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论_俄罗斯文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论_俄罗斯文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俄国现实主义文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文论论文,现实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从独白到多声部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复兴和自觉,西方经济和文化的扩张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抵抗,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从过去片面单向的运行演化成双向或多向的进程。在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下,20世纪下半叶互联网的出现更使新型的世界文化形态和发展在技术层面上成为可能。与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文化不同,信息革命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文化获得了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的客观条件。因此,西方或者欧洲文化中心的作用在逐渐降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始在国际文化中坚韧不拔地顽强地扩大自己的份额。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的多向互动日趋明显。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文化独白正在逐步变成了文化多声部。

笔者以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现实主义的发展恰好可以用来说明这种变化。如果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角度观照作为全球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那么也可以将近代以来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视为“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作为风靡世界近二百年文艺思潮,恰恰是具有全世界性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的确,近代文艺学观念中的“现实主义”(realism)最初是欧洲或者西方文艺存在的主要方式。当时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把现实主义理解为认识社会和人生最科学的一种方法。如巴尔扎克自愿充当法国社会“书记员”的观念,别林斯基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杰作誉为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影响下,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在欧洲、美洲、亚洲文坛受到普遍欢迎和膜拜。这种创作方法和流派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文艺现象。深含唯物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美学从西欧发源,向北传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东传到东欧和俄罗斯,再由俄罗斯传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艺界,向西传入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文艺界。现实主义这些传播路线和经历恰恰证明了这种文艺思潮在当时是作为世界的最先进的审美原则和表现手段,甚至是作为科学方法被接受的。因此,五四时期的中国进步作家称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鲁迅、李大钊和瞿秋白等革命文人热烈欢迎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这种文艺思潮的传播过程可以看作是进步文艺观念为全球接受的典型范例。无论是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波兰、捷克、挪威,还是俄罗斯和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国的进步作家,都认同了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审视方式和表达方式。当时,每一种新生的现实主义形态都充满着全球化的豪迈之情。卢那察尔斯基高度赞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流派,它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它本身就可能代表社会主义人类的艺术形式,即所谓真正人类艺术的最终、最高的形式”①。直面人生和同情弱者的人文关怀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思想特征。当然,这种新型的美学观念和思潮在世界文坛扩展时,自然而然地与所到之处的民族文艺观念有机融合。所以,在俄罗斯最初出现了以民族解放运动为主题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后来在苏联又发展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出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国际化特点在20世纪文坛上表现尤为充分和突出。海明威的“硬汉”风格对萧洛霍夫创作的影响是明显的。《静静的顿河》的乡土史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对中国当代史诗作品的影响也不言而喻。这些创作现象明显地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的世界性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最初的欧洲的现实主义思潮经过二百年的发展也最终由“独白”走向多声部,形成了当代全世界现实主义文艺的多种形态。

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现实”概念的多维理解

虽然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于19世纪,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和创作手法却有更早的发展历程。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现实主义首先涉及作家对现实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换言之,对“现实”的理解始终在发展着,演化着。熟悉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读者肯定不会忘记“心灵的辩证法”是列夫·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独特优势。“心理现实”早在19世纪就已经是经典现实主义的题中之意了。实际上,现实主义的“现实观”不仅仅是指“物质实体”的现实。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现实”的认知在原有丰富多样的诠释上又多了一种崭新的类型,这就是所谓“虚拟现实”。众所周知,在多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时尚的技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已经大量出现,如“虚拟角色”、“虚拟对抗”、“虚拟生态空间”等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创作和理论不应忽视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维的现实现象。在我们看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现实外,还有精神的现实、心理的现实、还存在着实体和精神之间的“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以高科技为生存平台,以现实人们的理想、智慧和审美想象力为发展基础的“特殊现实”。“虚拟现实”或许可以成为21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探索人类现代智慧和展现人类超级想象力的一个丰富瑰丽的博大的技术和艺术空间。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将“虚拟”与“虚假”混为一谈。必须清楚,所谓的“虚拟现实”最终还是依托于现实物质世界的技术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的。真正的艺术家,特别是守护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始终忠实于生活的真实,以真情实感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本质。

其实,有关现实的“多维性”,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早就作过深刻的探讨。俄国心理现实主义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对19世纪的某些俄罗斯画家怯于描绘理想,颇为不满。他认为:理想也是现实,就像当前的现实一样有权利存在。俄罗斯的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勇敢,更多的独立思考。② 为什么不能描绘理想呢,对生活的描绘,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的原样,艺术真实从来包含创作者的理想。在他看来,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现实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理想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现实”现象。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即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说的对“思想”的描写,同样,也属于现实主义艺术反映和表现的范畴。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未必应该从现实主义的视野中予以删除。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心理学家”,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罗斯现实社会发现和遭遇的“理想”,就是当时现实的复杂的精神生活,从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不可能仅仅擅长精确描摹人物的外部行动和外在衣饰。果戈理说得好:要想刻画好俄罗斯的民族生活,仅仅描写俄罗斯的无袖长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是按照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理想”在行动。换言之,他们的现实行动正是他们心理活动的现实化和实体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不仅要面对当今的“物质现实”,还要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精神现实”,更要面对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来的“虚拟现实”。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化的时空里,“现实”的层面和维度已经极大地扩展了,丰富了,有一部分转型了。传统的“现实”观念需要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侧重对新型现实的认知和描绘,也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内涵和任务。努力开掘和展示一种新的现实关系和表现形态(当今的主要焦点之一是网络文化空间),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坚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的有价值的课题。

三、新世纪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守护

尽管人类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20世纪以前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实主义还是有某些恒定的内涵。我们认为,这首先包括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主义和人文关怀。

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现实主义,除了要依照广大读者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描写生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已经为文学史证明富有成效的典型化原则、真实性原则、倾向性原则、莎士比亚化原则都是必须坚持的。

其实,在对待现实主义这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上,经过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当今俄罗斯文论界的文论观念值得关注。苏联末期,俄罗斯文论界和创作界有人鼓噪要清算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从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对峙。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论家对现实主义的期望和研究并没有减少。因为,对曾经创造过现实主义创作辉煌的俄罗斯文学来说,现实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许多俄罗斯作家和文艺学家心目中,现实主义几乎就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同义词,是俄罗斯审美文化存在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这方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的俄国文化学泰斗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就保持了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理智和清醒。这位俄国文化学家在晚年最后一部文化论集《沉思俄罗斯》(中译本名《解读俄罗斯》)中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古代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视角,以大量的俄国古文学资料证明现实主义精神和传统是俄罗斯文学自古就固有的突出特征。俄罗斯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生长在现实主义的肥沃的土壤上,很早就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史诗传统。俄罗斯古典名著《往年故事》(编年史)几乎完全是写实的作品。的确,俄罗斯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创作如此发达,除了西欧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外,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他坚持认为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在文学创作中,甚至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即使在苏联解体多年以后,他也始终没有放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表述。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艺术中短距离的出现,作者对其描绘的人物的接近,广义和深意上的人道主义,几乎贴近对象的世界观,不是从侧面,而是从人的内心深处的世界观,即使是想象的人物,却是贴近读者和作者的人物的世界观。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是艺术的重要本质。在任何重大的艺术流派中,艺术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艺术中所有伟大的流派不是重新创造一切,而是发展属于艺术本身个别的或者许多的特点。而这首先就涉及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是开始于19世纪,但是,现实主义本身却是艺术固有的一个永恒的特点。”③ 利哈乔夫对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守卫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文艺学的基本精神特点,即为凸显文艺现实为人生的人文理念.

关于当今俄国的现实主义文论,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90年代中期至今在新俄罗斯高校流行的文艺学教材,沃尔科夫的《文学原理》。这部文学原理教科书对现实主义仍然作了重点论述与讲解,其所占篇幅远远大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当然,这部文艺学著作突破了苏联时代单纯从认识论的角度解读文学创作本质的局限,而是从传统的模仿论出发,结合近现代艺术心理学、现象学哲学等学科多维度的阐释文学创作的实质。这样就从创作的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解释了原本复杂的文学问题。在论述中特别融入了19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中的勃捷布尼亚的心理学学派理论和20世纪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而使他的阐释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文化特色。沃尔科夫的这部文论论著保留了传统文论的许多概念和术语,诸如“典型化”、“世界观”、“创作方法”、“艺术形象”、“文学的认识意义”、“激情”、“艺术真实”和“文学的思想情感倾向性”,等等。但是,在对这些传统概念和术语的解释上运用了更多苏联和俄罗斯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例如,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释文艺复兴的某些艺术体系。特别是对现实主义概念的分析更加细致和富于时代文化内涵。诸如,“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心理肯定现实主义”、“社会肯定现实主义”、“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沃尔科夫承认现实主义的原则是以具体历史的形式对现实的真实的复制,但这绝不意味着艺术细节完全等同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作家完全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和手法,直至“幻想的形象性”。这就扩大了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和形象的涵盖面。沃尔科夫将我们熟悉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做了定位,把它纳入“社会肯定现实主义”范畴内。肯定20世纪出现的以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萧洛霍夫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的确是现实主义的新变种。其新颖的实质在于将作家个人主观自我肯定的愿望与现实客观历史可能性结合在一起,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自我肯定个性。在这种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这种文学复兴了民间的英雄史诗,按一种新的方式艺术地掌握了最复杂的生活戏剧情景(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讽喻模式(如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④。显然,当今的俄罗斯文论教科书的作者除了具体肯定文学先辈的创作外,在对他们创作方法的阐释上主要是从艺术和诗学的角度出发。正如沃尔科夫在这部文论教材的《引言》中强调的那样,文艺学的对象本身——艺术的语言性——决定着文艺学认识和诸种方法的特点,即它们的对话的主客观性质。

由莫斯科大学和特维尔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新旧世纪之交出版的《文艺学引论——文学作品:基本概念与术语》对苏联文艺学最主要的概念“艺术形象”,“人物”的诠释继承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论传统。“艺术形象总是具有概括意义,即典型意义”,“形象在成为他人意识成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超越作者构思的审美场”。就引证理论资料而言,既吸收了新时期以来走俏的巴赫金和洛特曼的文化学和符号学思想。也没有忘记他们现实主义理论先驱别林斯基和苏联时代的老师波斯别洛夫和赫拉普钦科。由此看来,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俄罗斯文论界对传统的文艺学术语的解读还是注重学术发展的延续性。

熟悉俄苏美学和文艺学的读者,可能还记得苏联文艺学曾经对世界文学发展历程有过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的区分,不知是否也受这个悠久传统的影响,俄罗斯文论界现在也还留存着这种悠久的印记。中国文论界比较熟悉的著名美学家尤里·鲍列夫在2002年夏季在中国的一次文艺美学学术讲座中对20世纪的文艺历程也概要地区分“先锋时代”和“现实主义时代”。他指出,“在人类艺术发展的20世纪是失去幻想的阶段。它包含两个艺术时代:先锋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时代不是先后存在的,而是平行发展的。先锋时代大体上包括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中在它们的内部还分为几个流派,如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原始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等;而现实主义时代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其实,20世纪的文学艺术除了在早期泾渭分明的这种区划外,在后来的大半时期里,不同流派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也是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对非现实主义流派的借鉴还颇为时髦。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的戏仿很难说不是在认真对待现实主义的写作优势。鲍列夫对20世纪文艺流程的“两分法”清晰地指出了刚刚过去的这一百年文艺的重大特征,不过似乎简化或淡化了极为广大庞杂的中间模糊地带。当然,这些论述表明,俄罗斯作家和文论家坚信,现实主义的时代在21世纪还会继续自己的远大行程。

实事求是地讲,世界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二百年东西方文艺实践表明,现实主义赢得了绝大多数读者和观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手法上与时代日常生活的同步性、恒定的通俗性、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相通和零距离面对、与读者的那种独特的亲和力,所有这些诗学特点与其他流派的创作理念相比,的确具有长远的优势。近年影视创作中现实主义题材和演绎方式的成功再一次确证了现实主义审美原则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实主义关注和表现的题材无疑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因为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不再带有孤立的地方局限和片面性,而往往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和特点。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化能够为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多样的前景。

注释:

① 「苏联」安·卢那察尔斯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参见《艺术及其最新形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82页。

② 《冈察洛夫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科罗连科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80页。

③ 德·利哈乔夫;《沉思俄罗斯》(俄罗斯)逻各斯出版社圣彼得堡1999年第373页。

④ Φ.沃尔科夫《文学理论》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253页。

标签:;  ;  ;  ;  ;  ;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论_俄罗斯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