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通货紧缩的经济特征及政策含义分析(一)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两类通货紧缩的经济学特征分析及政策含义(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两类论文,经济学论文,含义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争论

近一、两年来,通货紧缩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界、决策层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不同学者对通货紧缩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基本问题以及政策取向等方面,在认识和分析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持三种不同观点(注: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轻视亦不可高估》一文,把对通货紧缩的认识差异归为三类,并分别做了分析。)。第一种观点是“三个特征论”。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水平三个指标的综合下降,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按照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水平下降标准的不同取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种认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增长,或曰“二个特征、一个伴随(注: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并伴随着经济衰退。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观机制改革》一文。)”;另一种认为不必是绝对量的下降,而可以是相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第二种观点是“两个特征论”。也包括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二者的持续下降,另一种则认为恰当的标准应当是物价持续负增长和经济实际增长率持续低于自然增长率(张曙光,1999)。第三种观点是“一个特征论”,即所谓通货紧缩就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地、持续地下降(刘树成,1999;吴敬琏,1999;胡鞍钢,1999b)。

由于各类物价指数增长率已持续20个月以上的负增长,很少有人否认中国目前存在通货紧缩现象,但是对于当前通货紧缩的性质却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轻度”通货紧缩。刘国光(1999)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的通货紧缩是比较轻度的。其理由是:(1 )物价总水平下降的持续时间尚不过两年,而且下降的程度也仅仅限于-2 %~-3%的范围之内;(2)这次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是对前期高通货膨胀的一种矫正,是对前期盲目投资、重点建设形成的传统产品供给过剩和供给结构扭曲的一种反应;(3)从实体经济态势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连续数年来的下滑趋势中,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态势。因此,对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不可估计得过于严重。刘树成(1999)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是短期性的、矫正性的、综合性的轻度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严重”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正趋于严重, 并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危险。 喻瑞祥(1998)认为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中国实际经济运行中都有明显反映:经济增长率连年下滑,物价水平节节下跌,企业亏损大量增加,失业严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等等,因此毋庸讳言,通货紧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危险。胡鞍钢(1999a )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属于危害型,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大敌。谢平(1999)等人也认为,1997年通货紧缩已见端倪。1998年经济增长率继续下降,物价水平上涨率也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低,通货紧缩已经明显显现。1999年以来,这种趋势继续保持,零售物价和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率仍持续走低,因此通货紧缩正趋于严重。刘宪法(1999)则从分析“日本陷阱”问题出发,认为1996年以来央行的放松银根政策总体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增长乏力、物价持续下降的态势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更为严重的是,有显著迹象表明,目前中国经济也陷入了与日本经济相类似的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对如何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取向也有不同的建议。许小年(1999)认为当前的需求不足具有明显结构性特征,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在启动经济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克服结构性制约就必须大力推进微观层面的改革,因此再造微观机制比宏观政策更重要。经济管理当局的政策目标除了确保一个社会可承受的最低增长速度外,应全力推进以建立微观机制为核心的结构改革。易纲(1999 )反对“踩油门”的做法, 认为1992~1994年大量投资造成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在新的生产能力出现的同时,却没有办法淘汰过剩生产力,不能让一些企业破产出局,造成产品积压,因此,加大油门,增加投资势必会导致更多的生产力过剩。中国并没有陷入全面通货紧缩,因此中国的问题主要不在宏观政策调整,而是在微观机制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经济绩效,促进微观机制的建设,提高企业进行有效率的扩张激励。胡鞍钢(1999b,1999c)主张在1998年第一次“踩油门”(指扩大内需)之后,应再“踩油门,不仅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还应当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大扫除”的做法,从微观机制上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范剑平(1999)也认为要确保扩大内需的成功,除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外,必须及时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行“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刘溶沧(1999)则从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选择出发,认为应当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的即期扩张效应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对关乎工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工业等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发行专项国债,并以其项目收益来还本付息。而刘宪法(1999)则把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提出应适时适度地调整人民币率,通过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和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效应,刺激国内物价总水平回升。

显而易见,在承不承认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和判断、衰退与通货紧缩的相关关系、衰退本身的含义以及对通货紧缩性质的估计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上均存在结果不同的认识。作者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货紧缩:温和型通货紧缩和危害型通货紧缩,前者对经济发展有益,而后者则损害经济发展,中国的通货紧缩属于后者。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从经济学意义上对通货紧缩的定义、特征、类型、性质等问题做出分析和讨论,并进一步运用模型化方法研究不同类型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通货紧缩的自我维持特征以及通货紧缩的启动和诱发等重要相关内容以及经济学分析的政策启示。

二、通货紧缩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相关问题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类型。

斯蒂格利茨(1993)认为通货紧缩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注:见[美]斯蒂格利茨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下册)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7页。);克鲁格曼(1997 )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国总体价格水平的下降(注:见[美]克鲁格曼、奥伯斯费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一般地讲, 所谓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现象,如果说通货膨胀指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而非局部地、暂时性地上涨(注:[美]道格拉斯·洛林沃尔德主编,詹姆斯·托宾著《经济学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3—614页。),那么通货紧缩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地持续地下跌。其中“商品与服务”指经济组织生产和销售给别人的有形和无形的商品;“货币价格”指与单位商品相对应的名义货币量;“普遍地”意为一般意义上的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下降,而不只是特定商品或行业的局部价格水平下降;“持续地”则表示价格水平的向下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货紧缩仍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依据产生通货紧缩的不同原因,可以将通货紧缩分成个两个基本类型;温和型通货紧缩和危害型通货紧缩。前者是对经济有益的,后者却会极大地损害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温和型通货紧缩又称无害型通货紧缩或技术进步型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最重要的现象是价格水平下降,但总产出水平增加。它常常是由于技术进步加快,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了产品价格下降所致。例如在现代信息产业中固定价格的芯片功能(速度和容量)每年要增加30%或者说固定能力芯片价格每年要下降30%。同时,开发市场,放松管制,引进竞争,可以迫使厂商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也会降低商品价格。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和引入竞争引起的价格持续下降现象,属于温和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因为商品价格低廉增加了实际收入和支出能力。例如,19世纪后30年的美国,由于铁路的扩展和工业技术进步,其价格持续下降,如果以1865年的生活费用指数为100, 到1895年下降到71.6,下降了超过1/4,而同期经济的增长率在4 %以上。而英国在1814~1849年间所发生的通货紧缩也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持续上升。目前在计算机、电信业、国际互联网方面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温和型的通货紧缩,将价格水平的下降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融合在一起,形成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社会福祉的良性循环。

危害型通货紧缩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所致,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潜在生产能力之间的“产出缺口”不断扩大。这类通货紧缩不仅降低总体物价水平,而且减少了总产出。其深刻的根源在于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地低于总供给(即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供需缺口持续存在),或实际经济增长率持续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趋势(即产出缺口持续存在)时就出现了价格总水平不断下降和货币不断升值的危害型通货紧缩现象。通常我们也称之为通货紧缩缺口(deflationary gap),即在现有总需求水平与充分就业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水平之间出现了缺口。这种通货紧缩缺口的扩大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便有可能引致经济衰退。但一般而言,如下文所述,通货紧缩并不必然出现经济衰退(recession)。

(二)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

通常危害型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先兆,但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并不一定出现经济衰退,只有危害型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经济衰退。区别在于通货紧缩指价格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下降,它可分为对经济有正面影响、促进产出增加的无害型通货紧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引致产出缺口扩大的危害型通货紧缩。而经济衰退则是指一年中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注:见[美]斯蒂格利茨著, 高鸿业等译,《经济学》(下册)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价格水平的上升、 下降与产出对其自然率水平的相对关系有关。当实际产出水平高于自然率水平时,经济高涨将促进价格水平上涨,表现为通货膨胀;当实际产出水平低于自然率水平,则经济不景气,将导致价格水平下降。由此可知,在温和型(无害型)通货紧缩下,虽然价格水平下降,却不会出现经济衰退,反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危害型通货紧缩是实际产出水平低于产出自然率水平的结果,是产出缺口的一个函数。因此既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然为正,或者说既使没有发生经济衰退,也会出现通货紧缩。

因此我们不能不加区分地说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下降,更不能笼统地说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只有出现了危害型通货紧缩,才可能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只有与危害型通货紧缩相伴的缺口扩大到出现了经济负增长,才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我们可以用经济下滑或衰退来判断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但不能用经济是否下滑、是否衰退作为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存在的依据(谢平,1999)。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生产水平的绝对下降是很难出现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应于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系,所谓衰退或萧条(depression)可以与西方经典教科书上反映成熟市场经济特征的提法有所不同,衰退可以指生产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情况(宋国青,1999),而一旦GDP连续两季度出现了负增长, 而完全可以认为经济已处于萧条之中。在此意义上,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危害型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注:或保守地说,至少是经济衰退迹象,见下文分析。)。

(三)通货紧缩与货币供应。

一般而言,与通货膨胀相对应,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以下著名命题:“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引致通货紧缩,但出现通货紧缩并不一定是由于货币供应绝对量的减少。关键在于对实际经济增长和物价起作用的不是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而是实际上的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状况是正常、是膨胀、还是紧缩,衡量的标尺本质上不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而是商品正常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在不增加货币供应量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时,若通货存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经济便可能处于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即使不减少货币供应,甚至增加货币供应量,若通货存量还小于商品流通量对货币的需要量,经济仍会存在通货紧缩问题。

1994年以来中国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并呈现出相对量变化的一致性(胡鞍钢,1999b)。从货币数量论出发, 名义收入水平PY、货币存量M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M×V =P×Y。由此, 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货币流通量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综合效应。由下页的表1和表2可知,90年代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一直呈下降趋势;1994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了19.7个百分点;代表经济中流通部分的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M[,0]/M[,2]、M[,1]/M[,2])是逐年呈下降趋势的; 在通货紧缩日益发展的1997~1999年期间,M[,0]/M[,2]、M[,1]/M[,2]呈同步下降变化。这表明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量,在短期内可能是一个剧烈的变化量,并对实际货币流通量、进而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目前通货紧缩的出现正是反映了经济中流动性的通货部分发生了紧缩。因此不能把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做为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存在的先决条件。

表1 货币供应与物价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年份

GDP增长率 广义货币供应 零售价格货币流

(%) 量增长率(%)指数(%)通速度

1994 12.6 34.5 21.7 0.997

1995 10.5 29.5 14.8 0.963

1996 9.7 25.3 6.1 0.892

1997 8.8 17.3 0.8 0.822

1998 7.8 14.8 -2.6 0.761

1994-1998变动

4.8 19.7 24.3 0.263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1999)。

表2 历年货币供应的流动性变化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M[,0] 7288.6

7885.3

8802.0 10177.6

M[,1] 20540.7 23987.1 28514.8 34826.3

M[,2] 46923.5 60750.5 76094.0 90995.3

M[,0]/M[,2]0.1550.1300.116

0.112

M[,1]/M[,2]0.4380.3950.375

0.383

年份

1998 1999.9

M[,0] 11204.012255.2

M[,1] 38954.041913.9

M[,2] 104499.0

115079.3

M[,0]/M[,2] 0.107 0.106

M[,1]/M[,2] 0.373 0.36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1999年前三季度数据引自《经济参考报》1999年10月16日。表中M[,0]、M[,1]、M[,2] 单位为亿元。

(四)中国属于全面性危害型通货紧缩。

危害型通货紧缩的程度或者说性质的判断是与通货紧缩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后果密切相关的。危害型通货紧缩的持续过程依据其对经济的危害可以划分为初发期、发展期和恶化期三个阶段(注:详细分析见吴群刚、胡鞍钢:《通货紧缩螺旋与流动性陷阱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1999年9月1日。)。一般而言,可以从危害型通货紧缩的发展阶段或本质上说从其对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来分析其严重程度。

虽然严重的危害型通货紧缩一般伴随着物价水平的长时间、大幅度下跌以及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降乃至经济衰退等现象, 但由于不同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经济素质、发展阶段以及抵御危机的能力互不相同,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不能单纯地仅从物价下跌的幅度或持续时间长短来对其性质进行判断。一定程度的价格下跌水平可能对某个国家而言,其负面影响微不足道,但对另一个国家却可能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从对经济运行的危害性角度来分析,中国已经出现了全面性的较严重的危害型通货紧缩,它对就业、收入以及工农业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显现并正在加剧。这表现为:一是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严重,广大农民成为通货紧缩首要的受害者,仅1997年和1998年农民现金收入损失就达1220—1350亿元;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持续负增长,工业生产者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两年损失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800亿元(注:一、二点中数据的详细计算见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一文。);三是不仅全国范围内通货紧缩形势严峻,而且各地区普遍进入通货紧缩阶段,局部地区和某些行业通货紧缩还相当严重,其中武汉、青岛等城市的物价下降水平已接近-6%~-7%;四是综合反映各类价格上涨或下降幅度变化的GDP缩减指数增长率在1998 年已由正变负,达到-1.3%,其中第一产业为-1.1%,第二产业为- 2.5%(工业为-3.0%,建筑业为-0.2%),第三产业为0.9%, 表明通货紧缩已陷于全面;五是金融业蒙受重大损失,通货紧缩造成企业效益下降,直接影响银行的收息率和贷款回收率,近年来,银行收息率每年以5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降,1999 年一季度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息率在58%—60%之间,比上年同期又有所下降,不良贷款比例仍在上升,由此造成金融资产实质上的缩水(谢平,1999)。

与此同时,持续的危害型通货紧缩日益加剧,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还有可能导致“日本综合症(注:所谓日本综合症指经济进入一种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由于价格水平下跌,公司最终开始“合理化”,即大量解雇不需要的工人;害怕失业使谨慎的消费者更慎重的消费;各类开支(包括工资)下降导致更多的失业;经济不景气导致物价不断下跌,加重了公司的债务负担和裁员进程,并使现金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资产。见美国《时代》周刊,1999年6月21 日。 )”( Krugman ,1999a)。由于(1 )中国城镇失业人口规模大, 真实失业率超日本,1998年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为1540—1600万人,真实失业率为7.9 %—8.3%, 中国进入高失业阶段(注:详细分析见胡鞍钢:“跨入新世纪的最大挑战:我国进入高失业阶段”,《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1999年7月第48期。);(2)中国通货紧缩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日本,日本零售物价指数下降6个百分点花了7年时间,而中国从1997年到1999年上半年这一指数下降4个百分点仅花了2年半时间;(3 )中国国有银行承受着巨额债务。因此,实际上克鲁格曼所描述的“日本综合症”症状,在中国已经表现出一些征兆,在某些方面甚至已明显显现。

中国不仅出现了全面的正在不断发展的通货紧缩,而且还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所谓经济衰退迹象并不是指经济负增长,而是指实际增长曲线低于潜在增长曲线,存在产出缺口且不断扩大。经济衰退迹象得不到有效遏制,进一步便有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由于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不同,出现经济衰退的标志也不相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从来没有出现负增长,但却出现了2次经济衰退(注:若按9.5%潜在增长率计算,第一次经济衰退为1979—1981年,最大产出缺口为4.3 个百分点; 第二次经济衰退为1989—1990年,最大产出缺口为5.7个百分点。计算公式和详细分析见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中国失来问题与就业战略》,胡鞍钢执笔,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284页。)。1998年GDP增长率为7.8%,产出缺口为1.7 个百分点;若1999年达到7.5%的话,产出缺口将扩大为2.0个百分点。因此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已经出现经济衰退迹象,且还在不断发展;从微观经济角度看,除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工商企业已进入“亏损”时代,不仅国有企业亏损额愈来愈大,而且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相当多的三资企业亏损额也在大幅度上升。这是典型的经济衰退迹象特征。

三、通货紧缩的分类型成因分析及自我维持性

(一)温和型通货紧缩。

图1 温和型通货紧缩

可以用总供求曲线(如图1)来表示这种因供给面改善所推动的、 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创新和效益提高相联系的通货紧缩。最初经济活动位于点0处,产出处在自然率水平Y[,n][0], 物价水平于P[0](总需求曲线AD[,0]和总供给曲线AS[,0]的交点)。由于(1 )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素质的改善;(4)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解除管制和广泛竞争;(5)原材料供应(如能源、 电力等)以及基础设施瓶颈的消除(如新开采油田、新修交通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等);(6 )自然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7)全社会企业生产、 经营的规模化发展;(8)其他导致生产力水平提高或降低生产成本的因素, 使得总供给曲线右移到AS[,1]。另一方面,从长期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需求在增加,支出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适当右移至AD[,1]。经济在新的1点达到均衡,均衡产出为Y[,n][1],均衡价格水平为P[1],与原有均衡相比,产出增加(Y[,n][0]<Y[,n][1]),物价水平温和下降(P[,0]>P[,1])。若考虑在长期里,生产效益的提高、制度变革、经济增长素质的改善等因素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过程,可以将上面的分析进一步连续动态化:AS[,0]→AS[,1]→AS[,2]→AS[,3]…;AD[,0]→AD[,1]→AD[,2]→AD[,3]…;→P[0]→P[1]→P[2]→P[3]…;→Y[,n][0]→Y[,n][1]→Y[,n][2]→Y[,n][3]…,且有P[0]~P[1]~P[2]~P[3]…(注:“~”意为总物价水平基本相当,有小幅连续变化,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很低。),Y[,n][0]<Y[,n][1]<Y[,n][2]<Y[,n][3]…,于是一个长期的、温和的、有益的通货紧缩便得以发生。可用框图将这种通货紧缩简单描述为如图2所示。

图2 温和型通货紧缩循环示意图

从全世界的范围看,发达的欧美国家就主要存在着温和型的通货紧缩,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部分地促进了价格水平下降,又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化,进口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制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同时实际收入在增加,均促进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而在中国和其他大多数新兴经济国家则主要发生着下面所要阐述的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的危害通货紧缩。

标签:;  ;  ;  ;  ;  ;  ;  ;  ;  ;  ;  ;  ;  ;  

两类通货紧缩的经济特征及政策含义分析(一)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