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_张文明1,董志海1,田野1,果煜2

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_张文明1,董志海1,田野1,果煜2

1.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2.北京城建十六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9

摘要:由于我国的地形复杂,城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排水系统的完善,导致一旦遇到突发的暴雨,就会致使城市的排水系统瘫痪,出现道路积水的状况,由于积水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并且伴随着强降雨量,容易发生内涝等灾害。针对此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引入并投入到城市建设来实现国家对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发展。本文从适应性视角下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也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适应性视角;海绵城市;雨水管理;海绵设施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背景

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发展速度之快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难得一见。但是在拥有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伴随诸多的问题,例如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为城镇化发展过于迅速,而各项基础设施却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大城市病”。对此,需要为城镇化发展找寻出一条能推动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未考虑到城市在遇到强降水时的排水问题,将城市的路面建造的过于坚实,大幅度的增加了不透水的面积率,导致城市原有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根据国际上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经验,如果城市在对雨水管理的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城市水系的平衡发展,也会使得人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发达国家在自身的城市建设中也未曾幸免,庆幸的是他们及时的对城市的建设理念进行了调整,使得城市在排水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

1.适应性视角

对于适应性视角的概念,“适应性”一次最早被生物学提出,是指生物自身能够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其结构和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者仍然能够得到延续。而对于城市对雨水的管理而言,适应性是对海绵城市是否能够在遇到突发性强降雨时仍能保持“海绵功能”,也就是能否在第一时间解决积水的问题。对海绵城市从适应性视角进行分析,应该结合相应的技术,通过技术对海绵城市加以建设,根据不同城市自身的水背景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2]。

2.城市面临不同水问题时对雨水管理技术的适应性选择

从全世界范围内看,相对完善的雨水管理技术除了低冲击雨水开发系统以外,还存在可持续排水系统及水敏性城市设计等雨水管理技术,而三种雨水管理技术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及适应的城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低冲击雨水开发技术,其主要偏向于减少城市由于进行建设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同时也可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而对于水敏性城市的设计,其主要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的同时,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再利用;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是在传统快排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意在对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针对城市对雨水管理技术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观点,可有效的解决城市自身的积水危机。因此对于城市在对雨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应该用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保证海绵城市的合理化建设。

3.建设海绵城市应有的配套设施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首先需要配备有“海绵体”。而对于城市自身来讲,既需要有河流或者湖泊等水系,还需要有绿地和花园的城市配套设施。当出现强降水时,雨水可以通过这些排水吸水设施进行下渗、净化和储存,而多余的水可以通过河流进行外排,从而有效的利用配套设施对积水进行处理,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4.我国在适应性视角下对海绵城市进行具体的建设

首先要对各种铺设面的材料进行改良,或者对原本的建造方式进行革新,以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例如可以将道路的铺设材料改成透水性能好的透水混凝土,使得遇到暴雨时,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渗透,避免形成路面积水而堵塞交通。而对于渗透的雨水可以在地下建造蓄水池,将渗透的雨水净化后排入河流或者作为地下水供给人们使用,也可以减少因为雨水携带大量的垃圾从路面流入河流造成的水污染。其次就是对雨水进行储蓄,但不能简单的对地势进行调整,防止短时间雨水汇聚形成内涝等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合理的方法对雨水进行储蓄。眼下对于海绵城市蓄水池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雨水蓄水模块,一种是地下蓄水池。即可以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以及人工湿地等设施来实现对水流的控制,而对于生态滞留池可建设植草沟或者雨水塘等来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面临着破坏和改造,因此对资源的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态敏感的地区进行建设时,应该最先考虑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在建设过程中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其的环境特征能够得以保留。其次因为我国的面积较大,在不同地区也应该根据地域差异引入该地区专有的特色,即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保护原有的生物群落,使其不会因为发展而受到破坏,另外也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加以保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发展。另外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集合了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智慧,在我国古代也有对水资源管理的实例,像古扬州的水系格局在城内建设了很多的人工水系,并且都流向了主要的干流,当遇到突发性的强降雨时,雨水可以迅速通过城内的支流流入主要的干流,达到排水的效果,此方法就很好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对水资源管理设计精妙的特性。而对于在金朝时建立的北京北海团城,其在建造的时候地面铺设的是倒梯形青砖,在铺设的时候并没有像传统道路建设那样,不留缝隙直接一气呵成,而是保留了砖与砖的缝隙,这样雨水便可以通过下渗得到排除,有的青砖上还专门设置了用于渗水的孔洞,使得雨水更快的进行排除。其次我国在建设海绵城市的时候,需要对旧的城区进行改造,不可避免会碰到对一些古文化遗产的处理问题,而对于此类问题,由于现今社会的发展,此种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此有很高的纪念意义,不能予以破坏。因此就需要将古今对城市雨水管理的技术进行融合,适当的加以更新,可以将现代的管理技术应用在对历史设施的形态拼贴上,对其稍加改造,但保留了其主体的结构,保证既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的同时,也能对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因此对雨水管理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再结合上述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以及建设相应的设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来使得海绵城市在建设完成后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

三、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

从适应性视角下对海绵城市的发展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部分地区极易出现强降雨天气,所以对于处于该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时肯定会引入更为先进及涵盖面广泛的技术,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可肯定会探索出更先进的建设方法,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也使海绵城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结构功能能得到有效的保留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我国城市的雨水管理与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即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可以对突发的强降水进行及时的排除,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由于其仍是试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也在不断的研究新的方法,将海绵城市带到更多的相关领域来为城市的建设服务,进而使海绵城市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良,辛仁帅,蒋荣廷.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的研究[J].科研,2016(12):00139-00140.

[2]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7):39-45.

[3]曹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探析[J].城市建筑,2016(27):370-370.

论文作者:张文明1,董志海1,田野1,果煜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_张文明1,董志海1,田野1,果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