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盟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1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计划正式启动,尤其是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使两国农产品贸易提前取消关税,将CAFTA计划纳入快车道。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味着中国—东盟将逐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然而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是否打破了以往南南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受到种种因素的约束[1](P.76),将产生怎样的贸易效应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关税同盟理论中,范纳(Viner)提出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给成员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他认为贸易创造增加了成员国和整体社会的福利,因为关税同盟的建立使国内生产的产品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所取代,扩大了生产赢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贸易转移效应是使原来从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产品进口转换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了社会福利。另外,范纳还提出以产品结构的“相似”和“不相似”来区别经济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认为关税同盟的规模越大,各国经济竞争性越强,则所组成的关税同盟就越有利于获取贸易创造效应。后来的关税同盟理论不断扩展与完善,米德(Meade)提出贸易创造效应不仅包括生产效应,还包括消费效应,即由于价格降低带来贸易的扩大。
贸易效应主要来源于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还有由产品结构决定的贸易关系和价格成本。当然,不可否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多少也会带来贸易转移效应,成员国设置贸易壁垒阻挡区外市场低成本产品的进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中哪种效应居于主导直接影响建设贸易区的价值以及区内成员国的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小组专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显示CAFTA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增长分别为2.73%和0.95%,社会福利增长分别为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2]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
1.贸易壁垒的撤除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来源于贸易壁垒的取消。在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前,除了新加坡,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壁垒比较高,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都有较高的关税壁垒,如纺织品(20%)、电子产品(21%)、塑料产品(18%)。尤其是四个新加入的成员国关税水平普遍较高,均在15%以上。中国在从东盟国家进口一些产品上设置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也比较高,比如对泰国的大米、对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的高进口关税及配额。由于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的关税壁垒比较高,所以贸易区成立后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获得贸易效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中国和东盟在合作框架下的关税减让参照了东盟自贸区原有的协定《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来实施,表1反映成立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国家的平均关税都有大幅度下降。《10+1协议》明确了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和取消所有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目标,以CEPT为基础采取封闭式的区域性优惠关税措施,将产品分为三类(早期收获产品、敏感产品和正常产品),实行逐年降税模式。
表1 东盟各国CEPT平均税率削减情况 单位:%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文莱
2.462.291.911.741.391.391.391.39
印尼 11.63
10.618.847.915.815.705.004.25
马来西亚
5.935.144.423.672.902.832.832.83
菲律宾 9.178.337.166.535.424.904.893.73
新加坡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泰国 14.10
12.69
10.159.287.006.995.764.63
东盟
7.767.005.795.193.973.883.472.95
资料来源:庄礼伟《CEPT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进程为中国和新加坡在很多类产品上产生贸易创造,并带来很大收益。新加坡是贸易接近自由化的发达国家,许多类产品实现零关税,并且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东盟国家与我国贸易总额的近50%。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关税降低一个百分点使新加坡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增加99.282万美元,初级产品出口增加41.662万美元,其他工业品出口增加33.601万美元[3]。
东盟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泰国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相比中国泰国在很多农产品生产上颇具优势,如芒果、榴莲、龙眼等热带水果。中国对许多种类的仍属于高消费产品的热带水果蔬菜产品征收30-50%的关税,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市场价格。而早期收获方案就打破这种障碍,尤其是2003年中泰两国农产品提前实现零关税,较大的关税让渡空间使得我国市场大量进口泰国热带农产品,取代了国内低成本的生产以及由于价格下降引起消费增加拉动贸易增长,因而产生了贸易效应。而在制成品贸易中,泰国有比较高的关税(税率为30-60%),大大高于我国关税,而且泰国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所以关税减让后为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空间。
表2是东盟秘书处对废除关税对贸易的影响程度的测算结果,结成CAFTA后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增加总额为130.08亿美元,其中从新加坡进口增加最多,说明我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创造效应最大。同时东盟从我国进口增加总额684.22亿美元,泰国进口增加最多,为31.4亿美元,其次是菲律宾。虽然撤除贸易壁垒在生产和消费效应上均能扩大贸易创造、密切区内贸易往来,但是同样有贸易转移的可能,因为贸易区内成员国相互减税却仍维持着同区外国家的贸易壁垒,就使进口从区外高生产效率的国家转向了区内高生产成本的伙伴国。这里选用了成员国与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的贸易数据,可以看出,除了新加坡以外,中国和东盟国家对美、日的进口额均有下降,并且对日本的贸易转移明显。但是总体上,中国和东盟双方各自的贸易额绝对量是增长的,分析结果也显示CAFTA将带来正的贸易创造效应。
表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废除关税后的贸易变动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出口变化(出口目的国) 进口变化(进口来源国)
中国美国日本 中国 美国 日本
印尼 2656.09 -209.99-313.66
1371.60 8.29-16.76
马来西亚 3207.28 -416.56-246.27
1456.3411.17 -1.68
菲律宾 330.80
413.49 39.16
3057.17 -152.88
-266.16
新加坡3639.18 -321.22-200.07643.94
208.02325.30
泰国 2907.76 -252.78-271.30
3140.16
-75.46
-342.10
中国 - -813.34-511.53
--501.03
-823.79
资料来源:东盟秘书处。
2.贸易区内部市场的贸易关系
(1)贸易关系互补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双方贸易的增加主要缘于双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因贸易互补而带来的市场容量的扩大。贸易关系的互补性是由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的。这里用双边专业化指数(注:该指数越接近于+1,说明该类商品上东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该指数越接近于0,表明双方间进出口大致相当,基本是相互竞争的产业;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该类商品上中国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其绝对值大于0.5,表明存在专业化分工。)(EI指数)分析在双边贸易中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分工结构,计算方法是双边贸易中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
表3说明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互补性,并在一些门类上各自存在专业化分工。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如动植物油脂、矿产品、塑料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等产品,约占中国从东盟进口额的42%。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力,如鞋类、纺织品与服饰、碱金属及金属制品、武器和各式制造品等产品,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38%。同时,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双方的竞争优势产品同样也发生变化。在竞争中,中国的优势产品已经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各类工业制成品,而东盟仍主要在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和部分工业制成品占有优势。
表3 东盟与中国双边专业化指数
产品部门 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
活动物 0.16 -0.08 0.63 0.40
植物产品
-0.79 -0.37 -0.62 -0.27
动植物油脂 0.99 0.98 0.97 0.96
精制食品
-0.57 0.12 -0.07 -0.09
矿产品 0.49 0.29 0.70 0.60
化学产品
-0.32 -0.40 0.16 0.18
塑料0.38 0.50 0.58 0.57
木材及木制品0.94 0.64 0.87 0.89
纸浆和纸0.23 0.46 0.64 0.65
纺织品和服饰
-0.74 -0.55 -0.43 -0.53
鞋类
-0.97 -0.97 -0.64 -0.59
碱金属及金属制品
-0.51 -0.68 -0.14 -0.36
机械和电器 -0.29 -0.38 0.15 0.11
机动车 -0.14 -0.52 -0.41 -0.04
武器
-1.00 -0.98 -0.86 -0.91
各式制造品 -0.77 -0.78 -0.51 -0.65
资料来源:宫占奎、孟夏、刘晨阳等《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第230页。
在中国和东盟之间具有互补性贸易关系的部门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如表4,我国在国内不具有优势而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种类上的进口增加明显,如动植物油脂、其他农产品、矿产品等部门。中国的植物油产品进口增加显著,为5.94亿美元,仅从马来西亚的进口就达5.05亿美元,说明马来西亚相比我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进行专业化分工。而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食品部门,对东盟国的出口增加了5.38亿美元,其中重要贸易伙伴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我国进口分别增加1.17亿美元和1.63亿美元,它们将生产性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在具有优势的部门,比如化学产品、机械和电器等部门,进一步扩大贸易效应。另外我们也发现我国和东盟在服务业部门均不具有比较优势,没有经济互补性,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很小。
表4 具有互补性贸易关系的产品部门的贸易效应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东盟秘书处。
从动态的角度看,贸易关系的互补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优化区内产业分工结构,因此在形成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也能产生贸易效应。正如克鲁格曼在其新贸易理论中提到,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来自于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规模经济以及双方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使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原有的水平型分工的基础上开始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内分工,其中机械及电子产品、矿产品、纺织品与服装、化工产品等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率的规模化生产,可以避免低层次的内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强CAFTA整体出口实力,获得更大的贸易效应。
(2)贸易关系的竞争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资源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双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均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并且是世界中低档制成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家电和机电类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都逐渐提高。双方在要素禀赋、产业层次、出口市场的相似性加剧了贸易关系的竞争性。从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水平型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相近的情况下,双方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设置的相关产业内贸易的壁垒就会比较高,所以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水平型分工和贸易格局有利于成员国获得贸易创造效应。
本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来反映双方的比较优势以及贸易关系是否存在竞争,它是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表5反映了中国和东盟各国各自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表5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中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
皮革制品 4.92 — 2.11 0.79
—
2.62
服装 4.49 0.41 1.72 2.05
0.71 2.37
纺织品2.50 0.25 1.12 0.30
0.50 2.18
杂项制品 1.81 0.94 0.84 0.41
0.57 0.43
机电、音像设备1.40 2.61 1.74 2.03
3.14 0.97
基础制造业1.09 0.30 0.67 0.24
0.40 0.60
电子零部件0.93 3.00 1.53 4.83
2.36 0.39
加工食品 0.68 0.41 2.52 0.68
1.22 1.15
木制品0.54 0.16 0.76 0.38
1.38 3.36
化工产品 0.52 0.68 0.71 0.10
0.41 0.56
非电动设备0.46 0.58 0.57 0.14
0.29 0.18
矿产品0.33 0.86 0.42 0.18
0.84 2.46
运输设备 0.29 0.13 0.32 0.16
0.07 0.08
资料来源:姜书竹、张旭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浙江学刊,2004年第2期。
表5数据表示,中国和东盟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部门(RCA>1)是重合的。纺织品和服装、皮革制品、机电设备等部门存在着竞争关系表现的较为明显,尤其表现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双方的RCA指数均大于1并且最为接近,其中,柬埔寨的RCA指数高达25.2。
双方相似的出口商品结构加剧了在区内外市场的竞争,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性表现较明显。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而对东盟国家来说,美、日、欧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东盟对这几个地区的出口份额之和高达90%以上。中国和东盟对日本市场的出口依赖度分别为17.8%和13.11%,而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更高达17.75%和20.9%[4][5]。表6是以纺织品、服装以及机电产品为例,在美国市场,双方的纺织品、服装有较大竞争性,在日本市场,机电设备的出口相似性也在不断上升。
表6 中国和东盟纺织品、服装以及机电设备在美、欧、日市场的份额 单位:%
纺织品、服装 机电设备
美国 欧盟 日本 美国 欧盟 日本
199311.81 4.32 7.83 14.41 4.34 17.08
东盟199610.98 4.27 8.93 17.31 5.74 22.01
199910.37 4.76 8.36 15.58 5.57 23.46
199316.07 6.65 43.72
3.72 1.58 5.02
中国199612.48 5.4 51.38
5.56 1.84 8.86
199911.21 6.74 61.68
8.33 2.69 12.36
资料来源:周茂荣、贺春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效应和前景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由于世界贸易的壁垒正在不断降低,内部贸易比起对外部市场的贸易额而言比例不大(数据表明双方之间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都还不到10%,远低于美、日等国),双方贸易关系的竞争性主要存在于外部市场,而在CAFTA市场上不显著。虽然建立CAFTA并不会迅速改变彼此竞争性的贸易格局,甚至可能使这种竞争性会有扩张趋势,但是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为获取贸易创造效应提供了条件,从而克服了双方在某些产品部门上的恶性竞争:一方面,为成员国生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开新的贸易渠道,获取有利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双方具有优势的产业会彼此渗透,自由贸易不仅仅扩大了贸易规模,主要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整体在第三方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3.区内外市场的生产成本和贸易结构比较
如果成员国的比较优势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异很大,那么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就容易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不会给成员国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1](P.86),即从区外国家低成本产品的进口替代了区内成员国高成本产品的进口,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不同对贸易效应的影响也不同。如果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前,一成员国的产品价格就低于世界平均价格,其他成员国从该国进口,那么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因贸易壁垒的取消,其他成员国更从该国进口,就不会发生贸易转移。这里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大体反映生产成本。比如在水果类产品上,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国的RCA指数分别是:法国0.54,日本0.01,美国0.72,意大利1.12,西班牙3.37,中国的RCA指数从1993年的1.02下降到2002年的0.83,说明此类产品价格高于世界平均价格,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而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水果蔬菜的RCA指数均达1.6以上,说明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低,那么就与中国有产生贸易创造的可能而不会有贸易转移,也就是说中国高价的国内生产被成员国低价的国外生产取代,并从该国进口和消费该产品。当然,东盟内部产品价格高于世界平均价格的国家和中国可能既存在贸易创造也有贸易转移,比如几个欠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国际分工程度低,贸易量小,所以贸易转移程度有限。
再从近年来东盟五国对中国和外部市场的进口贸易额和比重来看,双方之间贸易额占各自总贸易比例逐年上升,在结成自由贸易区后彼此的经济联系将更趋紧密。从与区外市场的贸易来看,东盟从欧盟的进口量也稳步增长,从美国进口稍有下降,而从日本的进口比重下降较多,但日本仍是东盟国家的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样通过对中国与区外贸易结构的考察后发现,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对外部贸易有一定的替代效果,产生贸易转移,但数据表明这种替代效果并不明显。
表7 东盟与中国和区外市场的贸易结构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整理计算。
以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具有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传统、很难制订执行统一的一体化政策,但中国和东盟经济开放程度都比较高,工业生产发展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对国外资金、市场和技术的依赖性也比较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CAFTA有很大的市场开放性,使成员国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全球化和区域化贸易创造的利益,避免贸易转移带来的福利损失。
三、简短的结论
本文从关税同盟理论中静态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出发,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通过分析说明:(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最直接地来源于成员国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甚至完全撤除,这虽然有助于各国扩大市场容量以及经济的交往和相互促进,但同时也存在贸易转移效应;(2)贸易关系互补性能促进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在优势互补的产品上产生贸易效应,形成提高区域经济利益的巨大动力,成员国在形成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3)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的竞争性并不一定是不利于CAFTA的发展,相反增大了自由贸易区的正的生产效应,进一步给成员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带动了区内贸易的增长;(4)通过对成员国生产价格与世界价格的比较以及区内外市场的贸易结构的分析说明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创造的空间很大,同时对第三方市场的贸易额会有所下降,但贸易转移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相互之间的贸易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市场,并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世界贸易。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合作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健全是关键,在贸易互补性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也能带来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促成更公平、有效的竞争,这样中国和东盟才能从贸易效应中获得更大收益。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关税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贸易创造论文; 贸易互补指数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