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形象论文,国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创立与塑造当代中国形象、中华民族形象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有助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国际形象,近一个世纪以来数经变化,从19世纪的“黄祸论”、“睡狮论”到20世纪的“威胁论”和“文化冲突论”,中国,犹如一个“温顺的女孩”,不断遭到外在强加的丑陋形象的玷污。20世纪初,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断言:在中国,“贫困、凌辱和夭亡便是将近五亿中国人仅有的前途。”这期间,“东亚病夫”便是中国人的代形象,外国人的中国观多半是偏见与无知的“贫弱观”。几十年后,东方最大的文明古国发生的巨大变革震动了世界,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毛泽东同志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那一刻,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作为一位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了这一变化的老一辈革命家,尤其切身感受到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声誉的影响。因此,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的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树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他多次强调:“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邓小平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化,在全球意识下,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统一的国际形象思想体系。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五个层面上理解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想。
第一,国家、民族良好形象的核心,是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拼搏、进取、图强的意识。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都对中国进行过穷凶极恶的侵略。这段屈辱史,使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们站立起来的时候,切切勿忘昔日帝国主义侵略之恨,近代中国失败之辱,中华民族艰苦斗争之志和中国人民爱国之荣,这是树立新时期中国国际形象的思想基础。
第二,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物质基础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一体化,使经济因素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首要的、关键的因素。邓小平看到了这一变化,并及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国际竞争的目标和核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否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树立起中国“经济大国”的形象,这是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第三,国家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加快改革开放,改变本身的落后状况,这是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客观根据。
第四,国家、民族良好国际形象的支柱之一,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邓小平正是从这一特征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阐明了精神文明在树立整体国际形象中的份量与影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它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第五,世界对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认同依据是中国与世界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邓小平认为,当代人类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作为人口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中国与世界的利益是一致的。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民族的、社会的综合面貌,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因此,世界各国无论强弱,无不致力于自己形象的设计与塑造。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发展宏伟蓝图的同时,准确、详细地规划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形象。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政治风云突变,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遭受挫折,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外交实践,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英明论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顶住西方敌对势力的压力,赢得世界的信誉,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才能得以确立。
(二)维护和平的外交形象。按照邓小平的构思,我国维护和平的外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民希望和平。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其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强调,“从政治角度说,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有力量,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三)改革开放的发展形象。改革开放不仅促进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改进和重塑了中国的形象。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他认为,“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说到底,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象。80年代末,国际上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国际国内的纷纷议论中,邓小平明确回答了这个关系到中国以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命运的大问题,他深刻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强调,第一,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最深刻、最本质的理解。第二,必须按照中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既要坚持改革开放,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仅经济要搞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五)文明进步的精神形象。邓小平在设计中国国际形象时,反复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树立精神形象的问题。他一再深刻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真正优势,它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和胜利。他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两只手都要硬”。
(六)安定团结的政治形象。这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邓小平也把树立这一政治形象作为整个对外形象的基础。从历史经验来看,动乱不能前进,稳定才能发展。他说:“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稳定也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强合作的基础条件,是必要的投资环境。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由于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宁,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形象正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为我国设计的当代国际形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们的对外宣传事业十分珍贵的精神动力。我们应结合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运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