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及其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及其它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日本中小学教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些因素在我国是否存在?我们从这些问题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一
关于日本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两项权威性研究成果。一项是由十国学者参加的跨文化教育研究会主持的。这项对不同国家中学教师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日本培养未来教师的机构(职前训练机构——学院和大学)“对将来教学实践所必需的工作技巧和能力没有给予必要的训练”。这主要表现为新上任教师“不能组织学生小组(或班级)的教学活动,有的缺乏能力来维持学校纪律”等。38.4%的教师对指导学生感到困难,12.2%的教师缺乏备课的基本技巧和能力。日本教师在教师实践中感到有困难的主要问题还有“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不同个性的机会”、“使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他们的生活及其所关心的事结合起来”、“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等等。
另一项研究成果是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该研究得出结论说:在日本师资队伍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能力不高”的教师,还有些校长“领导不得力”、学校的经营不善;这些“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教师的崇敬感和信赖感逐渐淡漠起来”。
何以致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师范教育纳入大学之中,实施“开放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强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增加师范教育内容的广博性。从此,大学中各个系、不设教育学院的院校、甚至初级学院都开设师范教育课程。到1979年,84%的学院和大学都培养师资;日本大学毕业生的三分之一能获得教师证书。自1954年以来,在颁布教师证书时,对学术专业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对教学方面的要求却有所下降。这种制度使大量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的大学生都能获得教师证书。而师范学院重学术训练、轻教学教育技能培养的思想,又使师范毕业生在县级教育委员会主持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丧失唯一的优势。1984年聘请的新教师中只有32.7%是师范生。1985年师范毕业生有近一半落聘。而多数受聘教师为非师范生,他们在小学占1/3,初中占2/3,高中占9/10。
非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要争取拿到教师证书。要去当教师呢?其首要原因恐怕是日本教师工资待遇优厚。从教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大学和学院为争夺生源当然不愿放弃想当教师的学生。日本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国内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据1975年的调查,在82中职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别列第9位和第18位,大学教授则排名第3,仅列于法官和大公可总裁之下。1984年,日本获有学士学位的高中教师的起薪要比私人公司具有相同学位的白领雇员的起薪高12%。正因为如此,80年代末,教师职位每空缺一个,便有申请者5人。与美国教师相比,日本教师的平均工资是国民人均收入的2.4倍,美国教师的这一数据是1.7倍。日本教师的平均工资同产业部门、非农业活动和其它职业的平均工资的比例,均要比美国高。
二
1988年,文部省公布了一项关于被开除的初等和中等公立学校教师的调查结果。这一年,“大约1000名教师变成精神病人被开除职务,另有4000名教师患有其它疾病被开除”。还有许多教师虽然不致于因病被开除,但他们也是病不离身。“日本越来越多的教师处在身心不正常的危险之中,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甚至有时走向自杀”。
1989年,日本官方进行了全国健康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约26.1%的人感到工作有压力。而根据跨文化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日本大多数教师抱怨“太忙”、“太累”,大约有90%的教师感到工作有压力。可见教师行业在日本非同寻常。
日本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分三大类:各科教学、道德教育和专门活动。日本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其科目教学对教师带来的负担不言而喻。而后两类课程更使教师觉得忙和累。日本文化传统将学校教师看作是一个道德团体,把学校看作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主要训练基地。教师对各级学生的道德教育、性格培养和灌输最根本的日本价值观念、态度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负有广泛的责任。教师必须在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传输文化观念,关心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教师的工作及其影响常常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街道。教师履行这些方面的职责所开展的活动内容繁多,包括文化的、卫生的、安全的、道德的、体育的、旅行的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经历促进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化,培养个人对集体合作负责、努力做出贡献的态度和习惯。在多数国家,以上很多活动属于课外活动,教师不必花很多精力。但在日本,这些活动算特别活动,与日常教学联系紧密,得尽力组织并参与这些全校性或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些辛苦的工作,譬如处理那些行为不满的学生时,他们要走访警察或派出所、儿童辅导中心或家庭。
随着城市化、核心家庭的形成、工作与生活场所的分离、妇女的社会参与等激剧的社会变化,传统家庭的教育效能减退,邻里关系淡漠,社区对居民的责任减弱或丧失,社区教育作用下降。现在把以前由家庭来承担的管教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学习体验的机会等功能转嫁给学校。许多教师甚至不得不教学生如何刷牙、如何洗手。新年的前几个星期,教师要到每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以便了解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约定家长到学校与教师会唔磋商。毕业班教师每人每年进行家访的次数甚至不下100。
正因为社会对日本对教师职责要求太广,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减退,以致教师工作负担太重,所以对教师工作不满意的教师中有三分之一表示不愿意继续担任教师。不过教师工资待遇仍然很吸引人,而且作为局外人,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繁琐性不了解,所以想当老师的人仍然很多。
三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日本的教育,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教育质量的这些弊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教师队伍本身的这些缺陷。
日本有一句谚语:“锤打出头钉”。日本许多教师奉行随波逐流的处世哲学:“如果大家一起闯红灯,那么大家都没有危险”。一些在工作上有创新精神、积极上进的教师,在同行的刁难和阻碍面前,缺乏批判性和挑战精神。譬如能力分组和个别化教学毫无疑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日本教师对此抱犹豫态度,不能勇敢地加以试验,他们不愿当招风的大树。因此,日本至今实行的是按年龄分班,学生每年升一级,没有留级,也没有跳级。那些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在正规学校得不到区别对待,只好找私人办理的非正规的各种私熟,因为它是按能力分组进行教学的。日本正规学校的分班原则固然可以确保“最低的分数比较高”这一日本教育的光荣面,但不可避免地影响日本“天才”学生的快速、优质发展。
日本教师参加各种教师协会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很高,位于英、美、日、前西德、新加坡五国之首,30岁以上的日本教师只有5.7%的人不参加任何教师组织。日本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和研讨会的人数比例也在五国中属于最高。但据调查,此类组织和活动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改善并无重要关系。而日本教师阅读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杂志书籍者在五国中比例却最低。众所周知,阅读杂志书籍与参加学术会议两种途径相比,前者更经济,是人们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最常用、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后者费时费钱,不可能经常采用。可见,日本教师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本末倒置。
日本教师缺乏个性和创新意识、轻视阅读等种种不足,不仅影响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影响了日本教育研究的发展。在世界教育理论界,日本教育家影响甚微。教育研究的落后反过来又对日本教育的系列问题指导无力,如“过分一致”、“教育荒废”等问题。
日本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除了许多教师互相拖后腿外,还有教师和领导的关系问题及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在日本,“人际关系”这个概念关系到人们的成功感、满意感、归属感和组织中民心相背的问题。日本受儒家传统影响,一个组织常常被视作一个家庭。教师往往对“仁慈而专制式的家长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日本的师生关系,也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即“垂直型”的严格的师生关系为日本师生所赞同。大家认为“跟教师保持一米的距离,以免踩着教师的影子”这种观点或思想是对的。在任何场所,哪怕有一点冒犯教师尊严的嫌疑,都应该避免。只是近来,上述垂直的儒家式的教师和领导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才被认为是近代以前的、封建的、独裁的关系;人们开始认为“水平型”或“平等型”关系才是近现代“民主型”的理想关系。不过,传统的东西总留有这样那样的痕迹。1989年日本还只有45%的教师认为他们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和学生的“亲密的个人关系”;还有32%的日本教师虽然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但目前还没能建立;更有23%的日本教师对师生关系不以为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此可见,日本教师在与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关系上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民主的现象。
四
几点启示:
1.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还存在于培养学生理性、创造性及思维能力。虽然日本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结果中名列前茅,但日本教师缺乏个性、创造能力低、改革意识差,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这也使日本国民从整体上看技术消化和应用能力较强而技术发明创造能力较低。目前,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剥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及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同日本何其相似!日本人为此付出了“创造力缺乏”的沉重代价,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吗?
2.家庭和社区应将教育下一代的工作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知识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学校教师单方面承担教育的责任已不现实。教师从来没有将现在这样迫切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日本已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1986年,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家长进修课程,还提出了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联系的方案。我国在家庭和社区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文化素质差,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对孩子不仅不能给予好的家庭教育,反而产生极其坏的影响。家长们应该自觉地履行对孩子的教育任务,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为此,家长还应自觉地注意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各社区儿童教育设施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应为儿童的现在和未来着想,创设优良的学习和娱乐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教育活动。日本学生的逃学、校内暴力、道德行为不良等“教育荒废”现象应当成为我们家庭和社区的前车之鉴。
3.我国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并不构成中小学教师的主流,这是好事。不过,非师范性的大专院校及其专业应开设教育方面的指定选修课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途径。就其实用性而言,学生能从中获取评价教育的能力及辅导教育未来子女的能力和有关原理。另一方面,教育(师范)学院中的教育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教育评价、各科教学法等)应取得教师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地位。师范学院不能片面地强调师范教育的学术性而忽视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忽视教育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条件有限,在职培训还不能制度化,因此,尽量完备职前教育才是上策。
4.日本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待遇优厚便可吸引众多的求职者,学校聘请教师有较大的挑选余地,教师就业后往往能安心从教。我国教师工资长期偏低。目前教师已成为我国青年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成为许多青年谋到其它职业之前的跳板。真正愿意当教师的青年实属少见。不愿意当教师的人担任教师能教育好学生吗?囊中羞涩的教师,愈是学富五车,愈是内心失衡。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被迫躲躲闪闪地摆地摊之后,不免怀疑自己讲的“知识重要”能否让学生信服。教师在这种心态下能教育出好学生吗?我国教育的未来令人担忧!好在《教师法》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这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