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实质及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实质论文,因素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
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大致有以下几种:1.“国家经济安全”是大战略或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组成部分;2.“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维护本国经济不受外来侵害;3.“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维持公认的经济生活水准和确保本国资本对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4.“国家经济安全”是经济竞争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我们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生存安全、军事安全等相比,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经济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实质
(一)经济安全是“国内经济问题”
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并与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事务密切相关;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国内的经济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针对“不规则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性失业、贫困、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等对策,可以说是最大的经济安全战略”。
(二)经济安全本质上是“经济适应变化的能力”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繁荣,都是来自竞争的繁荣;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也都是竞争中的安全。竞争程度越高,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强调我国经济自我改造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三)国家经济安全不等于“自给自足”
绝不应该利用自身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去追求经济的“自给自足”,实质上我国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国家经济不安全的主要原因;经济安全也不意味着对所有经济部门的控制。那种遏制或逃避国际竞争的做法必然会扼杀人和企业的创造力,必将使国家经济更加不安全。
(四)经济安全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能力是国家经济优势的显著标志,强大的国家能力要靠企业竞争能力来支撑。只有强大的企业竞争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五)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
它又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经济风险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国的产业结构失衡虽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马上陷入不安全状况,但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六)经济安全涉及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
经济安全的目标是保卫一个国家有形、无形的经济利益,拓展国家经济利益。对他国经济利益的侵袭,对本国经济利益的拓展,完全可以利用经济手段、经济优势,控制他国于无形。在经济安全方面,时间因素往往较空间因素更为重要。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错过一个经济发展的机遇,可能使一个民族在很长时间里处于经济落后的重压之下,使该国经济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七)经济安全可以通过加强相互依存关系获得
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利益的给予、共享,风险共担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相互依存程度加深,既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风险,也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了新的机会。因此,一国在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和正确判断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八)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三大国家安全要素中,经济安全起着根本作用
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安全对强大经济的依赖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一个确保我们经济强大的战略,我们在世界上相对的经济地位以及自卫能力都将陷入危险境地。所以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依托、服务于经济安全。”
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
经济安全当然首先要涉及经济的因素。经济发展速度、通货膨胀率、社会就业情况、国际收支情况、金融业运转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对外贸的依存程度、资源对外国的依存程度等因素,都是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标志。经济运行除了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在安全问题上,经济与政治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安全受到政治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安全问题又可能作为原因而引起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二)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
在国际互动较少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只要国家间不发生战争,影响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因素,而国内因素又主要表现为国家是否安定,政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等。那时的国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战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限定性作用日益下降,经济所受到的国际因素的影响在日益扩大,单靠一国力量保卫经济安全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必须寻求双边或多边合作,来实现本国的经济安全目标。因为国家经济运行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其国内因素往往是主要的,国际因素虽属主要因素但通常要通过国内因素起作用。所以,国家经济安全的获得主要是在依靠加强国家经济运行的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将国家的经济安全置于全球政治、经济框架内全面考虑,使其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故意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政府的政策、公务员的廉洁程度、国内民众的信心等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不以一国国民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别国或国际社会的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通常是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在这里,政府的决策至关重要,民众的信心亦不可忽视,因为社会民众的信心动摇对局势恶化起到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四)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国家经济安全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界的变化或迟或早总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在经济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很多看似“纯自然”的灾害,其实往往就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产物,只不过从破坏环境到大自然的报复之间的时间较长而已。与自然因素相对的是人为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相比,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它有不同的层面,既涉及经济本身的因素,亦涉及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族、宗教等方面。
四、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一)金融风险
实践表明,金融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安全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1996 年我国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 泰国银行规定不良贷款不得超过7.9%,马来西亚规定为6.4%,这些国家都未能抗御金融危机的侵袭。
(二)产业风险
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相伴生的是产业安全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性,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总会面临国际资本的冲击。在开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近年来人们众说纷纭。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保护应该适度,因为过度保护只会削弱国内产业及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到头来反而损害本国企业和产业的长远利益。过去我国以保护、扶持为主的产业政策体系,并未能充分促进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反而遏制了产业的发展,保护的最佳办法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局面已经快速显现,而东南亚与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同构化严重,加上货币贬值后竞争力的提高,东南亚各国利用资源优势与我国的产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发达国家正力图把严重的过剩危机转嫁给我国,外国大型跨国公司正通过收购、兼并对我国重点产业与企业进行控制和垄断等。如何分散外资在同一产业的集中度,提高外资利用效率,防止外国资本对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垄断和控制,迅速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技术风险
技术路线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本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大问题。苏联由政府来选择电子管的技术路线是其最后衰败的原因之一;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受商业化眼光限制,是其在计算机领域的竞争落后于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美国则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因此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日本总是一次次地败给了美国,尽管它有时也会暂时领先于美国,但最终结果总是失败。我国在录像机等领域也有过重要技术选择失误的教训。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我国仍未形成足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必须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立正确的主导产业,及时培育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依靠“创新立国”,否则就很难保证我国的技术安全。
(四)人口风险
人口众多的历史因素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现实因素隐含着应引起重视的风险。城乡计划生育政策贯彻程度不平衡正在导致人口结构的恶化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已大大超过其他任何国家,高素质人才严重流失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国有企业风险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我国的经济安全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目前有许多企业生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设备陈旧,观念落后,无法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还有许多企业亏损严重,一些亏损企业甚至一方面将大量债务甩给银行,另一方面把许多工人以“下岗职工”身份推给社会,这些都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风险。
五、国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及我国的对策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尤其是美俄等国政府日趋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经济安全在军事、政治、经济三大国家安全要素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规定:执行国家安全政策时把对经济安全的任务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多年来还采取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形式,禁止外贸进入国防工业和军事相关产业,严格限制外贸在通讯、广播电视、自然资源开发、核能开发等方面进行投资,以对付外来经济不安全因素。
俄罗斯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纲要中明确规定,“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经济安全保障,就不可能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任何一项任务”,并提出了符合经济安全要求的经济状况标准、参数和保障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
日本的经济安全战略虽在1980年年初才正式出台,但保障经济安全的战略思想和政策运作早就贯穿于日本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欧盟和东盟则是以集团的力量和竞争力与外界抗衡,用地区优势和集团实力保障各自的经济乃至国家安全,当集团成员国的经济安全受到外部威胁和侵害时,能够协调一致,共同起来抵制和反抗。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时缺乏相应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关法规。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我国经济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安全战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估与监测体系,对导致国家经济风险的事件发生的因素和影响方式、程度和后果加以分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分散、减轻、转移或避免直接的国家经济风险,保持国家的经济协调、稳定运行。
一国的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自身的实力和适应力。国内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经济运行的状态。国家要制定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秩序的措施,为企业提供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通过发展先进科技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支持重要产业特别是具有高科技潜力的产业,如航空、核能、能源、机械和电子等,重视以高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扶持科技教育事业,提高科教领域的竞争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
保障经济安全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府,还必须动员地方、企业和全体国民共同参与,既要增强决策者的经济安全意识,又要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建立健全经济安全的预警机制和相应的反危机体制,建立相应的战略储备制度,缓解乃至消除国家安全的内外冲击,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处在健康良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