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态度的调查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态度的调查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态度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障论文,中国青少年论文,态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2006年12月13日第六十一届联大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联合国首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面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其显著意义在于它在处理残疾人问题上首次实现了从社会福利角度向人权角度的转变。我国对残疾人士权利与需求的重视程度同样有显著的提升。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1991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同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也更多地出现于公众面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3年,中国携手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亚洲地区成员国通过并采纳了关于拟订《促进和保障残疾人权利与尊严国际公约的北京宣言》①,该宣言认同残疾人士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权利与基本自由。

美国智障学会曾于1992年公布了最新的智障定义,其内容是:智障指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会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障发生在18岁以前。为帮助世界各地的智障人士更好地融入自身所在的社区、学校或工作场所,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与美国波士顿马塞诸塞州大学联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关于公众对智障人士的态度调查研究。

2003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美国波士顿马塞诸塞州大学着手进行公众对智障人士态度调查的跨国研究②。自调查启动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9000多名成年人曾接受过调查。最近,研究范围又进一步拓展到青少年群体。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态度,受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委托,自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波士顿马塞诸塞州大学与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态度比较研究运用跨国调查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是了解青少年与智障人士的接触交流情况,他们对智障学生能力水平的理解与认定,对智障学生在学术课堂与非学术课堂学习情况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否愿意与智障学生互动。

本调查采用的问卷与以往历次举办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所作青少年调查时使用的问卷基本相同,但已经过数次试调查与小型座谈会征求意见,并对调查问卷作了多次本土化的修正。2007年3-7月,中国47所学校的4064名初中生接受了调查,其中男性比例占48.6%,女性比例占51.4%。他们分别来自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昆明、南昌、南京、合肥、长春、长沙、银川、石家庄、武汉、郑州、成都以及重庆在内的16个城市。

三、主要研究发现

对中国的许多青少年而言,他们缺乏在校园内与智障学生个人交流的机会。不到15%的被调查青少年通过学校途径认识智障人士,比如目前就读的班级或学校中的智障学生,或者之前就读的学校中的智障学生。另外,只有4%的被调查青少年表示有校外的智障朋友。小型座谈会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认识智障学生的青少年,通常是在小学阶段与之相识的,在进入中学以后,智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概率通常较低。因此,中国青少年与智障学生的接触,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相对较少(参见表1)。

表1 青少年与智障人士的接触情况

青少年认识智障者的方式 比例

目前班里的同学

9%

目前的校友 11%

小学里的校友13%

朋友 4%

调查显示,因为中国青少年与智障学生的接触机会不多,所以与智障人士聊过天的青少年也相对较少(36%),但许多青少年曾在居住地附近见过智障人士。尽管中国青少年与智障人士的接触有限,但他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获悉了有关智障的信息,比如,媒体、学校与父母。和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一样,大多数中国青少年了解智障人士的渠道主要包括书本或报纸(66%),电视节目(85%),或关于智障人士的电影(57%)。此外,中国青少年还曾从学校老师(43%)或者家里的某个人(60%)及朋友(32%)处,了解到智障的相关信息。另外,调查表明,听说过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青少年也不多,40%的被调查青少年曾听说过特奥会。但是,有76%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特奥会的信息,有72%青少年希望更多了解与智障人士相关的事情。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对特奥会的知晓度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差异(P值=0.000)。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听说过特奥会的青少年比例分别仅为32.5%和35%;而在上海,有65.9%的青少年听说过特奥会,74.2%的青少年知道2007年特奥会在中国举办(参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对特奥会知晓度的交叉分析

上海(东部) 武汉(中部) 银川(西部) P值

听说过特奥会 65.9% 32.5% 35.0% 0.000

知道中国主办2007年特奥会

74.2% 34.2% 36.7% 0.000

知道2007年在上海举办特奥会 70.5% 20.8% 28.6% 0.000

由于青少年与智障人士的接触有限,他们对智障学生能力的了解认识程度也各不相同。许多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有能力胜任某些技能,特别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体育锻炼方面的技能,但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类似,他们不能确认智障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一些日常独立活动所需的复杂技能。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有能力处理好社会关系。譬如结交朋友(86%),与正常学生谈论共同的兴趣爱好(73%)。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地被调查青少年,还认为智障学生有能力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比如,像骑自行车这样基础的体育活动(76%),并且了解比赛的游戏规则(64%)。然而,半数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并不确定智障学生是否能够在社区完成一些独立操作的活动,如管好自己的钱财(44%),使用电脑或手机等高科技产品(43%),或者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恰当的行为(37%)。中国青少年认为这些独立操作的活动是他们自己及其智力正常的同伴才能掌握的技能,从这一点看,他们并未将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视为自己日常的生活伙伴(参见表3)。

表3 青少年对智障学生技能水平的看法

技能种类比例

能够与智力正常的同学交朋友

87%

能够与智力正常的同学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

73%

能够意识到别人需要帮助

63%

能够参与体育锻炼 76%

能够参加运动会

65%

能够理解竞技体育的比赛规则

64%

能够和智力正常的同学学习相同的课程

62%

能够和智力正常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 53%

能够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

44%

能够使用科技产品 43%

能够在与人交往时,大方得体

37%

由于中国青少年较少将智障学生视作自己日常的学习伙伴,因此,对于大多数被调查青少年(70%)认为智障学生最好在特殊学校学习的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看法与中国成年人(87%)以及美国成年人(72%)的观点类似,他们同样认为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是智障学生最佳的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少年与成年人对智障学生在特殊学校学习的看法,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改革与实践的轨迹。

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最好在特殊学校就学,但他们同样相信,智障学生能够参加普通学校中对学术要求不高的课程。譬如,尽管超过半数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不能完成数学课程或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但却认为他们有能力参加音乐课程或体育课程。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看法相类似,中国青少年似乎认识到不同课程对各类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并认为这将决定是否将智障学生纳入正常课堂教学。有趣的是,许多中国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能够参加中文课程的学习。虽然中文也是一门学术类课程,但许多被调查的青少年可能认为中文学习比英文学习更为简单,因为这是他们的母语(参见表4)。

中国青少年之所以不主张接纳智障学生在学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因为他们认为智障学生的参与将对他们及其同班同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如果智障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学习,会让其他的同学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几乎半数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会造成更多的纪律问题。这些对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负面看法,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看法类似。只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的参与能让课堂变得更容易,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老师在传授标准大纲课程的时候灵活性并不高,无法兼顾到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小型座谈会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分析结论。尽管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存在这样那样负面的看法,但大多数中国青少年还是认识到将智障学生融入课堂的好处。有近80%的青少年相信,将智障学生融入课堂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体谅别人,并懂得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参见表5)。

表4 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能够参加的课程

课程比例

音乐课

88%

体育课

84%

语文课

71%

英语课

43%

数学课

36%

表5 青少年预计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的影响

可能的影响 比例

学生将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64%

引起班级的纪律问题 39%

使课程更简单37%

让更多学生学会接纳入与人之间的差异 71%

让更多学生学会体谅别人 82%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不太有能力参与学术类课程。因此,他们不太愿意在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教学活动中与智障学生互动,这一点不足为奇。调查发现,仅有不到半数的中国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谈论家庭作业,类似地,半数不到的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对自己的成绩排名有影响的课堂任务。当被问及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时,中国青少年的回答是,主要怕智障学生对他们在班级里的成绩排名带来不利影响。他们不想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与智障学生的合作而受到影响。比如,一位被调查的中学生对智障学生是否有能力与他合作完成任务表示怀疑,他说:“智障学生连照顾自己都很困难,更别说完成任务了。所以,他很有可能把任务搞糟,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性别与青少年预计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影响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差异(P值<0.05),女性较男性学生对智障人士的态度更积极友善,她们中预计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积极影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认为将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引起班级纪律问题等消极影响的比例则低于男生(参见表6)。

表6性别与青少年预计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影响的交叉分析%

女P值

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不会 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不会

学生将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15.4 50.1 16.8 17.8 11.6 51.4 18.7 18.3 0.004

引起班级的纪律问题 13.5 27.5 23.9 35.1 11.5 25.7 24.1 38.6 0.048

使课程更简单 9.5 30.3 24.8 35.5 7.1 27.2 26.3 39.4 0.002

让更多学生学会体谅别人 47.7 32.0 11.6 8.7 55.6 29.3 9.4

5.7 0.000

尽管有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并表示不太愿意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他们还是表示,为了班级利益,帮助智障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也很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他们自身的成绩好坏。一位被调查中学生这样说道:“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是不好的影响,但我们能够一起努力,为班级作贡献。所以我不难过。”另一位中学生这样说道:“虽然这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我还是会和他一起完成任务。因为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此外,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在调查中表示,他们愿意与智障学生打招呼,或是把铅笔或文具借给智障学生,而超过半数的被调查青少年还表示,会在体育课上选择智障学生加入他们的队伍。同时,中国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有更多的个人或社会交流。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表示,他们会邀请智障学生外出游玩,或到家做客。这种愿意与智障学生交流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他国家的调查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出去游玩或请他们做客。中国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互动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认识到向弱势群体或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的重要性,尽管现实生活中他们碰到这种情况的概率有限(参见表7)。

表7 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交流的程度

校园内的交流 比例 校园外的交流 比例

借给智障学生铅笔或文具95 在闲暇时间与智障学生聊天

78

向智障学生打招呼 87 在闲暇时间与智障学生玩耍

63

在体育课上选择智障学生为一队 61 邀请智障学生与朋友一起出外游玩 56

与智障学生讨论家庭作业45 与智障学生谈论私人事情 59

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记分的班级任务44 邀请智障学生到家做客

53

统计显示,女性较男性学生更乐于和智障学生交流互动,性别与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交流程度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差异(P值=0.000)。如“借给智障学生铅笔或文具”,女生表示愿意的比例为86.5%,男生的比例为77.2%,女生比男生高出近一成。此外,在“在闲暇时间与智障学生聊天”、“邀请智障学生与朋友一起出外游玩”和“与智障学生谈论私人事情”各项中,男女生表示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9.5%和52.2%、24.6%和30.7%、24.9%和38.0%,女性的比例均高于男性。

此次对中国青少年开展的全国性调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再次肯定了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一个普遍的态度模型,即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能力的认识界定,决定了他们对待智障学生的态度。换言之,认为智障学生能力较强的中国青少年,更愿意与他们在正常的学校活动中交往,同时,也更有可能支持智障学生参与包括学术类课程和非学术类课程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诸多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能力的界定。认为智障学生能力较强的被调查青少年,曾更多地主动获取有关智力障碍人士的信息,并且有兴趣了解有关特奥会的消息。这些对特奥会颇有兴趣的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积极地看待智障学生。总之,对中国青少年的调查提供了一个信息,即全世界的青少年对智障人群持有相一致的态度,这一点超越了社会形态与文化的界限。

四、结论与建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不断进步发展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我国在促进公民与智障群体平等交往方面所作的努力③④⑤。特别是,我们较以往更积极地认同并愿意学习西方文化当代的特殊教育实践。以美国为例,日益改善的生活质量水平,已经奠定了发展与完善下一代智障人士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指导原则的基础。中国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观念同样为改革其现行的特殊教育模式提供了基础⑥。中国人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观念是多维的,包括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并改善与智障孩子的社会关系等。

本次调查研究了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融入普通课堂学习的观念、想法与预期效果。以下是调查的主要发现:

虽然中国青少年与智障人士的接触有限,但绝大多数青少年还是能够通过媒体渠道或成人的描述获得有关智障的信息。不少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具备许多技能,特别是与学校相关的技能以及自救技能,但并不是所有非智障学生具备的技能他们都能掌握;智障学生能够参加非学术类课程的学习,但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有能力参加学术类课程的学习;将智障学生纳入他们的教学课堂,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样做能使智障学生更好地成长。我国青少年非常乐于在学校背景与个人的社会背景下与智障学生互动。比较而言,我国青少年比美国青少年更乐于和智障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有更多的个人或社会交流。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表示会邀请智障学生外出游玩,或到家做客。我国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向弱势群体或需要社会援助的人提供帮助的重要性。但是,在可能影响自己学习成绩的情况下,部分青少年对与智障学生互动会有迟疑,比如,与智障学生讨论功课或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班级事务等;女性较男性学生的态度更积极主动,并愿意和智障学生沟通和交流,有6成女生表示会主动向智障学生打招呼,半数的女生表示会在闲暇时间与智障学生聊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女生愿意在闲暇时间与智障学生玩耍、邀请智障学生和朋友一起出外游玩或与之讨论私人事情,而男性的比例则相对较低。

我国青少年极为关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情况,有40%的受访青少年表示自己听说过特奥会,有近80%的受访青少年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特奥会的信息。

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态度调查证实了一个普遍的青少年态度模型,即青少年对智障学生能力的认定,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与智障学生互动,以及是否对接纳并融合智障学生持积极的态度。

此次针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为在学校建立接纳智障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可能的行动方案。我们的建议是:为青少年创造更多与智障学生交流的机会。我国青少年需要更多与智障学生在校内外接触交流的机会,从而增进他们对智障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的了解;可以将智障学生转入普通教育环境学习。在接纳智障学生就学的教育环境中,应要求一定的学术支持与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以更好地支持并方便智障学生在常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并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应让能力各异的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青少年认为智障学生能够在非学术课程中得到成功,因此接纳智障学生的态度应首先深入到学校的非学术课程部分,而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让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智障学生融入正常教学环境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青少年意识到,让智障学生与自己共同学习,也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学校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这些好处,使青少年理解,智障学生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无太大的障碍,并乐于将这种接受差异的态度保持下去。

通过体育竞争彰显智障学生的运动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体育作为让青少年见证智障学生能力水平的首要渠道。特奥融合运动会,让智障学生与非智障学生有机会公平地参与运动,互相竞争;创设多种渠道帮助青少年了解并参与特奥会。为增强青少年对特奥会的兴趣,我们应创设各种青少年可以获得特奥会消息的渠道,让他们融入到特奥会的氛围中去。

我们的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愿意与智障学生接触交流,同时愿意让智障学生参与非学术类课程学习,这表明我们有可能进一步规划,让智障学生更多地融入普通学校的学习;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有序地将智障学生纳入整个社会。我们认为,仅仅是体育活动的融合远远不足以推动智障学生融入社会。将智障学生从特殊学校转入普通学校,与智力正常的学生共同学习,能够改变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态度,创造出悦纳智障学生的社会环境。调查发现,中国青少年关心智障学生,同时为自己智障同伴的生活状况而担忧。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寻找维持并促进这种积极态度的方式,为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我国现有智障人士约1300万,占残疾人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不仅有生理、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还和健全人一样有文化、娱乐、交往等需求。我们认为,考察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状况大致可以提供一些分析思路;如要考察一个国家国民的生存状况,医疗或社会保障状况则大致可以提供一些观察线索;若要考察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现状,那么看看这个社会是如何对待弱势人群的,则大抵可知了。透过一个国家对智障(残障)人士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到社会日趋完善的伦理道德现状。因此,如何让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其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是检验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注释:

①http://www.cir.org.cn/x-news/2003/11/12/bj.htm.

②Siperstein,G.N.,Corbin,S.B.,Norins,J.(2003).Multinational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Special Olympics Inc.Special Report.

③Chen,Y.(1996).Making special education compulsory and inclusive in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6(1),47-58.Special issu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④Ellsworth,N.J.; Zhang,C.(2007).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Observations,Reflections,and Recommendations.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8(1),58-64.

⑤McLoughlin,C.,Zheng,Z.,Clark,E.(2005).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contemporary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in China.Psychology in the School.42(3),273-283.

⑥Xu.,J.,Wang,M.,Xiang,Y.,Hu,X.(2005).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China:a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s study.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49(10),745-749.

标签:;  ;  

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态度的调查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