但可以会面,而且读者也可以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入境”。

      (三)培养学生批判阅读的精神

      叶老强调:阅读要抱着批判的态度,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应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在批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要是半坡村人光知守而不知变,要是咱们的先民全都光知守不知变,那么直到今天,茫茫神州还是不计其数的半坡村,哪会有灿烂光辉的华夏文明;所以执一不二,光知守而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唯有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硬道理。”[3]批判阅读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的高级阶段,培养学生批判阅读习惯和能力,实质是培养学生具有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人翁品质。

标签:;  ;  ;  

本真汉语: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_叶圣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