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现象的根源及治理策略_会计舞弊论文

“会计舞弊”现象的根源及治理策略_会计舞弊论文

“会计舞弊”现象寻源与治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策略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会计信息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各个方面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资源,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近几年会计舞弊现象严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不仅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职能,而且直接危害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根治会计舞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造成“会计舞弊”现象的人为因素

(一)会计舞弊直接参与者是某些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

1.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在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中,是对反映和记录经济事项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加工的直接操作者,所以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有直接关系。会计人员进行舞弊表现为主动、被动与过失性三种形式:

①会计人员主动舞弊行为。个别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往往通过主动篡改会计数据、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来掩盖监守自盗、挪用公款等纯粹个人犯罪行为。

②受单位负责人指使,被动篡改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在负责人指使下,通过会计方法人为虚增成本、降低利润,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③部分从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造成过失性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因素。会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政策性、原则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在经济业务日益复杂、会计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会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把握不好,曲解会计科目含义,致使不能正确核算经济业务。另外,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疏忽,也经常出现数字书写与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对经济事项漏记等问题,产生过失性虚假会计信息。

2.单位负责人。

随着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厂长经理责任制后,企业拥有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自主权,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可是,国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导企业使用各种权力、监督或约束经营者行为,尚缺乏完善的制约体系,一些厂长常常以不懂财经法律、法规为借口,不尊重事实,滥用职权,利用会计人员在晋级等个人利益与其的依附关系,对会计人员随意指挥,为谋求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对会计工作横加干涉。比如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量,掩饰不良资产;向上级汇报经营业绩时向实际数字“注水”;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要隐瞒利润,强令会计人员造假。

(二)“会计舞弊”现象的动机和目的

1.追求政治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目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仍然采用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制,再加上现行组织和人事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对一个企业领导干部业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考核常常侧重于其任期内的损益报表利润指标上,导致一些企业负责人不是在练好内功、抓好市场上下工夫,而是一味从数字上作文章。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为了体现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速度,求得自己任期的好名声,常常不经过科学分析就盲目制订一系列经济效益增长指标,并且以行政命令形式强行下达给企业,由于这些经济指标缺乏合理依据,企业很难完成。当目标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时,又有意识地诱导企业采用报喜不报忧手段虚报利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失真的结果是当官的保住了位子、企业赢得了荣誉,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2.追求经济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目的之二。从社会角度分析,则是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不久,国人原有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受到了很大冲击,难以很快适应,而市场经济下的诚实信用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在新旧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由于法制建设存在漏洞,社会监督制约体制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出现了一些混乱。另外,许多企业把职工工资、奖金等个人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企业申请上市或成立合资公司均需利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银行给企业贷款的条件也以企业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高低来判断还贷能力,这些环节虽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成为会计舞弊行为的土壤。

二、造成“会计舞弊”现象的客观因素

(一)缺乏良好管理环境

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不良工作环境,形成缺乏依法理财的大环境,使原本可行的会计制度不能规范实施。例如企业的坏账损失核销问题,会计制度明文规定: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或超过三年还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处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因为多头管理,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税务部门审批,而且必须附带有债务人破产或有关证明,由于有些证明很难取得使企业坏账无法按规定及时核销,只能长期挂账,造成资产不实,产生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制度本身也存在尚需完善之处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够完善。由于会计实务的随意性,如会计分期、会计工作计量中的估计、分类、汇总、成本费用的分配都是人为选择的,而同一经济业务,也存在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在会计报表中不加以披露,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的模糊。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都是企业的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人事任免权等均掌握在单位负责人手中,虽然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负责,但如果单位负责人有意要作假,会计人员是顶不住的,所以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策略

(一)明确会计责任范围和会计责任主体

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生产和发展能力优劣的晴雨表,也是反映一个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单位负责人认真负责,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虽然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会计信息一旦出现失真,就难辞其咎,把单位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提高到法的高度予以对待。但是,新《会计法》在会计责任主体以及会计责任范围问题上存在模糊性,不利于进一步整治会计舞弊现象。应该在这方面制定实施细则及具体解释。比如,会计人员承担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使用时出现会计问题的责任,一旦会计信息经过内部审计或外部审计以及单位负责人审阅签字后,出现问题就不应该再追究会计人员连带责任,会计责任主体只能是单位法人代表(负责人),同时追究出示审计结果的审计机关与人员责任。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会计人员一个认真做账的空间与环境,才有利于增强单位负责人守法意识与观念,发挥第三方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注册会计师监督是实行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一大举措。外资企业的报表审计、验资以及上市公司的审计等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为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同时为防止“北京长城案”等类似案件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持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国家采取了会计事务所脱钩改制等措施,但是,应该在加强注册会计师自律组织作用的同时,强化其制约机制建设以及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客观、公正、廉洁、实事求是执业原则,从数量上加强会计社会监督队伍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建设,使社会监督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会计信息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虽然总结了内部牵制制度、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大量兼任,监事会受制于董事长,“三权”实际为“一权”现象,形成大量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自己监督自己、控制自己,造成逆向选择与决策失误,使得当前经济生活中产生大量虚假会计信息。为改变部门对付财务、财务对付经理、经理对付董事会、董事会欺骗投资者的局面,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如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或财务总监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吸收独立董事以及《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得兼任等方法,从生成会计信息的源头开始,对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作出严厉的措施性规定,减少了假账真算、真账假算的数字游戏,保证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特别是防止挪用公款、贪污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四)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尝试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就是把单位会计人员从企事业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国家对所有会计人员建立数据库实行统一委派,分级管理,会计人员对国家、对社会负责,有权代表国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监督,单位领导人不得干预会计人员工作的一种管理体制。在会计委派制中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使之不完全受制于单位负责人,同时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保证委派会计人员真正履行规定的责任。从而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单位之间的人事依附关系,保持相对独立性,排除外部干扰依法办事,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财政部、监察部2000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工作意见》肯定了会计委派制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中的有效形式,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主要措施。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本着既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活动又便于会计监督的原则进行。因此,会计委派制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会计工作规范的需要,必须本着切合实际、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探讨与实践。

标签:;  ;  ;  ;  ;  ;  

“会计舞弊”现象的根源及治理策略_会计舞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