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精美 妙笔全从日常琐事来 委婉缠绵 深情尽在清新淡雅中——简论《项脊轩志》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妙笔论文,尽在论文,委婉论文,淡雅论文,琐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古典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爱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我之所以喜爱这篇文章,并非是出于个人对清新淡雅文体的特殊偏好,而仅仅在于:我深切地感到,象《项脊轩志》这样以小见大、深入挖掘,能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写得笔墨清淡而又情意缠绵的好文章,的确不为多见。
文章开篇,作者就以波澜突起的气势,抓住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阴暗来描写项脊轩的原有情态,为下文的幽静美景作为铺垫,欲扬先抑,谱写了一曲先悲后喜的欢歌。且看,其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其旧:“百年老屋”;其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已至于到了“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最后写其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文章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发出一个疑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作者为什么对它有着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了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这原因究竟何在?这就为文章设下了第一个悬念,抓住了读者的思绪,使人不得不读下去。
然而,作者写到这里,并没有如读者所料,用他的游龙行云之笔,一下子向读者揭示出问题之答案,解除读者的悬念。而是继续用他那清淡简洁之笔,缓缓地描绘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这种欲擒故纵、闪展腾挪的笔法,充分体现了作者行文如用兵,善用虚实,神出鬼没的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段文字中的用词造句,精练准确,与上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使破漏者不破漏、昏暗者明亮、旧老者变新、小窄者有屏障可依。一改项脊轩的可怜、可悲、可叹,为可爱、可喜、可亲。语言描绘之细腻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这简直无异于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无限使人惜爱的风雅之情呢?
有了这草木荫荫、香花醉人、明亮而又新美的项脊轩,作者再“借书满架”读书其中,其可喜、可爱、可亲、可恋之情,自然也就十分清楚明白了。心存悬念的读者读到这里,无庸作者介绍,当然也会恍然大悟:噢!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不少心血来修葺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那么,请问,在项脊轩中读书,究竟还有哪些好处呢?”细心的读者也许会这样提问。在这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吸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就是作者的答复。
倘若说《项脊轩志》的语言以清新淡雅中饱含深情见长,抒情叙事以委婉缠绵感人的话,那么这一段文章就是最典型的范例。作者将圆月、白墙、桂香、鸟鸣、枝摇叶动,风吹影乱,沉思苦想并长啸狂歌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淡淡写来,层层绘出,不用浓墨重彩,只有月白风清,绿树粉墙,桂香浮动,疏条掩映,整幅画面以冷色为景,淡彩为图。又集色、香、声、光、影为一轴,色为淡彩,香为暗香,声为啁啾,光为朦胧,影为疏影,真可谓浑然天成。这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归有光在那绿叶香花的小小庭院里得意忘形地琅琅读书,亲耳听到小鸟婉转圆润的啁啾和那桂枝轻摇的飒飒之声。真有此乐何极之叹!
然而,喜去悲来,好景不长。作者写到这里,却忽然怀着沉痛心情,笔锋一转,给欣欣然的读者当头一瓢冷水,浇得他突入奇然,浑身冰冷。作者写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悲在哪里呢?可悲之事有四:昔日煌煌官宧之家,如今衰微破败,四分五裂;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不忘;祖母见背,物在人亡,“令人长号不自禁”;恩爱夫妻永诀,使人痛不欲生,百事惨淡。这四件悲事,都先后发生在这小小的项脊轩里,使作者睹物思亲,见景伤人,怎不深感“亦多可悲”、悲胜于喜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件悲事,各各不同,也各有很多细节可写。能不能从这万千日常琐事中筛选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是对作者艺术造诣是否高超的最严峻的考验。归有光是通过哪些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写景状物,怀人抒情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件悲事:昔日煌煌官宧之家,如今衰微破败,四分五裂。家庭衰败,分家之事,事有万千。为何而分家,分家前后的矛盾,分家后各家的悲苦,人事的变迁,作者统统没有写,只抓住分家之后,宽敞的老屋被分割得肢裂破碎、满目凄凉这一点来深入刻画,就形象地为我们活画了一幅官宧之家的衰败没落之景。请看:分家之后“内外多置门,墙往往而是”。如此一来,交通被阻断,人情被冻绝,连鸡犬也不宁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三件小事,写了犬、客、鸡,都是日常家庭细事,然而东家的犬对着西家叫个不停,东家的客人必须越过西家的厨房才能到达东家的饭桌前,鸡大模大样地在正庭昂首阔步,乱拉粪便,其大家庭的可悲、可叹,无不历历在目。其写景状物之妙,抒情叙怀之巧,真是典型之至,明晰之至,再清楚不过地写尽了人世的辛酸,亲情的变异,世态的炎凉。在如此惨状之中,幽雅静谧的项脊轩自然也就被犬吠鸡鸣、人迹炊烟践踏得面目全非,幽静美景荡然无存,连读书也不那么自由自在了,此作者的一悲也。
第二件悲事: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难忘。作者很小母亲就去世了,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脊轩居住的二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慈母那爱儿爱女之心。其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三句,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短短三句话,二十一个字,既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仅仅是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家乡的泉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委婉深沉,其感人力量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第三件悲事:祖母已背,人亡物在,“令人长号不禁”。作者幼年束发读书时,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至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对于作者说来,是亲身经历之事。写法也就大不相同。既不以写景状物为抒情之起点,也不以人物旁白为叙事的主线,而是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一个细节是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今见一小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处女,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世情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喃喃自语呢?因此,作者又接着写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爱怜之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写这三个细节,都是生活中平常而又平常的家庭琐事;三个动作,也是自然而又自然的人之常情;三句话,更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家常语。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三件事,自自然然的三个动作,朴朴实实的三句话,连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看到她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于银丝飘撒,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于此可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的功力之深,到了怎样身手不凡、炉火纯青的境界。“细节是艺术的生命”。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读到这里,大概都会由衷地感叹这句话的千真万确!
第四件悲事:恩爱夫妻永诀,使作者痛不欲生,百事惨淡。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既好学又贤惠的好女子,自嫁给作者,夫妻情深爱笃。夫妻之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何况又是新婚不久,更是爱得如醉如痴。可是天公偏不作美,棒打鸳鸯两分离,一个仍在轩中睹物流泪,一个命丧黄泉恩爱永诀。此情此景,虽金石也流泪,土木也伤心。作者这一段的写法,就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悲”字,与上三段截然不同。为了突出“情”作者拉开了记忆的闸门,以怀旧为主线;为了突出“悲”,作者在“悲”中透出“喜”,以“喜”来衬托“悲”。用对比的方法,使读者与作者一道,回顾往事,悲喜交激,体会一下喜之越深悲之越烈,思之越长,痛之越深的情怀。请看:“吾妻未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四句,用怀旧的口吻,抓住妻子的神态动作,尽力描绘夫唱妻随,同学共读,心心相印,情深似海的恩爱与欢乐,句中虽无“相敬如宾”之语,实有梁鸿孟光之叹!尤其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两句,描绘人物神态之逼真,使我们似乎看到了那青年女子的翩翩红裙,亭亭玉姿,纤纤倩影。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段,则更是传神之笔。委婉动听的几句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作者的丧妻之痛,被这两件怀旧的喜事一衬,更使读者有“恩爱夫妻常分手”之叹,加深了对作者“吾妻死,室坏不修”的理解。及至后来的“使人复葺南阁子”,非为物之复也,乃慰情之爱也,爱之思也,能睹物以思亲人也。
文章写到此,已完全向读者说明项脊轩和作者的深深情愫,缕缕爱情,解释了作者何以深深爱项脊轩的一几一桌、一草一木的因因果果,悲情喜意。在“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之后,本应结束全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搁笔,反而笔锋陡然一转,文起波澜,转而写下“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高高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也就更是久久萦怀,永世难忘。文章余韵悠然,感情缠绵不尽,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孕育着惊天地而泣鬼神、感人肺腑的千钧之力。
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紧紧抓住项脊轩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琐事,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将深情融于清墨淡彩之中,把悲剧和喜剧推上心灵的极深处。爱天下之佳屋美景,悲人间的死离生别。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抒情,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来叙事。墨至清至淡而情至深至浓,笔至简至洁而意至尽至美。这一切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