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重失重演示实验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演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演示超重、失重的实验方法就是在弹簧秤下挂一个勾码,在静止时读出读数,然后用手提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即为超重;加速向下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即为失重(中师物理教材采用此一方法)。
这一演示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较小,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指针一闪而过,学生不容易看清读数,等弹簧秤静止下来,指针也回到原位,这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也许由于上述原因,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干脆省略了此演示实验)。
二、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不能把“变化后的指针位置固定下来”,假如能让指针固定下来,学生就可读出弹簧秤加速运动后物体受到的重力,再和弹簧秤静止时的读数一比较就可以得出超重(或失重)的概念来了。通过借鉴“冲击摆”实验,笔者设计制作了如下超重失重演示器,有效地克服了上述两点不足,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仪器的制作
本仪器的主体结构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加了两根导轨的“弹簧秤”,如图1。
1.制作思路
如果把弹簧秤的指针和挂钩分离开来,并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做一个“拨动片”,实验时,让“拨动片”拨动指针在导轨上移动,则当弹簧秤静止时,挂钩恢复原位,而指针则留在了“超重”或“失重”时的位置,指示出了物体做加速运动时的“视重”。
图1
2.所需器材
(1)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厚度约1厘米的光滑长方形木板一块。
(2)厚约0.5厘米,面积约1平方厘米的小木块4个。
(3)原长约15厘米、劲度系数约为50牛/米、最大伸长量大于40厘米的密绕弹簧一根。
(4)长约2米、直径约2毫米的铁丝一段。
(5)厚度约为0.8毫米的铁皮一小块。
3.制作方法
(1)面板的制作。
①在面板正面刷白漆,晾干;
②在距顶部1厘米处的中央钉一铁钉,用来挂弹簧;在距下边缘1厘米处的中央钉一U形钩,用来做弹簧秤挂钩的限位孔;
③在距顶端约15厘米处,画一条水平线段,在距离中央2.5厘米处对称的画出A、B两点;同样,在距下边缘1厘米处画一条水平线段,找到对应的C、D两点,在A、B、C、D四点打孔,用来穿铁丝用。注意,AC、BD必须平行,且平行于面板的中轴线;
④在A、B的下方,C、D的上方各钉一个小木块,以便使作为导轨的铁丝悬空。
(2)导轨的制作
①在铁丝的中央找到相距5厘米的两点,并弯成U型(底部的两个拐点尽量弯成硬弯)。
②把铁丝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从面板的背面通过A、B两点向前穿出,再向下弯曲,再通过C、D两点向后穿出,再在面板的背面拧紧。注意,两根导轨要拉紧,并保持笔直。
(3)挂钩的制作
①剪一段长度适当的铁丝,一端弯成钩,用做弹簧秤的拄钩;
②用铁皮剪一个圆,其直径和弹簧直径大致相等。在中央打孔,穿在挂钩上。用来做拨动指针移动的“拨动片”;
③仿照成品弹簧秤的做法,用铁皮剪一个正三角形(略大于弹簧直径),中央打孔,穿在挂钩上,并把挂钩的这一端铆成帽,使三角形不能脱出。
(4)弹簧和挂钩的装配
①把三角形铁皮按照弹簧螺旋的方向旋入弹簧的两匝之间,把三个角向下弯曲;
②调整拨动片的位置,使之指向适当位置。为了增加该拨动片和挂钩连接的稳固性,可以把它直接焊在挂钩上的适当位置,也可以每隔120度增加一条筋。
(5)刻度的绘制
①把弹簧挂在顶端的铁钉上;
②在距离中线约4.5厘米的位置分别画两条竖直线段,用来标注刻度。刻度的具体位置用一标准弹簧秤来校准。
图2
图3
(6)指针的制作
①用一段铁丝弯成图2所示的形状(名为“指针钩”),一端弯成封闭的圆,另一端弯成开放的钩。并把圆旋入一根导轨中(使一根导轨在圆中穿行),把钩勾在另一根导轨上,使圆和钩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导轨间距,以便利用导轨和指针钩之间的摩擦来工作;且预防在使用中指针丢失;
②用铁皮剪成图2所示的指针,并固定在上述“指针钩”的前面。为明显起见,可以刷红漆。
至此,整个仪器制作完毕。
四、实验方法
1.超重实验
先把“指针钩”一端的钩从导轨上摘下,把指针置于圆形“拨动片”的下方(紧贴“拨动片”),再把钩勾在导轨上,取一个5N重的砝码,挂在弹簧秤下,弹簧伸长,挂钩向下运动,“拨动片”拨动指针沿导轨向下运动,静止时,指针指在5N的位置;此时,用手握住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静止时挂钩恢复原位,而指针指在了约15N的位置(超重数值的大小决定于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显示出了“超重”。
下次实验时,用手把指针拨回到“拨动片”的下面(与拨动片接触),然后励口速上升,即可重复实验。
2.失重实验
从导轨上摘下“指针钩”一端的钩,把指针置于圆形“拨动片”的上方,并挂在导轨上,取一个15N重的砝码,挂在弹簧秤下,弹簧伸长,挂钩向下运动,用手拨动指针沿导轨向下运动,静止时,使指针指在15N的位置;此时,用手握住弹簧秤加速向下运动,静止时挂钩恢复原位,而指针指在了约5N的位置(失重数值的大小决定于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显示出了“失重”。
下次实验时,用手把指针拨回到“拨动片”的上面(与拨动片接触),然后再加速下降,即可重复实验。
综上所述,做“超重”实验时,是“拨动片”把指针向下拨动到数值较大的位置静止;做“失重”实验时,是“拨动片”把指针向上拨动到数值较小的位置静止。因此,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物体加速运动后的“视重”,物体的“超重”和“失重”被指针准确地反映出来了。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起到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
另外,若把“拨动片”也做成指针的形状,则可同时指示出物体的实际重力和超重(或失重)数值,有利于同学们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